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2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6篇
  3篇
综合类   33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47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1.
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模糊理论的神经网络改进算法,用来提高对洪峰的预报精度。该方法在网络训练时引入模糊理论来确定网络误差修改的程度。引入的算法增大了大值输出样本和期望输出的误差,使得网络向着提高洪峰拟合精度的方向修改权重。应用表明,改进的模糊BP神经网络能够较好的反映洪水演进机理,提高了神经网络洪水预报模型对洪峰的预报精度,保证了洪峰预报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究荷斯坦牛采食时间的群体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日采食时间的遗传分析奠定基础,同时为牧场利用采食时间对牛群进行精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北京地区某规模化牧场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的1 166头泌乳期荷斯坦牛的原始采食时间记录(每小时记录1次)及日采食时间数据(每24 h记录1次),利用SAS 9.2线性混合模型分析胎次、测定季节、泌乳阶段、场区和测定年份对日采食时间的影响。【结果】北京地区荷斯坦牛日平均采食时间为(224.43±60.24) min,原始采食时间平均值为(9.41±4.67)min/h。根据原始采食时间统计分析发现,采食高峰均出现在投料时段,并且胎次、季节和泌乳阶段均对采食时间高峰存在一定影响。试验期间荷斯坦牛日采食时间随环境温湿度指数(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dex,THI)的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在夏季相对较低。胎次、测定季节、泌乳阶段、场区和测定年份均对日采食时间有极显著影响(P<0.01):日采食时间在春季最高,为(201.66±1.91) min,夏季最低,为(158.85±1.92) min;对于不同胎次的牛,日采食时间随着胎次的升高逐渐降低,2胎和3胎及以上的奶牛日采食时间与1胎牛相比分别下降了4.90和27.36 min;随着泌乳阶段的推移,奶牛的日采食时间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泌乳中期最高,为(197.62±1.80) min,围产后期最低。【结论】北京地区荷斯坦牛采食时间的群体特征与牛生理状态及所处环境均有关,规模化牧场可利用相关设备自动记录的采食时间数据进行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73.
陈健  汤怡  孙雷  李菲菲  张海亮 《油气储运》2014,(11):1222-1224
某长输原油管道河底穿越段通过三轴漏磁和惯性测绘内检测发现存在环焊缝缺陷并伴有弯曲应变,需要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采用英国标准BS 7910-2005中的结构完整性评价方法,对内压和弯曲应力复合载荷作用下该环焊缝缺陷的可接受性进行了评价。同时,对评价中涉及的弯曲应力、断裂韧性、缺陷深度、残余应力、缺陷长度和内压等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讨论了各参数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当前工况下,该缺陷是可以接受的,暂时无需修复。基于完整性评价和敏感性分析的结果,对该管道的生产运行和监控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该评价方法和结论可作为解决其他类似工程问题的参考。  相似文献   
74.
伊维菌素长效注射液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考察伊维菌素长效注射液的急性毒性,用简化寇氏法对小鼠的LD50进行了测定。将伊维菌素长效注射液以1:0.7的组间剂量给试验小鼠一次皮下注射,连续观察7d。结果表明,伊维茵素长效注射液的LD50为257.04mg/kg,9500可信限范围为192.84mg/kg-342.61mg/kg,符合低毒标准,说明该药临床皮下注射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75.
旨在探究中国荷斯坦牛性情的影响因素,估计方差组分和遗传参数并揭示其遗传趋势。本试验收集北京地区2015-2017年13个奶牛场共9 016头健康泌乳牛的性情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性情影响因素,利用DMU软件使用动物模型估计性情评分、直肠温度、日产奶量和繁殖性状(产犊到首次配种间隔、重复输精次数)的遗传力及其之间的遗传相关,并根据估计育种值分析其遗传趋势。结果显示,北京地区中国荷斯坦牛性情评分1分、 2分和3分比例分别为75.00%、19.25%和5.75%;胎次和场-评定人效应对性情评分有显著影响(P<0.05);性情评分估计遗传力为0.03,属于低遗传力性状,与重复输精次数为中度遗传相关(r=0.56),与产犊到首次配种间隔和直肠温度为中度负遗传相关(r=-0.30,r=-0.17),而与日产奶量为低度遗传相关(r=0.07);2001-2017年,北京地区中国荷斯坦牛性情遗传趋势总体上无明显变化。本研究是国内首次对奶牛性情进行遗传分析,为了解奶牛行为特征、实现平衡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6.
