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3篇
林业   24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5篇
  21篇
综合类   81篇
农作物   21篇
水产渔业   120篇
畜牧兽医   61篇
园艺   3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61.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水流刺激对不同体重(小、中、大3种规格的体重分别为13.348g±1.751g、21.71g±1.247g、30.308g±3.009g)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幼蟹运动行为的影响,研究了幼蟹在水流刺激(23cm/s)1h及恢复12、24h时的耗氧率、氨氮排泄率、氧氮比和血蓝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小、中、大3种规格幼蟹最大耐流流速分别为23.0、26.7、31.0cm/s,水流刺激对幼蟹的运动行为影响显著。当流速为23.0cm/s时,3种规格的幼蟹均在水槽底部顶流爬动;流速高于23cm/s时,小规格组幼蟹趴于拦网区不动。幼蟹的耗氧率和氨氮排泄率随体重增大而降低,在水流刺激1h后,3种规格幼蟹的耗氧率、氨氮排泄率和血蓝蛋白含量均下降,而氧氮比升高;静水中恢复12h,其氧氮比恢复至正常,耗氧率、氨氮排泄率和血蓝蛋白含量升高,至24h恢复到正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水流刺激1h后和恢复12h时幼蟹的耗氧率、氨氮排泄率差异显著(P〈0.05),恢复24h后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2.
日本蟳入笼行为及其地笼网逃逸口选择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蟳山东沿海捕获的体质健壮日本(Charybdis japonica),在实验室水槽内暂养1周后开展相关实验。观察蟳光照、诱饵条件对日本入笼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蟳日本畏光,在明亮条件下大多数分布于养殖水槽的四角,在黑暗条件下趋向随机分布,蟳遮黑处理和放置诱饵均能增加日本的入笼比例;在地笼网底部设置尺寸(长×高)分别为4 cm×3 cm、4.5 cm×3 cm、5 cm×3 cm、5.5 cm×3 cm的长方形逃逸口时,蟳日本50%选择甲长(L50)分别为3.75cm、4.24 cm、4.54 cm、5.08 cm,选择范围(SR)分别为0.65 cm、0.45 cm、0.62 cm、0.82 cm;L50与逃逸口长度呈线性相关关系,约为逃逸口长度的92.3%。根据实验结果,蟳结合日本最小性成熟甲长和市场最小可接受规格,综合分析认为,地笼网逃逸口最适尺寸(长×高)为4.3 cm×3 cm。本研究旨在为有效保护日本蟳幼蟹资源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63.
过瘤胃甜菜碱对奶牛泌乳性能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选取黑龙江省大庆市某集约化奶牛场年龄、胎次、体况及泌乳量相近的健康奶牛4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Ⅰ、Ⅱ、Ⅲ组日粮中每头每天添加5、10和20 g过瘤胃甜菜碱,Ⅳ组为过瘤胃甜菜碱对照组。试验期从产前14 d至产后42 d,通过对试验奶牛产后乳蛋白(LP)、乳脂率(BF)、乳糖(SL)的分析,研究过瘤胃胆碱和甜...  相似文献   
64.
2011年西南大西洋拖网渔获物阿根廷滑柔鱼生物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岩  张秀梅  周游  孙明 《南方水产》2012,8(3):39-47
根据2011年1月~4月双拖网船在西南大两洋作业时采集的901尾阿根廷滑柔鱼(lllex argentinus)样本,对其渔获群体组成、摄食等级、胴长-体质量关系以及性腺发育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样本个体大小随采样时间的推移有明显增大趋势;小胴长组阿根廷滑柔鱼的摄食能力较大胴长组弱,摄食等级的高低与其繁殖高峰期有关。阿根廷滑柔鱼雌、雄初次性成熟胴长分别为191.6mm和182.6mm,性腺成熟度为Ⅴ期个体的平均胴长小于处于Ⅲ、Ⅳ期个体的平均胴长。综合分析推测,该研究采集的901尾样本为南部巴塔哥尼亚群体和夏季产卵群体的混合样本,在拖网作业后期,渔场补充了部分大个体的夏季群体。  相似文献   
65.
