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3篇
林业   17篇
  6篇
综合类   37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8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沙棘主要钻蛀性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对沙棘钻蛀性害虫沙棘绕实蝇、沙棘象鼻虫、红缘天牛、木蠹蛾类,采用地面喷粉、林冠喷雾、干部注药的化学防治措施与选择混交类型、平茬复壮、绝花绝果、保护天敌等营林、生态、生物防治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可有效地控制沙棘钻蛀性害虫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32.
锦鸡窄吉丁是毛乌索沙地飞播固沙林主要灌木柠条、踏郎、花棒的重要钻蛀性害虫,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枝干部越冬。6月中旬为羽化盛期。采用周期性平茬防治技术可有效抑制该虫危害。  相似文献   
33.
本文阐述中国渔船在西撒哈拉沿海捕捞章鱼的单拖网的改进和试验结果。这一结果表明,适当改变原有网具的某些尺度和参数,能改变网具在作业中的性状。使其扩张、贴底、轻重、稳定、导鱼、惊扰、驱集等性能更适应于该海域章鱼的生物学习性。从而提高了产量。改进后的网具从1993年7月17日起投产。至12月11日告一段落。对比生产表明。新网性能良好。产量、产值同步增长了17%。由此揭示了这类网具改革中若干值得重视和探讨的问题。现在,这项改革试验的结果已在部分中国渔船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4.
甜菜碱、复合氨基酸对鲫鱼的诱食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鱼类养殖业的发展,鱼用配合饲料被广泛应用。在饲料中添加诱食物质,改善鱼对饲料的嗜好性,刺激鱼的嗅觉、味觉、视觉、触角等感觉器官,引发食欲,促进鱼类连续采食,增加采食量,从而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鱼类生长,提高幼鱼的成活率,对更科学更合理地进行鱼类养殖,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近年来,日本学者从促进水产养殖动物的食欲和提高饵料中植物蛋白质的利用率出发,开展了对促进水产动物摄食的引诱物质的试验研究,但国内对此则刚刚起步,宋天复[1989〗曾发现2%的丙氨酸、缬氨酸对金鱼的摄食无明显作用,但将氨…  相似文献   
35.
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海洋世纪背景下海洋经济作用的凸显、文化产业地位的上升密不可分,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长三角区在今后的现代化进程中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应结合自身得天独厚的海洋文化资源优势,在传统文化产业中注入新的内容,增加活力,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处于长三角区的南通利用海洋优势,促进海洋文化与经济互动,海洋文化产业蓬勃兴起并呈现出良好的整体发展态势。南通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其制定和实施的江海联动、科学规划、创新机制体制以及挖掘并弘扬本土人文精神等发展思路和举措密切相关。基于南通市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从战略意义上提出了政府引导培育、区域一体化、各文化领域交融合作、海洋科技引领等措施,对当前长三角城市的海洋文化产业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发展路径和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36.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对恒山风景区2000—2010年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景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生态用地向非生态用地的转化;景区的植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水源涵养能力及土壤保持能力均有所下降。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旅游开发和周边采矿引起,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气象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
鸵鸟具有生命力强、繁殖能力强、养殖成本低、生长速度快等优点,但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出现前胃积沙,严重影响鸵鸟的健康生长,如处理不及时则可能造成消瘦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8.
半干旱风沙区采煤塌陷对植被群落变化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神府-东胜煤田补连塔矿风沙区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和观测,系统分析了塌陷1 a/T2005年、塌陷2 a/T2004年和非塌陷区植被群落变化特征、塌陷强度(地表破损率)对植被群落变化的影响以及植被群落变化对风蚀的响应。结果表明:补连塔风沙区植被的丰富度排序为:草本>灌木>乔木,群落的总丰富度受草本丰富度的影响,群落结构总体不稳定;塌陷区植物群落的变化是该矿风沙区地表塌陷后加快风蚀进程的重要指征,地表破损率与植被生长状况呈负相关关系;采煤塌陷直接导致植被的死亡率增大,降低了塌陷区植被防风固沙的作用,从而使塌陷区发生严重风蚀。  相似文献   
39.
以位长江上游的大渡河流域的壤塘县为研究区。基于TM遥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与目视解译相结合方法,提取1989年和2009年两个时期亚高山针叶林的空间分布,并对两期数据叠加分析,查找出其演替发生的类型和空间位置,作为因变量样本。同时,以GIS技术为支撑,基于DEM和专题数据,提取高程、坡度、坡向正弦、坡向余弦、地表曲率、距居民点距离、距耕地距离和距道路距离8个自变量,使之与亚高山针叶林空间演替样本进行Logistic回归拟合,计算各自变量的贡献率和演替发生概率在空间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亚高山针叶林向草甸演替的过程中,距居民点距离和距耕地距离两个变量贡献较大,距居民点距离减小1个单位,其转变为草甸的概率将增大1.15倍。在亚高山针叶林向落叶阔叶灌丛演替的过程中,坡向正弦和距居民点距离贡献较大,其发生概率随坡向朝北程度的增大而增大,增大1个单位,概率将增大1.2倍。对亚高山针叶林空间演替特征的定量分析可以为亚高山针叶林的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0.
本文利用3S技术,通过对1975、1985、1995和2005年的内蒙古奈曼旗TM影像的解译,提取出近30年来该地区耕地动态变化的信息。从耕地数量、变化速率以及耕地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等方面对耕地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对其驱动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近30年来,奈曼旗耕地面积呈增加趋势,而变化速度呈下降趋势;耕地主要向林地和固定沙丘地转化;耕地连通性指数、破碎度指数的变化呈波动趋势;耕地斑块数量的变化趋势与破碎度指数相同;耕地的分形维数随着人为干扰程度的增加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耕地在整个景观中的影响作用逐渐加强。耕地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耕地需求增加与土地退化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