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综合类   6篇
水产渔业   36篇
畜牧兽医   8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脊椎动物中,鱼类具有多样的性别分化方式,大致可分为雌雄异体、雌雄同体以及单性生殖3类.一般情况下,鱼类性别决定后,性腺可分化为卵巢或精巢,并且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保持不变.而在雌雄同体鱼类,其性别可以从雌性转变为雄性、雄性转变为雌性或者在雌雄两种性别间进行多次转变.雌雄同体鱼类具有多种性别转变形式,是研究脊椎动物性别决定...  相似文献   
22.
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方法,进行了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对花鲈生长(增重率、存活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组织中维生素E积累量和免疫指标(血清中溶菌酶活性和总补体活性)影响的研究,设计了5个不同维生素E水平(0.6、24.7、49.0、98.8、198.2 mg•kg-1)的等氮等能饲料,对花鲈进行为期8周的生长实验,每个水平含3个重复,每个养殖单元放养初始体重为10.1g左右的花鲈20尾。饲养试验在海水网箱(1.5×1.0×1.0 m)中进行。结果表明:饲料中未添加维生素E组的增重率、饲料效率、特定生长率以及存活率显著低于维生素E添加组,随着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由0.6提高到49.0 mg•kg-1时,花鲈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以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为指标,花鲈最佳生长性能的饲料维生素E添加量为60.5 mg•kg-1左右;对鱼体生物学指标的分析表明,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达到49 mg•kg-1时能显著影响鱼体的肝体比指数,鱼体水分、粗脂肪不受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水平的影响,然而对鱼体粗蛋白含量的影响显著;随着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由0.6提高到49.0 mg•kg-1时,花鲈肌肉和肝脏中维生素E的积累量显著升高,但当维生素E添加量达到49.0 mg•kg-1后,肌肉和肝脏中维生素E的积累量变化不显著;饲料中未添加维生素E组的花鲈血清溶菌酶和总补体活性显著低于维生素E添加组,花鲈血清溶菌酶和总补体活性随着维生素E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饲料维生素E添加量达到98.8 mg•kg-1时,血清溶菌酶和总补体活性较高。综上所述,花鲈生长和免疫的维生素E适宜添加量为60.5~98.8 mg•kg-1左右。  相似文献   
23.
工厂化养殖斜带石斑鱼生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俗称青斑,属鲈形目(Perciformes),鮨科(Serranidae),石斑鱼亚科(Epinephelinae),石斑鱼属(Epinephelus),分布热带、亚热带暧水海域,经济价值甚高.斜带石斑鱼为广东省海水网箱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但近年来海水污染日益严重,赤潮灾害频发,使海水网箱养殖的发展面临严峻的局面,而陆上工厂化养殖可防止海区环境变化对养殖动物的不良影响,同时也可减少养殖自身污染对海洋生态造成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24.
广东沿海4种石斑鱼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胸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ytohemagglutinin,PHA)及秋水仙素溶液,取活体头肾细胞经低渗、固定、空气干燥法和外周血细胞培养法,分析比较了广东野生三斑石斑鱼(Epinephelus trimaculatus)、斜带石斑鱼(E.coioides)、棕点石斑鱼(E.fuscoguttatus)和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的核型。结果表明,4种石斑鱼中期染色体均为二倍体,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随体和次缢痕。广东野生三斑石斑鱼核型为2n=48(2sm+2st+44t),臂数(NF)为50;斜带石斑鱼的核型为2n=48(2sm+46t),NF为50;棕点石斑鱼的核型为2n=48(48t),NF为48;鞍带石斑的核型为2n=48(2sm+6st+40t),NF为50。将此4种鱼的核型与前人报道的石斑鱼核型作了比较,石斑鱼的核型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  相似文献   
25.
向养殖水体中分别加入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复合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进行斜带石斑鱼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有益微生物能降低养殖水体中的NH4+-N、N02-N浓度;稳定pH值;减少弧菌含量.且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摄食旺盛,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26.
