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3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21篇
  2篇
综合类   104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38篇
畜牧兽医   30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为深入了解鲤珠蛋白家族的基因组成和表达模式,及其与低氧适应能力的相关性,本实验通过鲤基因组框架图比对和全长cDNA文库筛查,获得鲤神经球蛋白(neuroglobin,Ngb)基因完整序列,证实鲤不仅具有独特的脑组织特异表达的II型肌红蛋白(myoglobin-2,Mb-2)基因,也具有Ngb珠蛋白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显示,该基因在脑组织特异性表达,并呈现出低氧应答特征。基因结构和系统发生分析表明,鱼类Ngb基因高度保守,鲤Ngb蛋白可能与斑马鱼直系同源蛋白具有相似的结构及功能,而与鲤Mb-2存在明显差异。鲤Ngb基因表达量在两个品系间存在显著差异,耐低氧能力强的散鳞镜鲤Ngb基因表达量高于荷包红鲤抗寒品系。研究表明,鲤Ngb基因可能以与Mb-2基因分工协作的方式共同实现脑组织供氧,执行应对低氧胁迫的神经保护功能,在鲤低氧适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2.
本研究旨在开发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现场检测新技术,用于鉴定鱼类苗种是否携带IHNV,降低疫病传播风险,实现水产健康养殖管理。基于IHNV基因组序列保守性分析结果,以保守性最高的基质蛋白编码基因(matrix,M)为检测靶序列,设计了6条IHNV特异性扩增引物,对样品RNA进行逆转录等温链置换扩增。在部分引物5’端标记二茂铁分子,使扩增产物带有电化学信号,在部分底物中标记生物素分子,使扩增产物被亲和素修饰的电极表面捕获锚定,基于该原理构建了电化学生物传感体系,通过检测扩增产物的循环伏安信号,判断样品中是否携带IHNV。本方法能够在15 min内完成核酸扩增,且扩增反应在59~65℃的宽松温度区间内均可进行,无需精准控温,对设备和操作要求较低。在扩增温度63℃、信噪比为3的条件下,本方法最低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LoD)为6.2 copies/μL,能够对未表现出感染症状的鲑鳟类鱼苗、鱼卵进行IHNV检测,适用于苗种场、养殖场等生产经营性场所的现场检测,在水产苗种鉴定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3.
本研究以库页岛马珂蛤(Pseudocardium sachalinense)为研究对象,讨论COI和16S rRNA两种DNA条形码在贝类的遗传多样性、分子进化和种类鉴定的适用性,并利用两种条形码评估库页岛马珂蛤的遗传多样性。本文在获得库页岛马珂蛤线粒体全基因组的基础上,测序获得库页岛马珂蛤群体的COI和16S rRNA序列,发现COI基因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95,高于16S rRNA核苷酸多样性(0.00073)。基于COI基因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76,大于16S rRNA的单倍型多样性(0.318)。其次,用全线粒体基因组构建8种贝类的系统进化树为参考,发现基于COI和16S rRNA的系统进化树与参考一致,提示这两种条形码片段可用于推断贝类的分子进化关系。最后,分别对马珂蛤科和帘蛤科15属17种贝类的COI基因和16Sr DNA进行序列比较,发现COI基因和16S rRNA的种间遗传距离均是种内距离的62倍。以上结果说明,16S rRNA与COI基因一样,能有效地构建马珂蛤科和帘蛤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和物种鉴定,但在分析库页岛马珂蛤的遗传多样性时利用COI基因比16S rRNA能发现更多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74.
Cre/Loxp重组酶系统是一种对转入基因进行组织特异性、定点操作的基因重组系统。该系统可以迅速有效地进行基因的整合性删除、条件性重组、染色体易位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可以将其应用于转基因动物和植物领域。  相似文献   
75.
草鱼出血病是草鱼在鱼种阶段危害较大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流行广,发病率与死亡率都较高。该病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红肌肉型”病鱼体色暗黑而微红,外表无明显的出血现象,或是轻微出血,肌肉充血明显,往往全身的肌肉郝呈红色。10厘米以下的病鱼,对着阳光或灯光透视,可见皮下充血:10厘米以上的病  相似文献   
76.
张研 《河南水产》1996,(3):20-20
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河虾或海虾,保存时间一长,虾的色、香、味、形发生劣变,使企业或个人在经济上蒙受损失。现介绍一种生化保存鲜虾(三天)的新配方。  相似文献   
77.
一、催情法母兔不发情时,可用公兔强制性配种来刺激母兔发情排卵。使用苯甲酸求偶二醇催情,每只兔用量0.1毫升,肌肉注射。一日后虽然发情并接受公兔配种,但这时并不准胎,过两日后配种方能准胎。  相似文献   
78.
正水是生命之源,人体之中70%~85%是水分,只有摄入足够的水分,人体才能够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自古人们就将喝水看做是养生的重要环节,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中,第十三卷中的《服水》,指出了"初起首服水法",也就是清晨起床喝一杯水等喝水养生的方法。此外诗人陆游也曾经在诗句中提到:"仙丹九转太多事,服水自可追神仙。"喝水可以养生,但是水的种类很多。  相似文献   
79.
水产生物微卫星标记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卫星标记的发展和利用极大地扩展了DNA分子标记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使探索生物性状遗传本质的研究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本文简要介绍了微卫星标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水产遗传与育种研究中的应用。首先回顾了微卫星克隆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水产生物微卫星标记及技术的发展过程,以及水产生物微卫星序列的主要来源,并对微卫星标记与其他DNA分子标记在使用范围、难易程度等方面做了比较;其次探讨了微卫星标记在遗传连锁图谱的制备、性状分析及QTL定位、群体遗传学、进化遗传、种质鉴定与亲权分析、品种培育等6个研究领域的应用;本文还对几种DNA分子标记在操作上的难易程度、多态性程度、重复性与可比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同时还分别阐述了微卫星和其他DNA分子标记应用于水产生物研究中的适用性,并对微卫星标记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本文旨在为微卫星标记技术在水产生物中的有效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0.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通过设计位于5.8S rDNA、18S rDNA和非转录IGS区域的3条探针CAAG1191、CAAG1845和CAAG3602,分别对散鳞镜鲤Cyprinus carpio var.scattered mirror和松浦鲤Cyprinus carpio Songpu的45S核糖体DNA(ribosomal DNA,rDNA)进行染色体定位及共定位.结果表明:45S rDNA均位于两品种鲤一对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短臂末端,具有染色体特异性,表明45S rDNA序列的探针能够在鲤细胞遗传学研究中用于标识其所在染色体,并与鲤遗传连锁图谱中长度为227 cM的1号连锁群相对应;两品种鲤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100,45S rDNA在鲤基因组内仅定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不存在复制位点,证实了鲤基因组在全基因组复制事件之后又经历了重新二倍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