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1篇
  1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正>榆兰金花虫是一种专食性害虫,成虫和幼虫均为害榆树叶片。我国华北、东北、华东和华中地区都有分布。近年来,我省廊坊地区连续发生,使树冠枯黄、影响生长,甚至造成树木死亡。为指导防治,我们进行了野外观察和室内饲养,并作了大面积防治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反治法在兽医临床应用的探讨张德民李在平(山西省兴县畜牧局035300)反治法是顺从疾病的症象而治,所谓“从者反治”。正治法是逆疾病的症象而治,所谓“逆者顺治”。这两种治法,是中医施治的基本法则。从表面来看,正治与反治似乎截然不同,但从本质分析,反治却...  相似文献   
14.
溶藻弧菌相关分离株的分子及VITEK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维群弧菌是弧菌属的核心菌群,包括溶藻弧菌在内的6个种在表型和遗传型上均十分相似,要准确鉴定各种有一定难度。看家基因的研究及生化鉴定系统的出现为弧菌鉴定提供了多种方法,本文比较了16S rRNA基因、toxR基因和pyrH基因以及VITEK 2 COMPACT GN鉴定卡对溶藻弧菌相关分离株的分辨力。哈维群弧菌基因组内16S rRNA基因是多拷贝的,且拷贝间序列差异大于种间差异,不适用于种的鉴定。单拷贝基因toxR和pyrH序列种内差异均小于种间差异。基于toxR基因相似性比较可清楚地将18个疑似溶藻弧菌分离株和5个参比株归并到4个种;toxR基因系统发育学分析也显示,哈维群弧菌各种独立地聚类分支,且溶藻弧菌种内存在两个明显的聚类分支,说明两个分支的溶藻弧菌具有独立的进化方向。pyrH基因的相似性比较和发育学分析也得到类似的结果,但pyrH基因具有较强的保守性,因而分辨力稍低于toxR基因。VITEK 2 COMPACT GN鉴定卡在鉴定溶藻弧菌时也有一定的错误率,且鉴定谱较窄。因此,建议在实际应用中采用toxR基因比对作为溶藻弧菌快速鉴定的主要手段,可再选用pyrH基因对鉴定结果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5.
不同养殖模式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究不同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组的差异,本研究采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对4种不同养殖模式,如淡水池塘养殖模式(FWP)、海水池塘养殖模式(SP)、高位池养殖模式(HP)和生物絮团养殖模式(BFP)下凡纳滨对虾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FWP和HP中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SP和BFP,4种养殖模式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SP、BFP和HP模式中具有较高丰度并且是造成4种养殖模式的肠道菌落差异的关键贡献类群,FWP模式中蓝藻门(Cyanobacteria)的丰度远高于其他养殖模式。弧菌科(Vibrionaceae)和支原体科(Mycoplasmataceae)是4种养殖模式的共有核心微生物中最丰富的两个科。此外,不同养殖模式的指示类群并不相同,FWP模式的肠道细菌指示类群为丙酸杆菌科(Propionibacteriaceae),BFP养殖模式的指示类群为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共现网络分析结果表明,HP模式中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高于其他3种养殖模式,而FWP养殖模式的肠道微生物菌群最稳定。  相似文献   
16.
应用DGGE分析三疣梭子蟹养殖塘底泥细菌的多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钱丽君  张德民 《水产学报》2007,31(2):204-210
将传统的菌落菌体形态分类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研究了三疣梭子蟹养殖塘底泥中一个细菌类群的多样性。首先采用平板稀释法对三疣梭子蟹养殖塘底泥中的细菌进行分离与纯化,根据各菌株的菌落形态特征初步将118株分离物分为8个类群,其中最大的一个类群的菌落基本特征为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凸起、菌落有光泽,对该类群的细菌多样性分析表明,通过芽孢染色可将产芽孢菌和不产芽孢菌区分开,不产芽孢菌根据其菌体形态又分为3个亚群,其中卵圆形细菌是最大的一个亚群,共有16株。应用PCR-DGGE方法对该类群进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卵圆形类群16株细菌中就有11株不同系统发育型的细菌。最后,将这11株细菌进行了16S rDNA部分序列(约750 bp)的测定,并做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细菌的系统发育学地位相距很远,分属于γ-Proteobacteria、α-Proteobacteria和 Firmicutes等类群。试验结果表明,以菌落特征的差异来挑选不同的菌株作为分析细菌多样性的第一个筛选步骤,会大大低估可培养异养细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光合细菌及其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光合细菌概述 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简称PSB)或称光养细菌,是光合成原核生物的一类,为一群能在厌氧光照或好氧黑暗条件下利用有机物作供氧体兼碳源,进行不放氧光合作用的细菌,这与藻类、蓝细菌及高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不同的.它分布广泛,几乎遍布于土壤、泥炭、沼泽、淡水、海水、水生植物根系,甚至在高达90℃的温泉、冰天雪地的南极海岸以及含30%盐的水体中也能找到它的踪迹.  相似文献   
18.