本研究通过测定荷斯坦奶牛肋部和颈部皮肤褶皱厚度,探究了皮肤褶皱厚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泌乳性能的关系。利用数显游标卡尺测量荷斯坦奶牛肋部和颈部皮肤褶皱厚度,评定奶牛体况,并收集皮肤褶皱厚度测量月份试验牛场的奶牛生产性能数据,共得到2 519头奶牛的数据用于分析。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胎次、牛场、测定人、泌乳阶段、体况评分对奶牛皮肤褶皱厚度的影响,皮肤褶皱厚度对泌乳性能影响的分析模型中同样包括上述固定效应。结果表明胎次、牛场、测定人、泌乳阶段、体况评分对荷斯坦奶牛皮褶厚均有极显著影响(P < 0.01),肋部皮肤褶皱厚度对泌乳性能无显著影响(P > 0.05),而颈部皮肤褶皱厚度对日产奶量、乳脂率影响显著(P < 0.05),颈部皮肤褶皱厚度对乳蛋白率、尿素氮无显著影响(P > 0.05)。颈部皮褶厚为7.20 mm的个体日产奶量最高;颈部皮褶厚为6.00 mm的个体,乳脂率最低。本研究进一步阐明了荷斯坦奶牛泌乳期内不同部位皮肤褶皱厚度的影响因素,并首次利用大群数据区分不同部位研究了皮肤褶皱厚度对泌乳性能的影响,为利用皮肤褶皱厚度提高奶牛管理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7.
甲磺隆纳盐是天津农药总厂生产的一种磺酰脲类的超高效麦田除草剂.1991年我们应用示范面积达2100亩.结果表明:该药用量少、成本低、杀草谱广,除草效果显著.每亩有效成份用量仅0.5克.每亩用药成本仅为进口除草剂的1/2~1/3.对看麦娘、千金子等单子叶杂草株防效率达95.60%、鲜重防效达97.64%;对繁缕、婆纳、毛茛、一点红等双子叶杂草株防效达94.40%、鲜重防效达97.28%;对杂草总体的株防效达95.35%、鲜重防效97.51%.但该药仅限于稻麦连作、不间种、后茬又不安排种植棉花,芝麻、玉米、豆类等敏感作物的大、小麦田使用.使用时要求严格掌握技术.  相似文献   
78.
为探究荷斯坦牛侧卧时间(Side Lying Time)与其健康状况的关系,本研究收集整理了北京地区某牛场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为期1年的485头实验牛的侧卧时间记录及3028条全场泌乳牛疾病记录,探究了荷斯坦泌乳牛侧卧时间随季节、环境温湿度指数(THI)、胎次、泌乳阶段、发病等因素的变化关系,利用SAS 9....  相似文献   
79.
本研究通过评定热应激条件下奶牛呼吸评分和流涎指数,将中国荷斯坦泌乳奶牛划分为热应激耐受组(2 271头)和热应激易感组(2 024头),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混合效应模型考虑场、胎次和泌乳阶段等因素,比较热应激期奶牛直肠温度差异及奶牛在不同时期的产奶性能差异。结果表明,热应激耐受组奶牛直肠温度显著低于热应激易感组(P<0.05);在非热应激期(5月),热应激耐受奶牛与热应激易感奶牛的平均日产奶量接近,热应激耐受奶牛的较低(低0.68 kg),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热应激期(7~8月),两组奶牛产奶量均有下降,热应激耐受组奶牛平均日产奶量下降幅度(与5月相比)低于热应激易感组,尤其是在热应激最严重的8月(下降幅度分别为18.06%与23.01%)。以上试验结果表明,热应激环境下通过呼吸评分与流涎指数可有效判断奶牛的耐热性。本试验结果可为奶牛热应激反应评价及奶牛养殖过程中通过量化奶牛热应激反应,及时采取措施降低热应激的损失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0.
为探究我国不同地区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airy Herd Improvement, DHI)参测牧场的繁殖性能差异,本研究于2019年10—12月和2020年2—5月对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5个DHI参测牧场的牛群繁殖情况进行了追踪调查,并对各地区牛群的青年牛初配日龄、产后首配天数、青年牛配种次数和经产牛配种次数进行了比较分析。本研究中,各地区中型牧场(500~2 000头)和大型牧场(大于2 000头)在调研牧场中的占比较大;从北往南,不同地区牛群的繁殖性能基本呈整体下降的趋势;季节对繁殖性能有明显影响,热应激对我国北方和东部地区成母牛繁殖性能的表现有负面影响;牧场规模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无明显规律,500头以下的DHI参测牧场的牛群繁殖性能整体优于其他规模的牧场。我国各地区DHI参测场的繁殖管理较为规范,牛群繁殖性能均优于我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