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4篇
综合类   7篇
水产渔业   4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41.
为了评估香港牡蛎(♀)×长牡蛎(♂)杂种在北方沿海养殖中期能否产生种间杂种优势,在分析了早期杂种优势的基础上,以9个香港牡蛎自繁家系、9个长牡蛎自繁家系作为对照,以45个种间杂交家系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评估了中期杂种存活、生长及产量性状的杂种潜力及其优势。结果发现:1对于存活性状而言(360日龄),香港牡蛎存活率较低仅为9.09%,死亡主要发生在越冬期间(90~180日龄);长牡蛎存活率居中为51.26%,存活力下降主要原因是繁殖后夏季高温致死(360日龄);而种间杂种的存活率相对较高为87.64%,表现出明显的存活优势,其杂种潜力hp=2.72,杂种优势H=189.88。2对于生长性状而言(360日龄),从壳高水平上分析,长牡蛎平均壳高(50.74 mm)最大,显著大于香港牡蛎(45.17 mm)及杂交家系(42.70 mm);且种间杂交家系壳高显著小于两亲本子代;其杂种潜力hp=-1.89,杂种优势H=-10.97。从鲜重上看,长牡蛎的鲜重(17.24 g)最大,显著大于香港牡蛎(12.58 g)及种间杂交家系(9.47 g),且三者间彼此差异显著;其杂种潜力hp=-2.33,杂种优势H=-36.46。3对于产量而言,长牡蛎产量最高为3.22 kg,显著大于香港牡蛎(0.41 kg),与杂交家系无显著差异(2.98 kg);其杂种潜力hp=0.83,杂种优势H=63.97。研究表明,杂种在北方沿海养殖具有很好的抗低温、抗高盐能力,且存活力较强,但是生长性状表现出远交衰退特点。虽然产量性状具有杂种优势,略低于长牡蛎,但由于杂种外观上与香港牡蛎极其相似,故可以考虑将其作为北方牡蛎养殖的新品系(种)。同时,杂种在华南沿海是否具有杂种优势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2.
不同地理群体菲律宾蛤仔生长发育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2007年6月-11月,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inarum莆田群体(PT)、大连群体(DL)和东京群体(DJ)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3个群体的受精率、孵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卵径、D形幼虫大小、单水管稚贝大小差异显著(P〈0.05);附着规格、亲贝形态,PT群体与DL、DJ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浮游期间,幼虫生长速度依次为PT〉DJ〉DL,分别为(9.37±0.44)、(9.28±0.59)、(8.70±0.51)um/d,PT、DJ群体与DL群体差异显著(P〈0.05);913龄时,PT、DL、DJ群体幼虫的存活率分别为(95.08±1.87)%、(85.22±3.34)%、(75.32±3.49)%,彼此间差异显著(P〈0.05)。变态期间,3个群体幼虫的生长速度依次为PT〉DJ〉DL,分别为(2.54±0.39)、(2.37±0.52)、(2.05±0.45)um/d,彼此间差异显著(P〈0.05);变态率、变态时间、变态规格,PT群体与DL、DJ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室内培育阶段(20—40日龄),3个群体稚贝的生长速度依次为PT〉DL〉DJ,分别为(22.60±4.04)、(20.67±4.74)、(18.74±5.15)um/d,PT、DL群体与DJ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40日龄时,PT、DL、DJ群体稚贝的存活率分别为(87.07±4.29)%、(66.73±6.43)%、(35.75±4.84)%,彼此间差异显著(P〈0.05)。室外养成阶段(80—160日龄),3个群体稚贝的生长速度依次为PT〉DL〉DJ,分别为(86.94±21.72)、(75.23±16.91)、(67.25±18.26)um/d,彼此间差异显著(P〈0.05);160日龄时,门、DL、DJ群体幼贝的存活率分别为(90.21±4.68)%、(66.73±4.94)%、(56.98±6.58)%,彼此是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3.