丁奎  张辉  张秀梅  宋娜  高天翔 《水产学报》2014,38(6):769-777
为研究许氏平鲉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状况,采用PCR扩增获得许氏平鲉线粒体DNA控制区高变区片段,并对其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在长度为451 bp的线粒体控制区片段中,养殖群体单倍型多样度(0.540±0.067~0.815±0.021)明显低于野生群体(0.883±0.053~0.944±0.028),而核苷酸多样度(0.001±0.001~0.007±0.004)与野生群体(0.004±0.003~0.007±0.004)相差不大,遗传多样性水平均较低。在52个单倍型中,养殖群体仅占12个,且有6个单倍型与野生群体共享。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和AMOVA分析结果显示,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之间以及养殖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较大,而野生群体间遗传变异较小,组群间的遗传分化较小且不显著(ΦCT=-0.013;P0.05)。单倍型最小跨度树和NJ系统发育树均未检测到明显的谱系结构。  相似文献   
66.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加快,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正逐步加大,优质高产饲料生产及利用日益受到广大养殖户的重视。辽甜1号甜高粱由于生物产量高、秸秆含糖量高、饲喂草食家畜效果好等优点逐渐被更多养殖户认可。辽甜1号甜高粱株高350厘米,  相似文献   
67.
史俊燕  张秀梅  孙光明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11):110-111,120
以巴厘为试材,测定了菠萝果实不同发育阶段总膳食纤维(TDF)、不溶性膳食纤维(IDF)、水溶性膳食纤维(SDF)、中性洗涤剂纤维(NDF)、酸性洗涤剂纤维(ADF)、纤维素(CEL)、半纤维素(HC)、酸性洗涤木质素(ADL)、总果胶(TP)、原果胶(Protopectin)和水溶性果胶(WSP)的含量,总结了巴厘果实不同发育阶段膳食纤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巴厘在不同发育阶段均富含TDF;IDF、NDF、ADF、CEL含量变化与TDF相似,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ADL含量较少,果胶物质均随着果实发育成熟含量下降。菠萝是开发膳食纤维的良好资源。  相似文献   
68.
盐胁迫对芙蓉葵幼苗离子分布及光合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盆栽浇灌NaCl溶液的方式对8个不同盐浓度胁迫下的芙蓉葵幼苗生理响应进行了研究,测定了芙蓉葵叶片的光合特征、渗透调节物质以及不同器官中离子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中NaCl的升高芙蓉葵的叶片气光合特性参数显著下降,叶片对光强的响应程度降低;光化学猝灭系数(qP)、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实际光合量子产量(¢PSⅡ)显著降低;土壤含盐量超过6g/kg后芙蓉葵光合作用受到严重抑制,生长受阻,根、茎、叶生物量显著降低;随着盐胁迫的加剧,根、茎、叶中Na+和Cl-含量明显增加,而各器官中K+、Ca2+、Mg2+含量均显著下降,其中,叶中各种离子的含量最高;高盐胁迫增加了芙蓉葵叶片可溶性糖的含量。  相似文献   
69.
水旱两用秸秆还田组合刀辊作业性能试验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了检测水旱两用秸秆还田组合刀辊的田间作业质量和功率,采用无线遥测技术,利用动力输出轴一体化扭矩传感器,对安装组合刀辊的耕整机进行了田间作业质量和作业功耗优化参数性能测试试验,并与传统旋耕刀辊、螺旋刀辊进行田间作业质量及功耗对比试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组合刀辊性能检测试验中,水田和旱地植被埋覆率分别为94.3%和96.5%,耕深分别为20.8和20.3 cm,耕深稳定性分别为92.3%和90.6%,耕后地表平整度分别为0.9和1.2 cm,功率消耗分别为27.6和31.2 k W,均达到了设计目标;与其他刀辊对比试验中,组合刀辊作业质量优于螺旋刀辊和传统旋耕刀,作业功耗稍高。该研究可为实现水田和旱地高茬秸秆埋覆还田和土壤耕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0.
两种大型底栖动物生物扰动对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直径0.4~0.5 mm玻璃珠作为示踪颗粒,探讨了多毛类的丝鳃虫Cirratulus chrysoderma和双壳类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2种大型底栖动物生物扰动作用对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影响,为评价大型底栖动物对沉积环境的影响以及探讨海洋"碳汇"等作用提供基础资料。生物扰动的测定装置由长28 cm、直径10.5 cm的PVC管制成,下端用塑料膜密封。实验海水盐度30、温度20℃。菲律宾蛤仔分3种规格:大(壳长32.64 mm±0.08 mm,湿重7.34 g±0.45 g)、中(25.30 mm±0.11 mm,3.54 g±0.19 g)、小(20.34 mm±0.06 mm,1.63 g±0.13 g)。丝鳃虫体长80.00 mm±15.00 mm、湿重1.40 g±0.20 g,设3个密度:255、510、1 020只/m2。分别在扰动实验开始后的第7天和第20天取样。2种大型底栖动物属于不同生物扰动功能组;第7天丝鳃虫密度与示踪颗粒迁移率正相关,第20天则呈负相关关系;示踪颗粒的迁移率与菲律宾蛤仔的规格呈负相关关系。扰动时间与示踪颗粒进入沉积物的绝对量和到达的最大深度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其迁移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