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3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75篇
林业   99篇
农学   84篇
基础科学   84篇
  72篇
综合类   399篇
农作物   93篇
水产渔业   29篇
畜牧兽医   239篇
园艺   85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911.
为探明不同生态条件下移栽密度对不同熟期杂交稻产量和光能利用率的影响,以早熟杂交稻川作优8727、中熟杂交稻辐优838、迟熟杂交稻内6优107为材料,在四川德阳和泸州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移栽密度(D1.12万穴/hm2,D2.15万穴/hm2,D3.18万穴/hm2,D4.21万穴/hm2,D5.24万穴/hm2)对不...  相似文献   
912.
试验旨在探索慢性热应激条件下,日粮中添加牛磺酸对肉鸡血清内分泌激素水平、下丘脑形态及采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144羽平均体重为(1.10±0.02)kg的4周龄健康爱拔益加(AA)肉鸡,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对照组(normal control, NC,饲养温度22℃)和热应激组(heat stress, HS,饲养温度32℃)均饲喂基础配合日粮;热应激+牛磺酸处理组(heat stress+taurine, HT,饲养温度32℃)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的牛磺酸,试验期2周。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牛磺酸降低了肉鸡血清中瘦素水平,增加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水平。对热应激导致的促食欲基因刺鼠相关蛋白(AgRP)下调无显著缓解作用,但其下调了阿黑皮素原(POMC)和瘦素受体(LEPR)的mRNA表达水平,从而减弱热应激下饱感激素分泌导致的食欲下降。研究结果为牛磺酸作为动物营养调控添加剂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13.
川南高温伏旱区杂交中稻因高温逼熟,产量低且稻米品质较差。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是充分利用秋季温光资源提高稻谷产量和改善品质的重要途径。以2015—2016年审定的12个杂交中稻新品种为材料,分别在川南有一定生态代表性的隆昌、江安、富顺、宜宾4个地点采取统一的栽培技术方案,研究了杂交中稻品种与环境对头季稻及其再生稻产量与头季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4个地点间的头季稻产量、再生稻产量和两季总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12个水稻品种的头季稻产量、再生稻产量均达极显著差异,而两季总产量间差异则不显著。其中有7个品种(‘创两优华占’‘内5优907’‘宜香4245’‘泸香优104’‘花优357’‘内6A/绵恢138’‘隆两优1813’)两季产量在11 000kg·hm~(-2)以上。6个稻米品质性状在4个地点间的差异除胶稠度不显著外,其余5个性状均达极显著水平,以宜宾和江安2个点的米质稍好。12个水稻品种在4个地点间的品质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综合考虑总体米质相对较好的为‘创两优华占’‘隆两优1813’两个品种。再生稻产量和头季稻产量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头季稻产量与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相关不显著。说明川南特定生态下需要改良的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3个米质性状与高产并没有明显矛盾,长宽比大的品种有利于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提高胶稠度。  相似文献   
914.
915.
以大穗型杂交中稻蓉18优1015和多穗型杂交中稻内6优103为材料,于2018年在四川泸县开展试验,研究稻鱼共生模式下不同施氮量(N0,不施氮;N1,减氮66.6%;N2,减氮33.3%;CK,常规施氮,施氮量135 kg/hm^2)对杂交中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干物质、收获指数、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穗型杂交中稻产量以N2处理最高,较CK增加2.8%;多穗型杂交中稻产量以CK最高,较N2、N1处理分别增加5.3%、20.4%;随施氮量的增加,杂交中稻有效穗数、干物质量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结实率、收获指数则呈下降趋势,减量施氮对杂交中稻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不显著;大穗型杂交中稻的氮肥农学利用率N2、N1处理较CK分别增加63.2%、45.6%,多穗型杂交中稻氮肥农学利用率N2处理较CK增加了27.4%;随施氮量的增加,杂交中稻氮肥偏生产力呈显著下降趋势,与CK相比,N2、N1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了74.6%和48.2%。可见,在稻田养鱼模式下,综合考虑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杂交中稻的适宜减氮量为33.3%。  相似文献   
916.
