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5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3篇
  12篇
综合类   101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20篇
园艺   23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盘锦冬季日光温室光合有效辐射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盘锦地区冬季日光温室光合有效辐射变化规律,更好地为本地区设施农业服务,利用2012 年冬季日光温室内小气候和附近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相关统计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冬季不同天气类型日光温室中光合有效辐射特征及光合有效辐射占太阳总辐射的比值,建立了冬季不同天气类型日光温室光合有效辐射的预报模型,并对其进行拟合检验。结果表明:(1)晴天和多云天日光温室内PAR具有明显的日变化。阴天时日光温室内接受到的PAR 最大值一般在1~38 W/m2。(2)冬季典型多云天ηPAR最高,阴天次之,晴天最低。(3)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建立日光温室内日最高光合有效辐射、日光合有效辐射总量、日最大总辐射、日总辐射总量与外界气象要素的相关模型均通过了0.01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并进行了拟合检验,晴天和多云天4个要素的拟合效果较好,阴天4个要素的拟合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52.
对山东主栽生姜进行超临界CO2萃取工艺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区的生姜提取参数差别不大;在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15 MPa、萃取时间80 min为最佳经济条件,莱芜寨里生姜姜油树脂的提取率达到5.06%,是山东地区提取率最高的品种。  相似文献   
153.
猪水肿病大肠杆菌主要毒力因子的B细胞表位预测与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水肿病是由产类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其发病率为10%~35%,致死率在90%以上.研究表明,致猪水肿病大肠杆菌主要产生F18ab菌毛和类志贺毒素II型变异体(SLT-IIe)两类毒力因子,F18菌毛中的FedF是发生粘附作用所必需的结构单位,同时高度保守;SLT-IIe的B亚基具有免疫原性,是水肿病毒素保护性抗原所在处,且其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达到了100%[1-3].本研究旨在对致猪水肿病的两种主要毒力因子FedF和SLT-IIeB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其可能的B细胞表位,人工合成短肽,分别与抗F18ab菌毛蛋白和抗大肠杆菌水肿毒素的猪血清进行反应,鉴定短肽的反应原性:与载体蛋白(BSA)偶联后免疫小鼠,测定反应原性,以期获得既有反应原性又有免疫原性的多肽,为猪水肿病表位疫苗及多表位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4.
草地净第一性生产力估算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草地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直接反映了草地植物群落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生产能力,是草地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数学模型估算草地NPP是一种重要且被广泛接受的研究方法。在总结植被NPP估算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气候相关统计模型、光能利用率模型、生态系统过程模型和生态遥感耦合模型各自的优缺点,讨论了各类模型在草地NPP中的研究现状,探讨了草地NPP模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统计模型通过NPP与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建立统计关系计算NPP,参数简单,但估算结果较粗;光能利用率模型以植被光合作用机理作为其理论基础,建立在植物光合作用过程和光能利用率的概念上,由于模型形式简单且可以直接利用遥感数据,使其倍受关注,但在具体求算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过程模型从机理上对植物的生理生态过程进行模拟并对NPP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更能揭示生物生产过程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但模型较复杂,实用性不强;生态遥感耦合模型能够利用遥感资料,克服了光能利用率模型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的不足,使其成为NPP模型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草地植被NPP估算模型的研究相对薄弱,专门针对草地NPP建模的研究较少。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草地NPP模型是一项即具有重要意义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5.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水稻冠层吸收光合有效辐射的估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高光谱遥感数据,对光谱反射率、一阶微分光谱及二阶微分光谱与吸收光合有效辐射(APAR)进行相关分析,并利用反射率、微分光谱、植被指数法研究了水稻冠层APAR的估算效果。结果表明,高光谱反射率、一阶微分光谱及二阶微分光谱的最优波段与APAR的相关性均极显著,一阶微分光谱能够更好的估算APAR,它与APAR在769 nm处的拟合决定系数为05218;5种植被指数所选的最优波段组合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在0.67以上,其中以复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758, 781)估算效果最好,决定系数达0.7585。  相似文献   
156.
