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2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1.
钵苗机插条件下,以中熟中粳稻连粳10号、迟熟中粳稻南粳9108和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秧龄处理对不同类型粳稻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构成、群体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和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熟中粳稻最高产对应的秧龄处理为20 d,产量达710.68 kg/667 m~2,而迟熟中粳稻和籼粳杂交稻以秧龄35 d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749.26 kg/667 m~2和849.38 kg/667 m~2。可见,不同类型粳稻品种最高产对应的秧龄不同,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茬口的安排和品种的生育期选择适宜的品种类型,才能充分发挥钵苗机插稻高产、优质、高效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宝鸡峡灌区解决缺水问题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水资源短缺,各灌区缺水已是一个普遍现象.围绕宝鸡峡灌区的供水水源及缺水状况,本文以系统分析的思想为基础,从新增加工程以及水源工程的联合运用,确定理论上合理、经济上可行的规模和运行方式,并提出综合解决该地区缺水问题的对策,以供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不同机栽方式下杂交稻产量及其形成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寻求能够更好发挥杂交水稻产量潜力的机栽方式,解决好现有机插杂交水稻秧苗素质弱、盘根难、大田移栽漏穴率高等难题,以甬优2640、Y两优1号为材料,设置钵苗、毯状大苗、常规毯苗3种机栽方式,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系统比较研究了其产量差异及其形成。结果表明,钵苗和毯状大苗产量极显著高于常规毯苗(P0.01),甬优2640和Y两优1号钵苗实际产量分别高20.70%和20.81%,毯状大苗分别高12.26%和12.94%。钵苗机插由于采用壮秧带土移栽,几无缓苗期,群体茎蘖消长平稳,群体高峰苗数分别为最终穗数的1.2和1.3倍,最终成穗率80%左右,生育中、后期光合系统配置优,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高,抽穗至成熟期物质积累量和积累比例高,单茎物质输出与转运协调性好,最终实际产量最高。毯状大苗机插方式可培育35 d左右秧龄壮秧,带大蘖移栽,但秧苗返青活棵后,由于低位无效分蘖少,高峰苗数显著少于常规毯苗机插(P0.05),为最终穗数的1.4倍左右,最终成穗率70%左右,生育中后期光合系统配置优于常规毯苗机插稻,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等群体指标虽不及钵苗但明显优于常规毯苗,最终毯状大苗实产极显著高于常规毯苗(P0.01)。该文为发展机插杂交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淮稻14号的特征特性,从叶片长度、分蘖成穗数量、节间长度分配、每穗颖花数、绿叶数等方面,提出了淮稻14号在淮安市机插产量10.5 t/hm2的量化株型指标及其关键栽培措施,包括培育适龄壮秧、插足基本苗、科学运筹肥水、综合防治病虫害等,为该新品种在淮安市机插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进行不同水稻收获期对稻谷和后茬小麦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收获期与水稻产量成正相关,收获期越迟,水稻产量越高,10月20日以后收获,水稻增产幅度较小。随着播期延迟,小麦产量降低。10月30日以后播种,小麦减产幅度较大。综合考虑稻麦两熟综合效益,淮安市淮北地区稻麦茬口最佳衔接时间在10月20日。  相似文献   
16.
淮安市稻田套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总结了淮安市稻田套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科学播种、肥分管理、田间管理、综合防控病虫草害等内容,以期为稻套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当前"减氮"成为优质食味粳稻种植措施之一,但减氮后的氮肥科学运筹方案尚不够明确,需进一步研究。2018—2019年,选用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南粳505’和‘南粳2728’为材料,前茬麦秸秆全量还田,采用机插方式,在总施氮量较当地常规施氮量减少20%条件下,设置基蘖肥和穗肥比例分别为5∶5、6∶4、7∶3和8∶2四种氮肥运筹比例,研究了淮北地区麦茬机插优质食味粳稻氮肥减量精确运筹。结果表明,随着基蘖肥占总施氮量比例增加,产量呈先增后降趋势, 7∶3处理产量最高, 2年达11,134.80~11,280.19 kg hm–2,较CK增产1.23%~2.54%,但差异不显著; 7∶3处理群体高产,在于能获得充足的群体颖花量、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随着基蘖肥比例增加,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增加趋势;抽穗期、成熟期、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最终氮素积累量及氮素利用率,呈先增后降趋势,均以7∶3处理最高。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减氮处理通过增加前期施氮肥比例(7∶3),能确保群体后期获得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氮素积累量较小,但显著提升了氮素吸收利用率,较CK高14.10%~...  相似文献   
18.
19.
为进一步推进江苏淮安市优质稻米产业发展,2011-2014连续4年在全市开展了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优质粳稻南粳9108群特特征、生育特性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初步研明淮安市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南粳9108的产量结构、生育性状及品质参数,并集成了相关栽培技术规程,以期为淮安市及相似生态条件地区规模种植南粳9108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淮北地区机插粳稻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关键。以中熟中粳金粳818为材料,研究施氮量和穴苗数对其产量、群体特征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水稻产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以施氮量270 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氮素吸收利用率呈降低的变化趋势,以225 kg/hm~2处理最高。同一施氮量条件下,随着穴苗数增加,各处理产量变化趋势不同,其中以270 kg/hm~2条件下的5苗/穴处理产量最高,而氮素吸收利用率呈降低趋势,均以3苗/穴处理最高。施氮量270 kg/hm~2结合栽插密度5苗/穴的处理群体茎蘖动态升降平稳,中后期具备较高的光合物质生产能力,最终实产最高,且群体的氮素吸收利用率达44.28%,表明适度增密减氮可作为当地机插稻节肥高效生产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