试验研究了温度对鲤鱼复合酶制剂中蛋白酶、淀粉酶和β-葡聚糖酶3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酶、淀粉酶和β-葡聚糖酶的最适pH分别为3.0、6.0和5.0;粗酶液在4℃时放置72h,3种酶出现活性峰值;在4、25和40℃时保存10、20和30d,复合酶制剂中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随温度的升高和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酶活损失率分别为1.91%~36.91%和5.17%~19.57%,酶活受温度的影响显著,受时间的影响不显著。相反,β-葡聚糖酶的活性随温度的升高和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升高,酶活损失率为10.19%~48.46%,酶活受温度及时间的影响显著。在30d内,复合酶制剂中各种酶对低温的稳定性由强至弱依次为淀粉酶>蛋白酶>β-葡聚糖酶;在60、80、100和120℃时处理5、10和15min,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最大活性分别出现在100和80℃,最大酶活分别为原酶活的78.95%~82.99%和85.72%~91.89%;β-葡聚糖酶的活性随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最大酶活分别为原酶活的82.45%~90.73%,酶活受温度的影响显著,受时间的影响不显著。在15min内,复合酶制剂中各种酶耐干热高温的稳定性由强至弱依次为淀粉酶>β-葡聚糖酶>蛋白酶。  相似文献   
44.
北方沿海翡翠贻贝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1、2012年,在大连对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室内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成功培育出壳长为4.5~10.0 mm的稚贝6 500万个。比较了不同培育密度(5、10、15、20、30、50个/mL)和饵料种类(小球藻、湛江等鞭金藻和小球藻与湛江等鞭金藻的混合饵料)对翡翠贻贝幼虫生长的影响,并分析了在4种附着基(聚乙烯网片、波纹板、聚乙烯网衣、聚乙烯吊绳)和无附着基条件下的采苗效果。结果表明:随着培养密度的增大,幼虫生长速度下降,存活率减小,变态率降低,变态时间延迟;在室内幼虫培育期间,用小球藻与等鞭金藻的混合饵料比单一饵料的投喂效果理想,单一饵料投喂中等鞭金藻效果较好;在幼虫变态过程中,聚乙烯网片的采苗效果最理想,其次为波纹板,无附着基的采苗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45.
对宽壳全海笋人工育苗技术初步研究的结果表明,海笋的体重与壳长、自然状态下水管长呈正相关,雌雄比例为3∶2,平均产卵量达1.2亿粒/枚;在平均水温23.6℃、盐度24、pH8.0条件下,经过22 h 30 min发育到D形幼虫;海笋的卵径、D形幼虫、变态规格、单水管、双水管稚贝的大小分别为(40.40±0.81)μm、(61.83±1.60)μm、(296.00±15.44)μm、(368.00±8.47)μm、(531.67±10.85)μm。浮游期间(0~42日龄),幼虫生长缓慢,在0~39日龄,幼虫存活率(72.36±1.85)%以上,39~42日龄出现大量死亡,42日龄存活率仅为(25.6±0.86)%。变态期间(42~52日龄),幼虫生长更加缓慢,平均日增长仅为(2.93±0.84)μm,匍匐幼虫经8~10 d完成变态,变态率为(68.57±4.30)%。单水管、双水管稚贝生长快,成活率高,壳长平均日增长分别为(20.83±4.90)μm、(90.94±12.85)μm,存活率分别为(92.60±3.68)%、(80.34±4.62)%。在以泥砂(泥砂比3∶2)为附着基或无附着基的情况下,采苗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46.
不同地理群体菲律宾蛤仔的选择反应及现实遗传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不同地理群体的3龄菲律宾蛤仔(Pp莆田群体、Dp大连群体、Tp东京群体)进行了混合选择。测量了各实验组的壳长,计算了不同地理群体菲律宾蛤仔的选择反应和现实遗传力。结果表明,3个地群体菲律宾蛤仔子代的上选组壳长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菲律宾蛤仔的选择反应(R)和现实遗传力(hR2)随着日龄的增大而减小,即R幼虫培育期0.804±0.084>稚贝期0.705±0.039>养成期0.671±0.024;hR2幼虫期0.458±0.051>稚贝期0.402±0.025>养成期0.382±0.013。从总体水平上分析,菲律宾蛤仔R为0.726±0.1074,莆田群体、大连群体、东京群体的R分别为0.758±0.101、0.690±0.049、0.732±0.059;hR2为0.414±0.044,莆田群体、大连群体、东京群体的hR2分别为0.432±0.058、0.393±0.028、0.417±0.033。地理群体间的R和hR2次序为莆田群体>东京群体>大连群体,且彼此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7.