为探索园林废弃物堆肥代替泥炭是否可用做容器育苗的栽培基质,选取河北省夏花树木紫薇为研究对象,将草炭、珍珠岩、园林废弃物堆肥以不同配比混合组成7种基质配方,对不同配方基质物理性质:基质容重、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及持水孔隙;化学性质:pH、EC、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及有效磷;苗木的形态指标:苗高、地径以及生物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紫薇苗木在各基质配比中均符合花灌木容器苗标准。基质持水孔隙和总孔隙度随堆肥比例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基质的其他理化性质随堆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堆肥量≤20%时,苗木的株高在生长前期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在生长后期对苗木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在各个生长时期苗木地径均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堆肥比例为20%时,茎生物量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因此,本试验的最优基质配比为泥炭55%,珍珠岩25%,园林废弃物堆肥20%。  相似文献   
917.
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总面积18803km2,涉及陕西、内蒙古两省区的榆林、延安、鄂尔多斯3市共15个县(旗、区)的11条黄河支流。该区域可建治沟骨干工程1500座,建拦泥库86座,治坡措施中可完成修梯田、造林、种草13162km2,三项措施的年拦泥沙量分别为1.63亿、1.43亿、1.54亿t。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支流为骨架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淤地坝(系)、拦泥库、治坡措施及其他治理措施并实行不同措施的科学组合,能够满足黄河年减沙4.08亿t的要求。  相似文献   
918.
动态水压下迷宫流道水流运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粒子跟踪测速(PTV)技术,通过观测动态水压及恒定水压下迷宫流道内示踪粒子的运动规律,分析动态水压下迷宫流道内水流的运动特性,揭示动态水压滴灌抗堵机理。结果表明:相对于恒定水压,动态水压下流道内流量未出现明显下降,动态水压对滴灌系统的供水能力影响较小;动态水压下流道主流区水流流速始终保持大幅度上下波动,水流紊动更加强烈,大量粒子可以快速经主流区通过流道,粒子在流道内停留时间大大缩短;滞止区水流流速仍较低,但紊动强烈,进入滞止区的粒子随水流不断运动,不易发生沉积,部分粒子在水流紊动作用下能够迅速重返主流区,并最终通过流道,粒子在流道内沉积的概率明显降低。采用动态水压可以有效提高流道抗堵能力。  相似文献   
919.
微孔陶瓷渗灌与地下滴灌土壤水分运移特性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微孔陶瓷灌水器为研究对象,在0 m工作水头下进行土壤水分运移特性试验,并以10 m额定工作水头下工作的地下滴灌灌水器作为对照。通过对比分析2种灌溉方式下累计入渗量、流量、湿润体特征和土壤含水率变化,结果表明:相同灌溉时间下微孔陶瓷渗灌的累计入渗量、湿润锋运移距离、湿润体截面面积均明显小于地下滴灌。微孔陶瓷渗灌的流量随时间逐渐减小,直至接近于零;试验后期,微孔陶瓷渗灌湿润体内整体土壤含水率变化较小;由于微孔陶瓷渗灌为无压连续灌溉,因此在其工作过程中可为作物提供一个恒定的水分环境。而地下滴灌的流量则会维持稳定,使得土壤含水率一直增大,停止灌溉后由于土壤水分再分布而减小。地下滴灌为被动恒压灌溉,因此其灌溉条件下作物生长的水分环境处于干湿交替的循环变化状态。  相似文献   
920.
肥沙对微孔陶瓷灌水器堵塞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水肥一体化灌溉过程中肥沙对微孔陶瓷灌水器堵塞的影响和机理,研究了肥沙(质量浓度为3%的尿素和浓度为2 g/L的泥沙)和肥水(质量浓度为3%的尿素)对微孔陶瓷灌水器堵塞的影响,并利用XRD分析灌水器内沉积物的成分。结果表明:以平均相对流量的75%作为堵塞的评判标准,肥沙耦合条件下,在灌溉200 h以后,微孔陶瓷灌水器会发生严重堵塞。肥水灌溉条件下不会发生严重堵塞,泥沙颗粒会在微孔陶瓷灌水器内壁逐渐形成一层泥沙膜,泥沙膜的主要成分为SiO_2、碳酸钙和硅酸钙,在灌溉过程中逐渐沉积在微孔陶瓷灌水器的内壁,并不会进入微孔陶瓷灌水器的微孔中。泥沙膜的形成是引起微孔陶瓷灌水器发生堵塞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