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7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6篇
综合类   42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干枯的紫茎泽兰植株具有较好的易燃性,并且紫茎泽兰植株枯死期正是昆明地区的森林防火期,对森林防火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昆明周边的林区内进行外业调查、采集紫茎泽兰样品,并在可控条件的实验室内利用热电偶等测定紫茎泽兰的燃烧火行为特征(包括点燃时间、辐射热、火焰高度和蔓延时间等)。结果表明:(1)垂直燃烧的平均点燃时间、蔓延时间和火焰最大高度都大于水平燃烧(31、1 s;3.50、1.67 min;300、120 cm)。(2)水平燃烧的平均火焰最高温度大于垂直燃烧(761、611℃);(3)水平燃烧和垂直燃烧的平均热辐射没有明显差异。紫茎泽兰水平燃烧和垂直燃烧时的温度高,释放能量大,热辐射强,是地表火垂直转换为树冠火的重要介质,也是地表火水平快速蔓延的通道。紫茎泽兰垂直燃烧的火灾危险性较大,且燃烧后具有较大发生复燃的可能性。应在防火期来临前对紫茎泽兰进行清除,以减少森林火灾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相似文献   
32.
为探究生物炭、三叶草和蚯蚓种养三种施用方式对西瓜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功能预测及养分的影响,开展田间小区试验,设置对照(CK)、生物炭(B)、三叶草(T)、蚯蚓种养(V)、生物炭+蚯蚓种养(BV)、三叶草+蚯蚓种养(TV)、三叶草+生物炭(BT)和三叶草+生物炭+蚯蚓种养(BTV)等8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西瓜根际土壤养分具有显著影响,BV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383.41 mg·kg-1),TV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最高(0.79 g·kg-1)、BTV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最高(427.51 mg·kg-1),分别较CK处理提高102.23%、75.56%、23.88%。BTV处理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V处理Simpson指数较T处理提高56.52%;B处理的ACE和Chao1指数较BTV处理分别提高10.95%和12.59%。不同土壤处理影响细菌群落组成和相对丰度,其中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优势菌门。与CK相比,BTV处理的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分别提高47.85%和30.47%,而酸杆菌门相对丰度降低48.36%。PICRUST2功能预测分析表明,BTV处理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中新陈代谢、氨基酸代谢和全局概览通路等功能的活性加强,其活性微生物在“生物炭—三叶草—蚯蚓种养—西瓜”复合生境中起重要作用。综上,不同土壤处理方式改善了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土壤养分,其中生物炭和三叶草配合蚯蚓种养施用的综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3.
采用新鲜、成熟的番茄进行热浸渍法和传统工艺酿酒发酵,传统工艺条件为初始糖度20%、酵母接种量0.2 g/L、pH3.89、主发酵温度24℃、SO_2 添加量50 mg/L、果胶酶添加量50 mg/L,制得的番茄酒的酒精度为8.9%,总酸为5.7 g/L,还原糖为3.1 g/L;热浸渍法工艺条件为主发酵温度24℃、酵母接种量0.2 g/L、番茄汁糖度20%、SO_2 20 mg/L、果胶酶添加量50 mg/L、热浸渍温度60℃、时间30 min,制得的番茄原酒感官指标为酒体透明、酒香醇厚、酒气协调、具有典型的番茄香味,酒精度为10.4%、总酸为6.1 g/L、还原糖为2.4 g/L。与国际标准相比,理化、感官指标均达标。通过对发酵酒进行理化指标分析、感官评价确定,当地番茄酒采用热浸渍法比传统工艺酿造的质量更好。  相似文献   
34.
在实际工作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镇江市农、畜产品抽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对策,对农、畜产品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5.
红碎茶加工新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碎茶加工的传统工艺是鲜叶→萎凋→揉切→发酵→烘干。这种工艺的萎凋作业负荷量大,特别是在多雨季节或采茶高峰期往往由于萎凋来不及,以致造成茶叶品质下降,甚至大量烂叶,带来严重经济损失。为了解决红碎茶加工上这一难题而开展了本项研究,提出了以杀青叶与萎凋叶混台揉切,然后发酵烘干的红碎茶加工新工艺,通过3年多的试验,获得了成功,产品质量优于传统工艺。  相似文献   
36.
