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3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37篇
林业   48篇
农学   45篇
基础科学   88篇
  55篇
综合类   411篇
农作物   52篇
水产渔业   35篇
畜牧兽医   197篇
园艺   75篇
植物保护   7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Ca~(2+)-CaM系统与甜菜抗丛根病生理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信号分子钙在甜菜抗丛根病过程中的作用,用三种从不同位点阻断Ca~(2+)信号途径的抑制剂,即Ca~(2+)螯合剂EGTA(乙二醇双四乙酸)(5 mmol/L)、Ca~(2+)通道阻遏剂LaCl_3(5 mmol/L)和CaM拮抗剂W_7(N-氨乙基-5-氯-1-磺胺酰萘)(0.3 mmol/L),分别处理种植于甜菜丛根病三级病土中的甜菜,测定其抗氧化酶、O_2~-、H_2O_2及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结果表明:EGTA(5 mmol/L)、LaCl_3(5 mmol/L)和W_7(0.3 mmol/L)可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增加O_2~-的积累和H_2O_2的含量,降低了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说明Ca~(2+)-CaM系统与甜菜抗丛根病性相关.  相似文献   
152.
利用品质性状的回交选择导入系挖掘水稻抗纹枯病QTL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将优质、抗纹枯病的高秆供体Tarom Molaii和Binam导入半矮秆IR64和特青背景,培育品质性状回交选择构建的4个导入系群体IR64/Tarom Molaii、特青/Tarom Molaii、IR64/Binam和特青/Binam,定位了影响水稻抗纹枯病病级(disease scale, DS)、相对病斑高度(relative lesion height, RH)和株高(plant height, PH)的QTL。结果表明,4个导入系群体的DS与RH高度相关,两者与PH呈显著负相关。导入系后代各性状均呈现超亲分离,出现抗性明显优于双亲的抗病个体,其中40%左右属半矮秆抗病类型。采用单向方差分析,在这4个群体中分别定位到10、8、8和6个影响3个性状的QTL,多数基因座上降低DS和RH即增强抗病性同时增加株高的等位基因均来自两个供体。未在同一供体两个不同背景下检测到影响3个性状的相同QTL,表明抗纹枯病QTL表达有明显的遗传背景效应。PH与DS及PH与RH被定位在同一个显著标记位点的QTL数分别占两个性状QTL总数的38%和52%,表明水稻纹枯病抗性与株高关系密切,两者存在许多连锁位点。与以往相同群体品质性状QTL的定位结果相比,发现品质性状QTL与抗纹枯病QTL大多分布在染色体的不同区域,彼此独立遗传。对利用目标性状选择导入系定位非目标性状QTL的效果、影响因素及育种应用进行了探讨,强调了目标性状选择导入系对非目标性状QTL发掘及育种应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3.
在系统分析国内外关于农民科技素质、农民科技伦理观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哈尔滨郊区某村的实地调研,在伦理视域内,分析中国农民对农业科技的认知状况和科技伦理现状,并进一步提出引导和完善我国农民科技伦理观形成的初步设想和框架性意见。希望对农业科技良性发展、农民新型科技伦理观的形成、农民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提高、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4.
建立了RP-HPLC测定大鼠海马中4种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方法。以2,4-二硝基氟苯(DNFB)为衍生化试剂进行柱前衍生,色谱条件为Diamonsil C18(4.6mm×200mm,5μm)色谱柱,乙腈和醋酸钠缓冲液为流动相,采用二元梯度洗脱,UV350nm检测。结果显示:在18min内,4种氨基酸分离完全,在0.01~1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甘氨酸(Gly)、γ-氨基丁酸(GABA)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5、0.9976、0.9943、0.9924;日内变异系数分别为2.4%、3.8%、3.2%和3.5%;标准加入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4.80%、93.93%、92.69%和96.74%。  相似文献   
155.
三江平原环形湿地昆虫种类多样性与季节动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三江平原典型环形湿地为研究对象,在小叶章群落、沼柳小叶章群落、漂茷苔草群落、塔头毛苔草群落,采用黄盘诱集法和扫网法定期对湿地昆虫群落进行采集,研究了该区内的昆虫生物多样性及其季节性变化特征.共采集昆虫标本25945号,其中双翅目和同翅目数量最多,其次为膜翅目、缨翅目、弹尾目、鞘翅目、半翅目、直翅目等.各个植物群落昆虫种群的数量,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受季节性影响显著.6月下旬湿地昆虫数量最多,但是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最低.Shannon-Wiener指数在塔头苔草群落最高,在小叶章植物群落最低.  相似文献   
156.
