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5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8篇
  9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4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51.
当前复合型生态种养技术发展迅速,"稻田养鸭"技术在一些地区推广比较成功,基本原理是在水田种植时,把鸭子放到稻田中养,鸭子食杂草与病虫,鸭粪能够肥田,还可以耕松土,有利于水稻生长,从而构成了一个生物链,使水稻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从多年生产经验看,可以在稻区进行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52.
为提高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田间寄生效率,对黏虫Mythimna separata 1~5龄幼虫体表挥发物进行提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对其成分进行分析,采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n antenneal detection,GCEAD)技术确定引起中红侧沟茧蜂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EAG)反应的挥发性物质,同时通过Y型嗅觉仪测定中红侧沟茧蜂对其的选择反应。结果显示,中红侧沟茧蜂雌成蜂对黏虫1~3龄幼虫体表粗提物有显著的选择反应,反应率分别为60%、68%和56%;中红侧沟茧蜂触角对黏虫体表粗提物中的2,4-二甲基庚烷、5-乙基-2-甲基辛烷、十二烷、1,3-二叔丁基苯、2,4-二甲基十一烷、十六烷、2,6,10,15-四甲基十七烷和抗坏血酸二棕榈酸酯10种物质均有电生理反应,EAG反应随浓度升高而增强;中红侧沟茧蜂雌雄成蜂对这10种物质的选择反应存在性别差异;其中中红侧沟茧蜂对其中的8种物质及...  相似文献   
153.
为有效评价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的田间为害水平,采用5级法调查草地贪夜蛾在玉米植株上的为害程度,应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分析5级法与其他分级法评估结果之间的关系,并评估该方法在田间药效评价试验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采用叶片5级法与Williams 9级法评估的虫情指数之间、植株5级法与Davis 9级法评估的受害等级之间以及叶片5级法评估的虫情指数与植株5级法评估的受害等级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线性关系,表明5级法可用于田间草地贪夜蛾为害水平的评价。植株受害程度较低时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的出现频次较高,植株受害程度高时高龄幼虫的出现频次较高。不管是在未施药小区还是施药小区,采用叶片5级法调查的小区玉米倒一叶和倒二叶的平均受害等级及基于上部4片叶片的平均虫情指数均与小区总虫量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采用植株5级法调查的小区玉米植株整体平均受害等级与小区总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线性关系。基于5级法调查的玉米倒一叶、倒二叶、植株整体平均受害等级推算的农药田间防治效果与基于虫量法推算的防治效果接近,说明5级法能用于评价农药的田间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4.
郭予元院士带领团队研究人员通过多年协同攻关研究,解析了棉铃虫发生为害规律和自然种群生命表机制,明确了棉铃虫对多种农药抗药性动态并应用于棉田抗药性治理,揭示了黄河流域棉区棉花对不同世代棉铃虫为害的补偿生长规律和防治策略,基于不同世代棉铃虫为害阈值和防治指标创建了准确预报二代棉铃虫发生数量的一代麦田扫网法,开展棉花种质资源抗病虫性鉴定并指导选育多抗棉花系列新品种。通过整合诱杀、选择性杀虫剂、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次序使用和局部精准施药等绿色防治技术,组建区域性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棉区棉铃虫为害得到有效控制,引领了我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发展。本文简要回顾了郭予元院士在该领域研究中做出的主要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