为了解自主研发的Ⅰ型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简称:自Ⅰ型)免疫效果,将自Ⅰ型与目前使用的上海某公司生产的Ⅰ型鸭病毒性肝弱毒疫苗进行对比试验.分别对1日龄雏鸭进行免疫接种,通过动物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评估疫苗免疫效果。结果显示.自Ⅰ型比对比品对早期野毒感染预防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7.
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红茶中γ-氨基丁酸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γ-氨基丁酸是一种非蛋白质组成的天然氨基酸,在植物和动物体内广泛存在,具有降血压、抗疲劳、改善脑机能等功能[1]。γ-氨基丁酸茶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对茶鲜叶进行处理后按照普通茶的制备工艺加工而成[2],由于其富含γ-氨基丁酸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市售γ-氨基丁酸茶主要包括红茶、绿茶、乌龙茶。茶叶中氨基酸种类繁多、极性相近,分离难度较大,操作繁琐。随着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发展,高效液相色谱已经发展为主流的γ-氨基丁  相似文献   
38.
液体茶饮料提取技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液体茶饮料的提取技术影响着产品的色香味和澄清度,而产品在常温下保存易产生浑浊沉淀,影响其商品价值。试验研究表明,用β-CD溶液在常温下进行茶叶提取,使提取液既能保持茶叶原有的良好品质,同时在常温下保存,也不容易出现混浊和沉淀。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明确周期性(烧除周期为1年)计划烧除条件下云南松纯林地表可燃物状态,以及这类可燃物相应的火行为特征,探究计划烧除对云南松地表可燃物火行为的影响,为合理评估计划烧除的生态意义以及林火管理与扑救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运用野外调查采样与实验室模拟燃烧法,并结合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探究云南省新平县照壁山云南松纯林样地内,计划烧除林分下的可燃物种类、载量、含水率等特征对室内模拟火场温度、火焰高度、热辐射、蔓延速率、烧除率、火强度等火行为的影响。  结果  (1)云南松纯林地表可燃物主要是凋落的松针,外加少量枯落的松枝和球果以及枯死的蕨类,种类较单一且林下可燃物大多为细小可燃物。(2)2018—2020年间,云南松纯林林下地表枯死可燃物含水率的平均值分别为9.39%、8.04%、9.89%,平均载量分别为(0.937 ± 0.303) kg/m2、(0.926 ± 0.253) kg/m2、(0.669 ± 0.248) kg/m2。(3)实验室内模拟火行为包括:火强度为(245.95 ± 130.51) kW/m,火焰高度(0.92 ± 0.22) m,火场温度达(437.5 ± 171.6) ℃,热辐射(6.3 ± 0.9) kW/m2,蔓延速率为(1.1 ± 0.3) m/min,可燃物点着时间为1 s,烧除率为62%左右。(4)自然状态下的云南松的死亡率约为1.33%,在2018、2020年外业调查时,计划烧除下的云南松死亡率分别为0.93%、1.27%,云南松具有一定的抗火性和耐火性。  结论  (1)周期性计划烧除下的云南松纯林:林分郁闭度较大,林下易燃植被较少,以松针凋落物和草类为主。(2)计划烧除可有效减少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地表可燃物的平均载量不到1 kg/m2。防火期内,云南松林地表枯死可燃物的含水率低于10%,极易被引燃,但火焰高度在0.5 ~ 1.5 m范围内,火强度不高于750 kW/m,属于低强度地表火;火场温度高,热辐射强,火蔓延速度一般,火场可人工控制;实验室模拟烧除率高,燃烧效果好。(3)在易火生境以及对火有一定适应性的林分中,开展周期性计划烧除必要且可行。   相似文献   
40.
西双版纳横跨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和贡山-腾冲两个褶皱系,主要旅游地质资源划分为安麻山变质岩地貌和曼典瀑布景观、翠云溶洞群和大中河瀑布及天生桥岩溶地貌景观、勐遮冰川地貌和曼洪花岗岩瀑布地貌景观、勐满地热泉水景观、勐远和易武溶洞群岩溶生态地貌景观五大片区.西双版纳目前旅游重点开发依旧是少数民族异域风情、宗教人文古迹和动植物资源,地质遗迹资源现已经开发有翠云和勐远溶洞、勐满温泉等个别片区内部分景观.笔者在调查西双版纳旅游地质资源的现状,分析其区域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地旅游地质资源的特色及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