菲律宾蛤仔两道红与白斑马品系的三元杂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菲律宾蛤仔壳色品系的生产性能,于2009年8月,以具有较快生长速度的两道红(R)F2和具有显著杂种优势的白斑马(WZ)F2为试验材料,开展了两个蛤仔品系的三元杂交。其中白斑马品系生长快,抗逆性强,是由生长最快的珍珠白(W)和抗逆性最强的斑马蛤(Z)杂交产生的二元品系。试验由RR(♀R×)、RWZ(♀R×)、WZR(♀WZ×R)、WZWZ(♀WZ×WZ)4个试验组组成。获得了三元正反交组合RWZ、WZR,比较了各试验组子代在不同阶段生长、存活的杂种优势并分析了壳色遗传机制。结果表明,正反交组的单亲杂种优势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正交组RWZ的生长与存活性状得到了明显的改良;WZR的存活性状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良。从生长上看,在浮游期,RWZ、WZR的单亲杂种优势分别为+1.70、-2.92;双亲生长优势为-0.68,主要受到卵源与配对策略交互作用的影响,其次为母本效应;在稚贝培育期,RWZ的单亲生长优势为+9.71,WZR单亲生长劣势为-6.57,总体上尚未表现出双亲生长优势,其大小仅为+0.90。从存活上看,RWZ、WZR在浮游期的单亲存活优势分别为+4.47、+3.05;双亲存活优势为+3.60,主要受到配对策略的影响,其次为母本效应;正反交组在稚贝阶段的单亲杂种优势分别为+13.09、+7.30;双亲存活优势为+9.00。R×R、R×WZ、WZ×R、WZ×WZ子代的壳色分别表现为两道红、两道红白斑马、两道红白斑马、白斑马;白斑马自交后代仍然为白斑马,未出现壳色分离,且三元正反交的子代壳色表现一致,说明壳色为非伴性遗传。  相似文献   
48.
青蛤家系的建立及早期生长发育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取5个同一批苗种培育的亲贝(3个母本记为A、B、C,2个父本记为1、2)建立6个家系,并对各家系早期生长发育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2个父本的壳长差异显著(P<0.05),3个母本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母本产卵量不同,差异显著(P<0.05);3个母本的卵径不同,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家系的受精率、孵化率与母本密切相关,以母本建立的家系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幼虫期(0-8日龄),D形幼虫的大小不同,家系A1(G♀1×G♂1)、A2(G♀1×G♂2)、B1(G♀2×G♂1) 与 B2(G♀2×G♂2)、C1(G♀3×G♂1) 、C2(G♀3×G♂2)差异显著(P<0.05),8日龄时,以A1家系幼虫壳长最小,与其他家系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母本建立的家系的存活率差异极显著(P<0.01).变态期(8-12日龄),幼虫生长缓慢,变态率不同,除C1 、C2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家系差异极显著(P<0.01),变态持续2.67 d.稚贝期(12-30日龄),12-15日龄,A2、B1、B2家系稚贝略大于A1、C1、C2,差异不显著(P>0.05);20日龄时,A2、C1家系稚贝大于其他家系,差异显著(P<0.05);25日龄时,B1家系稚贝最小,与其他家系差异显著(P<0.05);30日龄时,各家系稚贝生长速度、存活率依次为:C2 >C1 >A2>A1 >B2 >B1,其中,B1 家系稚贝生长慢、存活率低,与A2、B2 家系差异显著(P<0.05),与其他家系差异极显著(P<0.01).各家系的面盘幼虫、变态规格、单水管稚贝规格几乎相同,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家系子代的早期生长发育,受亲本及相互作用的共同影响,以母本影响为主.  相似文献   
49.
贝类壳色多态的研究概况及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贝类壳色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多态性,并受环境、遗传等因素的调控,且与生长发育、营养成分有关.近十余年来,贝类在育苗与养殖过程中,病害频发、个体小型化[1].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与海区环境恶化、养殖结构不合理、病原生物增加等有关,也与其种质质量有关[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