微生物在有机物质分解、能量转移等生物地化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养殖活动对沉积物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正确评价近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沉积物的理化分析(T、pH、Eh和SO2-),通过T-RFLP(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了象山港网箱养殖对近海不同深度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构建了对照区0-5 cm沉积物样品的细菌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并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近海网箱养殖活动不但使象山港沉积物Eh、pH值等理化性质有所改变,而且使细菌的群落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变形细菌纲细菌的相对丰度降低,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也显著降低,致使近海沉积物细菌群落由多样性高的稳定结构向多样性降低的不稳定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健康和患病凡纳滨对虾幼虾消化道菌群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早期阶段是病害易感阶段,而消化道菌群结构与对虾健康关系密切。因此,探讨幼虾的消化道菌群尤其是弧菌类细菌与对虾发病的关系对病害有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采用Illumina测序研究了凡纳滨对虾健康和患病幼虾的消化道细菌群落结构,并基于纯培养和16S r DNA,rec A和pyr H基因序列比对,分析了幼虾消化道中弧菌的主要种类组成。结果发现,健康幼虾消化道中α-变形菌纲和厚壁菌门丰度较高,而患病幼虾中γ-变形菌纲、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β-变形菌纲较高,其中放线菌门丰度差异显著。基于科水平的响应比分析,发现患病幼虾消化道中动性球菌科和噬菌弧菌科的丰度显著降低,而弧菌科的丰度显著升高。相似度分析发现,驱动群落变异的OTU主要来源于弧菌属、海洋杆状菌属、冷杆菌属、假交替单胞菌属以及未分类至属的红杆菌科和微杆菌科。健康幼虾消化道弧菌组成以锡那罗亚州弧菌为主,而患病幼虾消化道弧菌组成以坎氏弧菌为主。尽管健康和患病幼虾消化道内细菌群落结构整体差异不显著,但一些重要类群丰度变化显著,其特征与已知的生态功能一致。  相似文献   
20.
培养基对微生物被膜形成和厚壳贻贝附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微生物被膜生物学特性、培养基以及大型生物附着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本实验通过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和海洋贝类生态学等方法调查了不同培养基对海洋细菌所形成微生物被膜的影响及其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的影响。结果显示,厚壳贻贝稚贝率与培养基类型和细菌初始密度显著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Zo Bell 2216E和Seawater Luriabertani(SWLB)条件下分别有6株和9株细菌形成的微生物被膜密度与稚贝率显著相关。扫描电镜结果显示,Staphylococcus sp.3在Zo Bell 2216E培养基条件下形成微生物被膜的细菌分布较为紧密,Pseudoalteromonas sp.8则在SWLB培养基条件下微生物被膜细菌分布较为紧密,且形态变为短杆状。SDS-PAGE结果显示,相比Zo Bell 2216E培养基,Staphylococcus sp.3在SWLB培养基条件下9条条带蛋白显著下降,其中2个条带完全消失;Pseudoalteromonas sp.8则在SWLB培养基条件下明显增加5条蛋白条带。研究表明,微生物被膜的形成受到培养基的影响,培养基的不同导致微生物被膜的形态结构、分布和蛋白有所差异,最终导致微生物被膜诱导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活性差异,本研究为后续开展厚壳贻贝附着的分子机制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