斜带石斑鱼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广东省大亚湾水产试验中心从1999年至2002年,使用3.5~16kg的斜带石斑鱼作亲鱼,通过强化培育,实现自然产卵,培育出2.6~6cm的鱼苗66.8万多尾,其中2002年(5月30日前)出苗37.1万多尾。年产卵量为1.6亿粒~3.5亿粒,受精率在69.5%~81.3%;从仔鱼至出苗,最高成活率为3.3%;每立方育苗水体最高出苗量为1130尾。  相似文献   
27.
国内外工厂化养殖简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世界工业化水产养殖技术向高新化方向发展,养殖工厂向大型、特大型、超大型企业发展,有的形成企业集团和跨国集团。盈亏转折点和规模效益是这些大型企业关注的焦点。德国有一家养鳗工厂,根据投入产出分析,得出年产欧洲鳗125t是该厂养鳗盈亏的转折点。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夏威夷建造的对虾养殖工厂投资2500万美元,可供应全州对虾消费量的一半。日本在长崎建成一个大型工业化养鱼设施,车间总面积为12140m^2(3英亩),定员62人,该项目投资6800万美元,要求至2010年创造产值3.15亿美元。挪威海水养殖公司2001—2004年在甲醇工厂附近建造总面积18500m^2的养鱼工厂,年产量可达5000~6000t,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海水养鱼工厂。法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还联合组建了DKF跨国工业化养鱼集团。  相似文献   
28.
通过foxl3重组质粒过表达与MT投喂对比,探究一种新型的调控斜带石斑鱼性腺发育的方法。以foxl3重组质粒注射以及MT投喂3月龄的石斑鱼幼鱼,观察性腺发育状态,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性腺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质粒注射初期性腺注射组卵巢较对照组小,体细胞较多,存在向雄性方向发育的趋势(存在睾丸间质细胞),且质粒注射初期的雄性相关基因—amh,激素生成相关基因—cyp11b、11β-hsd2,精子发生相关基因—rec8和sycp3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MT投喂组后期的性腺组织处于明显的兼性发育期,而对照组仍处于O2期卵母细胞期;MT投喂组,amh、cyp11b、11β-hsd2、rec8和sycp3基因相对表达量趋势与质粒注射一致,但投喂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较质粒注射更显著。在本实验条件下,MT投喂调控性腺雄性化的效果较foxl3质粒注射的效果明显。以上结果表明,foxl3重组质粒过表达对斜带石斑鱼幼鱼性腺发育具有明确的雄性化调控作用,且这种调控可能具有剂量依存效应。  相似文献   
29.
斜带石斑鱼仔鱼的摄食节律及日摄食量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张海发 《水产学报》2004,28(6):669-674
鱼类的日摄食节律分为白天摄食、晚上摄食、晨昏摄食和无明显节律四种类型。为了解斜带石斑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日摄食量及昼夜摄食规律,对孵化15天的仔鱼(全长4.86±0.38mm)在不同昼夜节律下的日摄食量和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实验包括自然昼夜组(对照组)、持续光照组和持续黑暗组,各组对轮虫的日摄食量分别为142个/尾、156个/尾和47个/尾;白天摄食量比例分别为总摄食量的91.3%,80.5%和71.7%。对照组在正午(14:00)出现一个明显的摄食高峰;持续光照组在下午(16:00~18:00)出现明显的摄食小高峰;黑暗组则未出现明显的摄食峰。持续光照组在夜间的群摄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黑暗组在白天的群摄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持续光照组摄食强度小幅度增加,日摄食量为对照组的109.9%;而黑暗组摄食强度则明显下降,日摄食量为对照组的33.1%。综上所述,斜带石斑仔鱼摄食节律明显,属于典型的白天摄食类型;仔鱼的摄食与光照有着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30.
正鞍带石斑鱼,俗称龙胆、龙趸,具有病害少、生长快、市场价值高等优势,是我国南方主要的海水经济鱼类,倍受广大消费者欢迎。近年来,鞍带石斑鱼中间苗培育过程中经常暴发"黑身"病,死亡率达到90%以上,对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总结多年的经验,经过研究摸索,建立了"鞍带石斑鱼中间苗高位池塘与室内循环水接力标粗"技术,能有效的提高其培育成活率,简介如下,以供同行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