 根据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的rDNA ITS2序列,利用软件Primer Premier 5.0设计出该寄生蜂的特异引物。通过PCR条件的优化,设计的引物能稳定地扩增出稻螟赤眼蜂的特异性条带,大小为256 bp。应用设计的稻螟赤眼蜂特异引物以及报道的松毛虫赤眼蜂(T. dendrolimi)、玉米螟赤眼蜂(T. ostriniae)和螟黄赤眼蜂(T. chilonis)特异引物对赤眼蜂样品进行PCR扩增分析。结果表明,4对特异引物可从单头蜂稳定地扩增出各自蜂种的目的DNA条带,并且分子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57.
用氯磺酸-吡啶法修饰当归多糖(CAPS)和枸杞多糖(LBPS),得到4种硫酸化当归多糖sCAPS0.6、sCAPS1.1、sCAPS1.9、sCAPS2.2和4种硫酸化枸杞多糖sLBPS0.7、sLBPS1.1、sLBPS1.5和sLBPS1.9。分别以CAPS和LBPS为对照,采用MTT法比较了这8种硫酸化多糖对新城疫病毒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化修饰能显著提高当归多糖和枸杞多糖的抗病毒活性,且与硫酸基取代度有一定的相关性。sCAPS2.2、sLBPS1.5、sCAPS1.9和sLBPS1.9的活性较好,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8.
研究双季稻区6种不同土壤类型冬季种植黑麦草对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对晚稻不同器官重金属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可为水稻质量安全生产和产地安全适宜性评价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7年定位试验为基础, 研究了南方双季稻区冬季种植黑麦草对6种不同水稻土耕层土壤重金属Cd、Pd、Hg和As含量的变化及其对晚稻不同器官重金属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6种不同土壤类型中, 灰泥田土壤Cd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类型; 黄泥田土壤Pd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类型; 土壤Hg含量以红黄泥田最高, 达0.029 mg kg-1, 与其他土壤类型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土壤As的含量以黄泥田最高, 为29.5 mg kg-1, 极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类型。6种不同土壤类型晚稻植株Cd、Pb、As含量均为根>茎叶>糙米。在晚稻植株根系、茎叶和糙米的Cd含量以红黄泥田最高, 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类型; 植株根系Pb、As含量以黄泥田最高, 分别为33.0 mg kg-1和119.5 mg kg-1, 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类型; 河沙泥水稻植株茎叶的Hg、As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类型。说明黄泥田种植水稻有利于降低稻米中重金属含量, 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59.
LED光源不同光质对黄瓜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发光二极管((1ight-emitting diode,LED)光源,以白色荧光灯为对照,研究红光、蓝光、红蓝组合光(R/B=9∶1、8∶2,7∶3、6∶4、5∶5)对黄瓜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红蓝光处理下黄瓜幼苗生长不良,红蓝组合光处理的黄瓜幼苗在生长、色素合成较单一红蓝光有明显的优势.红光...  相似文献   
160.
三种捕食性瓢虫的种间竞争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甦  谭晓玲  徐红星  张帆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9):3980-3987
【目的】明确多种捕食性天敌田间混合释放后的种群动态,探索瓢虫种间干扰的行为学基础和在生态位上的竞争关系。【方法】在田间农业生态系统中混合释放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及多异瓢虫,对种群发展动态连续监测;在室内对3种瓢虫的1龄幼虫对卵及4龄幼虫之间互残现象进行观察;对自然生境中3种瓢虫的猎物资源进行确认和资源等级划分,并计算各瓢虫的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系数。【结果】3种捕食性瓢虫在混合种群释放后个体数量均线性上升,异色瓢虫的上升速率显著大于其余2种瓢虫。各瓢虫均倾向于取食异种瓢虫的卵和幼虫,其中异色瓢虫攻击取食卵的能力显著大于其余2种瓢虫。异色瓢虫4龄幼虫在互残后的存活数量显著大于其余2种瓢虫,且伤残比例仅为龟纹瓢虫的22.3%及多异瓢虫的29.8%。基于田间观测结果,异色瓢虫共取食17种猎物,占总量89.5%,龟纹瓢虫共取食12种猎物,占总量的63.2%,多异瓢虫共取食9种猎物,占总量的47.4%。计算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和多异瓢虫的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713,0.393和0.304;所得生态位重叠系数异色瓢虫与龟纹瓢虫为0.992,龟纹瓢虫与多异瓢虫为0.983,异色瓢虫与多异瓢虫为0.964。【结论】异色瓢虫与其它捕食性瓢虫在田间释放时表现出很强的竞争作用。异色瓢虫可以通过较高的种间互残及攻击防御能力提高自身在营养水平低下情况时的生存概率。异色瓢虫的生态位宽度高,且与其它瓢虫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大。因此异色瓢虫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同生态位其它捕食性瓢虫的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