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3篇
  12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STTM技术沉默马铃薯Stu-miR156对其侧根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Stu-miR156在马铃薯侧根发育中的生物学功能,以马铃薯栽培品种'Desiree'为试验材料,利用短串联靶标模拟物(Short tandem target mimic,STTM)技术,成功构建了Stu-miR 156沉默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马铃薯获得了转化植株,qRT-PCR技术检测Stu-miR...  相似文献   
52.
可视化建模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水稻的生长发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过程。水稻叶片是其进行光合作用及生产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借助计算机技术建立叶片可视化模型,可为水稻科学栽培和提高产量提供辅助决策。基于VC++结合OpenGL的方法,根据真实水稻叶片的三维形态特征,运用数学知识,对水稻叶片建立数学模型。选择B样条曲线对此进行模拟,并运用B样条曲线的递推定义及其公式实现对水稻叶片边缘曲线和主叶脉曲线的建模,进一步实现水稻叶片在二维平面上的三角网格化模型。基于主叶脉积分的数学方法,对主叶脉顶点在不同位置上的弯曲效果进行实现。最后实现运用均匀B样条曲线建立水稻弯曲模型,并对其三角网格化。运用B样条曲线描述水稻叶片边缘叶脉和主叶脉信息的方法,能够较好反映叶片特征,使水稻叶片三维可视化建模仅与叶脉的边缘曲线、主叶脉、最大叶宽、最大叶长等信息相关。  相似文献   
53.
正在青海省,平均海拔3100米的山地,竟也有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的海棠花,为青海最大的原始林区玛柯河添姿许多。玛柯河林区的海棠,属花叶海棠、变叶海棠。花叶海棠是灌木至小乔木,小枝细长,伞形花序,卵形花瓣,多为粉色白色;变叶海棠为木兰纲、蔷薇科、苹果属植物,是中国特有植物,生长在山坡丛林中。  相似文献   
54.
对茶叶的主要功能及在食品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茶食品的开发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对我国特色茶食品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对促进茶食品与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5.
正一杯醇香的茶配以精致的茶食,既可带来心灵上的放松,闲暇之余也能更好地体味到茶的韵味。具体怎么做呢?休闲时喝茶,搭配茶食可遵循"甜配绿,酸配红,瓜子配乌龙"的口诀。所谓甜配绿,是指甜食要搭配绿茶,如各式甜糕、凤梨酥等;酸配红是指口味酸的食物要搭配红茶,如山楂、柠檬等;瓜子配乌龙是指咸的食物搭配乌龙茶,如咸味瓜子、花生等。  相似文献   
56.
经调查,自2016年来,拉萨市城关区、聂当乡、柳梧新区和堆龙德庆区均发现河曲丝叶蜂危害柳树,发生面积逐年扩大,河曲丝叶蜂逐渐成为拉萨市危害最为严重的林业有害生物之一.分析了拉萨市河曲丝叶蜂发生的3种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57.
为研究棉花Squamosa启动子结合蛋白(SBP)家族成员的结构和功能,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棉花全基因组数据库中筛选并鉴定出83个棉花SBP家族成员,命名为GhSBP1—GhSBP83。并对该家族成员的蛋白质理化性质、多序列比对、系统进化树、基因染色体分布、基因结构、基因表达模式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棉花SBP转录因子家族可以分为8个亚族。棉花SBP基因分布在1—8号染色体以及11—13号染色体上。对NCBI中陆地棉的EST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40个棉花SBP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在棉花的分生组织、茎、花、花芽、花药以及棉纤维中广泛表达。其中,GhSBP2、GhSBP4、GhSBP6等20多个基因在花药和棉纤维中均有表达,推测花药和棉纤维的生长发育可能同时受这些基因的控制。  相似文献   
58.
高粱抗丝黑穗病菌4号生理小种SRAP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粱丝黑穗病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重要高粱病害,该病会对高粱穗部的结构造成破坏,导致高粱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为培育高粱抗丝黑穗病新品种,筛选与抗病基因相关的分子标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以高粱感病品种三尺三与抗病品系961541为研究材料,以F2群体为定位群体,采用BSA方法筛选与抗丝黑穗病基因相关的SRAP标记。结果表明,感病亲本三尺三的发病率为37.5%,抗病亲本961541的发病率为0,F1的发病率为0;田间种植的F2群体共211株,其中,感病植株16株,抗病植株195株,发病率为7.58%,F2群体抗感植株比率接近15∶1(χ2值分别为0.027,0.406),推测4号生理小种受2对非等位基因控制;289对SRAP引物中有119对引物在亲本间表现差异,119对引物中有9对引物在抗感池间表现差异,抗池的条带与抗病材料961541带型一致,感池的条带与感病材料三尺三带型一样。经抗感单株验证,结果显示,仅有1对SRAP引物(Em4/Me6)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9.
药用野生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含有大量的优异基因,发掘与利用这些基因对改良栽培稻和培育新种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通过综述了国内外药用野生稻有利基因发掘及其利用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药用野生稻在抗病性、抗虫性以及稻米品质方面具有优良性状,目前对这些优异基因的利用的途径主要包括单片段附加系的培育、渗入系的建立及单个基因材料的获得,但在利用过程中仍存在遗传学背景不清楚、常规育种效率不高两方面障碍.针对这些问题,许多研究者提出通过建立药用野生稻全基因组基因嵌入突变体库,利用可转化大片段基因组文库和转基因技术,将大片段克隆导入栽培稻中,通过这些技术方法可将药用野生稻的优良基因转入栽培稻,并已获得了一些极有价值的基因与种植材料.  相似文献   
60.
中林美荷杨具有适应性强、雄性不飞絮、速生丰产和耐瘠薄等优良性状,然而受到一些害虫的危害,造成树苗生长不良,严重影响苗木的产量和质量。采用中林美荷杨的叶片和节间组织作为外植体,通过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将人工改造后的抗虫基因Bt Cry1Ac 导入杨树基因组中。对所获得的中林美荷杨转基因植株进行PCR、Southern blotting 和Real-time PCR 等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表明Bt Cry1Ac 基因多以单拷贝整合到受体植物基因组中,其中7 个转基因株系显示外源基因有较高的转录表达。经过实验室喂虫鉴定,筛选出2 个抗性效果好的株系。中林美荷杨转抗虫基因株系的获得为该品种绿化造林和推广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