棉花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养分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续4年,以德农09068为试材,设棉花秸秆还田与未还田2个处理,调查棉花秸秆还田对土壤0~60 cm土层的速效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4年棉花秸秆还田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活跃微生物量及土壤基础呼吸速率,分别比未还田处理提高8.16%、13.23%、12.30%、13.63%、11.57%和13.14%;在20~40 cm土层中,分别提高6.08%、27.51%、11.47%、14.32%、15.03%和17.44%;在40~6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土壤活跃微生物量分别提高6.05%、12.87%、8.08%、10.60%和20.30%,但对土壤基础呼吸速率的提高效果不显著。棉花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棉花的籽棉、皮棉产量、总铃数及单铃重,分别提高16.86%、15.03%、5.99%和10.25%,而对衣分无显著影响。在长期棉花秸秆还田的棉田中,应关注可能产生的连作障碍,注意磷肥的适量施入,以保证实现棉花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57.
[目的]分析研发的狂犬病减毒脂质体口服冻干活疫苗的脂质体形态、粒径分布状态、疫苗抗原包封率,确定狂犬病减毒脂质体口服冻干活疫苗的制备工艺.[方法](1)以大豆卵磷脂、胆固醇、十八胺、VE等物质为原料,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空白脂质体,采用电子显微镜和激光粒径分布仪测定空白脂质体的形态与粒径分布;(2)采用冷冻干燥方法将狂犬病rSRV9减毒株与空白脂质体等体积混合后冻干,制备狂犬病减毒脂质体口服冻干活疫苗;(3)采用BCA蛋白定量法检测狂犬病减毒脂质体口服冻干活疫苗的抗原包封率.[结果]制备空白脂质体形态为大单室脂质体;平均粒径为378 nm;疫苗包封率为71.19;.[结论]薄膜分散-冻干方法制备狂犬病减毒脂质体口服冻干活疫苗,抗原包封率高、性状稳定.  相似文献   
158.
为了探讨不同浓度外源酚酸对分枝期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对盆栽大豆生长发育几种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香草酸外,苯甲酸和肉桂酸处理均显著抑制了分枝期大豆株高的生长。3种酚酸处理均显著抑制了分枝期大豆叶面积的增加。酚酸浓度为0.01 g/kg时,3种酚酸处理促进分枝期大豆根瘤数的增加;当酚酸浓度大于或等于0.1 g/kg时,3种酚酸处理对大豆根瘤数增加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3种酚酸处理对分枝期盆栽大豆根冠比影响不同,但是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9.
为了探讨高山茭白可能的最佳贮藏保鲜措施,采集了安徽岳西高山茭白,研究了赤霉素、苯甲酸钠、茭白专用剂等不同保鲜剂处理对其低温贮藏效果的影响,并分析比较了不同处理措施对其贮藏过程中各项生理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保鲜剂处理后的茭白呼吸强度随贮藏天数先逐渐上升,然后快速下降:赤霉素与苯甲酸钠混合液处理的茭白呼吸强度变化最慢,其次是茭白专用剂和赤霉素。所有处理的茭白底部与中部硬度均呈缓慢下降趋势,而其上部基本不变或略微增加;采用赤霉素与苯甲酸钠混合液处理的茭白各部位硬度随贮藏天数的变化小于其它处理。贮藏期内各处理茭白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其中赤霉素与赤霉素+苯甲酸钠混合液处理的茭白糖含量下降最慢;Vc和蛋白质含量也下降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综合分析表明:赤霉素与苯甲酸钠混合液处理对岳西高山茭白贮藏保鲜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0.
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杏是原产中国的特色果树,有关杏的科学研究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致经历了起步、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种质资源研究作为基础性工作,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评价鉴定、指纹图谱和核心种质构建方面进展较好;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取得丰富成果,利用远缘杂交、实生选种、芽变、杂交育种等方法,以现代生物技术辅助,培育出大量新品种用于生产;开花生物学和光合生理研究为栽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在肥水高效利用方面进展相对滞后;采后生物学和贮藏保鲜研究工作较为系统深入,但在贮藏过程中如何保持果实的风味,仍然是研究的难题;杏肉和杏仁的加工产品多样,但深加工研究及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开发仍然不足。针对杏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了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