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综合类   6篇
水产渔业   36篇
畜牧兽医   8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目的】了解白斑综合征(White Spot Syndrom,WSS)和早期死亡综合征(Early Mortality Syndrome,EMS)病原在自然海域对虾中的流行情况。【方法】通过PCR检测方法对2018—2019年采自大亚湾海域的野生对虾进行早期死亡综合征病菌和白斑综合征病毒检测。【结果】在白斑综合征病毒检测中,2018年所检测的5个月平均阳性率为22.96%,其中8月份阳性率为0;2019年所检测的9个月平均阳性率为2.43%,其中1月及8—10月阳性率为0。在早期死亡综合征病菌检测中,2018年所检测月份平均阳性率达29.93%,最高为63.04%;2019年所检测月份平均阳性率达41.33%,最高为94.00%。【结论】大亚湾海域野生对虾群体的白斑综合征病毒携带率及早期死亡综合征病菌携带率在时间上无特定分布规律,白斑综合征病毒携带率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而早期死亡综合征病菌携带率总体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42.
为研究不同养殖模式对虎龙杂交斑(E.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生长、消化酶活性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选取初始体质量为(143.22±12.48)g的健康虎龙杂交斑鱼种360尾,随机分为3个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A组)、池塘网箱养殖模式(B组)、流水养殖模式(C组),进行为期56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B组的存活率、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水平也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其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A组和C组(P<0.05);B组肠道的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的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A组(P<0.05);B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A组血清溶菌酶含量和超氧化岐化酶活性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研究表明:池塘网箱养殖模式能更好地促进虎龙杂交斑的生长和消化,工厂化养殖模式则更有利于提高鱼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43.
试验采用室内水泥池与海水池塘培育相合的方法,使用幼体9.86×105尾,经过60天的培育,共育出红鳍东方鲍鱼苗6.2×105尾(平均全长4.0cm),出苗率高达62.9%.  相似文献   
44.
此试验通过测试人工配合饲料的粒径、投喂后悬浮比例及密度变化,分析育苗过程中水质变化,初步探讨人工配合饲料在石斑鱼育苗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所采用的人工配合饲料进水后经历一个分解过程,表现为大直径颗粒(大于120μm)向中小直径(小于120μm)转变,致使饲料泡水后大直径的比例迅速下降,而小直径(小于60μm)的比例迅速上升,而中等大小的比例却相对稳定,泡水30min后为17%,1h后稍有上升,达到20%。泡水后一部分饲料下沉池底,另一部分处于悬浮状态,经过0.5h~1.5h的浸泡,悬浮比例稳定在5;5.57%~60.71%。以人工配合饲料作为斜带石斑鱼仔鱼的开口饵料,与轮虫组比较,其水质具有一定优势,表现为氨氮含量与pH等水化指标优于轮虫组,达到渔业水质标准,而亚硝酸氮与硫化氢含量比轮虫组稍高。  相似文献   
45.
本文主要介绍了提高斜带石斑鱼苗标粗成活率的关键技术。斜带石斑鱼苗在水泥池标粗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控制鱼苗的放养密度、注重人工配合饲料的投喂、合理处理“黑仔”鱼苗以及做好病害防治工作.一般鱼苗标粗的成活率在80%上。  相似文献   
46.
虎龙杂交斑     
正一、品种概况(一)培育背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发展势头,其中新品种培育和推广起了关键作用。目前,我国特别是南方沿海省份石斑鱼养殖业发展迅猛,但所有养殖的石斑鱼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人工选育,其种质还是野生型的,生长速度、抗逆能力乃至品质质量都急需经过科学的人工选育而加以改进。同时,随着石斑鱼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石斑鱼的种质退化以及病害问题越来越突出。所  相似文献   
47.
舒琥  周莹  肖丹  廖育艺  张海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02-12905
[目的]通过对三斑石斑鱼肌肉营养成分和品质的评价来评估其开发与利用价值,为培养优良的石斑鱼品种奠定基础。[方法]对6尾野生三斑石斑鱼肌肉中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氨基酸和脂肪酸进行分析,并对其营养品质进行了评价。[结果]野生三斑石斑鱼肌肉(鲜样)中水分、粗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7.97%、1.30%、20.07%和0.94%。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总量(质量分数,干样)为86.50%,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EAA)总量为37.87%,占氨基酸总量的43.76%,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标准。三斑石斑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82.36,4种鲜味氨基酸(DAA)总量(质量分数,干样)为32.53%。脂肪酸中EPA与DHA质量分数分别为3.17%和4.85%,矿物质含量丰富。[结论]三斑石斑鱼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与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48.
海水小瓜虫生活史及白点病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集约化海水养殖过程中,很多寄生性原虫都能很好地生长繁殖,其中,海水小瓜虫是致病性最强的原虫之一。海水小瓜虫学名为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是一种遍生性(周身遍布纤毛)纤毛虫,通常寄生于热带、亚热带海水鱼类的体表和鳃上,形成针头大的小白点,所以生产上俗称“白点病”。该寄生虫会引起鱼的活动异常、上皮增生、呼吸困难以及机械损伤,继而带来病菌的继发感染。在自然情况下,野生的海洋鱼类很少受到海水小瓜虫的严重感染,因为宿主的聚集密度不够,虫体的繁殖量不足以达到严重感染的程度。然而,在水泥池、室内的水族箱或渔排的网箱等高密度鱼类养殖场所,虫体就能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而致病。  相似文献   
49.
黄鳍东方鲀外周血细胞显微结构及血液学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涂片经Wright染色液染色,可区分出:红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5种血细胞,无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白细胞中,血栓细胞数目最多,单核细胞数目最少。与其他硬骨鱼类相比,黄鳍东方鲀的血液性状指标处于较低水平;而雌雄差异不明显。结果可作为黄鳍东方鲀的正常生理常数参考值。  相似文献   
50.
条石鲷人工育苗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条石鲷在室内水泥池成功人工育苗的关键是控制仔鱼密度、适口饵料的选择和水质调控.条石鲷苗生长速度快,在水温23.8℃~27.7℃时,40天的苗全长可达50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