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彭泽鲫葡萄糖激酶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方法克隆获得了彭泽鲫(Carassius auratus var.Pengze)葡萄糖激酶(GK)基因全长cDNA序列.结果表明,该cDNA全长2 050 bp,含1个1 43l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476个氨基酸,GK蛋白计算分子量为53.78 ku...  相似文献   
12.
克氏螯虾与鲢、鳙鱼池塘混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氏螯虾原名为克氏原螯虾(P.clarkii),俗称"龙虾",隶属于甲壳纲、软甲亚纲、十足目、螯虾派、原螯虾属.克氏螯虾原产于北美,20世纪20年代由日本人移入本国养殖,后又移至我国南京一带放养.由于其适应性广,繁殖能力强,种群发展很快,以后扩展至我国多个省市,有的湖泊和地区已发展成为优势种,以江苏为例,在90年代初的产量就达6万吨.近年来,克氏螯虾由于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价格低廉,以及利用虾壳提取的虾青素、几丁质等在食品、医药、保健、造纸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引发大量捕捞,致使克氏螯虾自然资源日益减少,为此,许多地方已开展了克氏螯虾的人工养殖.但由于克氏螯虾个体之间互相残食现象严重,特别是幼虾和刚蜕壳的虾容易被残食,所以,在生产上产量一直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利用克氏螯虾与鲢、鳙鱼的习性不同进行了混养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这种新的养殖模式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可以为当前不太景气的淡水养殖业提供一个新的亮点.现将我们的经验技术总结成文,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克氏螯虾与鲢、鳙鱼不同的习性进行混养试验。在鱼虾苗下塘前进行清池、进水与肥水、种植水草、设置网片等准备工作。虾苗的投放量根据其个体大小可适当调整,本次养殖选用大规格鲢、鳙鱼苗按500尾/667m^2投放。在日常管理中要把握好饵料投喂量和投喂时间,控制好水质,加强病害防治工作。采取虾笼诱捕,留大放小,避免集中上市,具有较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分析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蛋白的双向电泳图谱及技术体系。[方法]采用裂解、离心等抽提方法提取凡纳滨对虾肌肉蛋白样品,利用bradford蛋白定量试剂盒作蛋白定量后,进行一向等电聚焦电泳和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电泳后的凝胶采用考马斯亮蓝染色,利用ImageScannerⅢ扫描仪扫描凝胶,获得凝胶图像。[结果]经双向电泳图谱分析显示,所获得的凡纳滨对虾肌肉蛋白点分布于pH值4.0—7.0之间,大部分蛋白为酸性蛋白,其中有部分蛋白可能存在同分异构体,高pH值区蛋白分布相对较少。[结论]首次获得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图谱,初步建立了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双向电泳技术体系.可为进一步探索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的生理生化机制及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5.
鲟形目鱼类9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组成高度保守,均编码37个基因,长度为16 438bp(达氏鲟)~16 760bp(欧洲鳇)。主编码链的A+T含量为53.3%(密苏里铲鲟)~54.6%(中华鲟和匙吻鲟)。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atp6、atp8、cob、cox1、cox3、nad1、nad3、nad4和nad4L)编码氨基酸数目相同,分别为227、55、380、517、261、324、116、460和98个。15个主编码基因的差异位点分析表明,在鲟形目鱼类分子生态和群体遗传的研究中,nad5、nad4、cox1和cob基因是理想的分子标记,可用于分析其不同物种和群体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在9种鲟形目鱼类中,遗传距离最小的是中华鲟与俄罗斯鲟(0.0070),遗传距离最大的是闪光鲟与白鲟(0.1777)。2个科之间的遗传距离远远大于科内部的遗传距离,因此支持传统的科级分类。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结果表明,鲟形目鱼类分为2支:鲟科的7个物种和匙吻鲟科的2个物种分属2个类群(BPN=100,BPM=100,BPP=100),这与经典的系统分类观点一致。隶属于鲟属的中华鲟、俄罗斯鲟及闪光鲟与欧洲鳇聚类,支持率非常高(BPN=100,BPM=100,BPP=100),而将同为鲟属的高首鲟和达氏鲟排除在外,从而表明,线粒体基因组的数据支持将欧洲鳇并入鲟属。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支持鲟科内部的亲缘关系为:{[(中华鲟+俄罗斯鲟)+闪光鲟]+欧洲鳇}+(高首鲟+达氏鲟),密苏里铲鲟与它们关系最远。  相似文献   
16.
泥鳅苗种的工厂化繁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泥鳅自然繁殖产卵率低,且产出的卵容易被亲鳅吃掉,受精卵的收集也不方便,操作难度大,产卵亲鱼损失较多;一些关键的技术环节如泥鳅的亲鱼促熟、产卵同步性、受精卵孵化、仔稚鱼全人工培育等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技术体系,造成目前泥鳅人工育苗出苗率低,不能及时批量提供养殖用泥鳅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热激同源蛋白70(70 kDa heat shock cognate,HSC70)在孔雀鱼(Poecilia reticulata Peters)对环境适应中的作用,采用电子克隆与传统实验克隆相结合的技术,分析了孔雀鱼的一个HSC70基因(命名为PrHSC70).PrHSC70基因包含一个长1941 bp的完整...  相似文献   
18.
基于16S rDNA序列的帘蛤科贝类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1种帘蛤科贝类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分析,以探讨这一序列在种质鉴定、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价值。试验结果表明,所有物种扩增片段长度504~642bp,具有明显的长度多态性,序列A+T含量59.2%~69.0%,明显高于GC含量。物种间共有变异位点447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351个。以16SrDNA片段序列为标记,以中国蛤蜊做外群,构建了帘蛤科贝类的系统发生树,拓扑结构显示,帘蛤科贝类形成3个明显类群,缀锦蛤亚科的13个种形成一个单系群,其结点自展值为93%。第二类群由雪蛤亚科、帘蛤亚科和镜蛤亚科的种类组成,结点自展值为87%。第三类群由仙女蛤亚科、青蛤亚科、楔形蛤亚科和文蛤亚科的种类组成,结点自展值为100%。结合拓扑结构分析和序列比对分析,本研究支持将短文蛤和丽文蛤订为文蛤的同物异名的观点,建议将丽文蛤和短文蛤订为文蛤的地理亚种;支持将薄片镜蛤和Dosinia angulosa订为2个独立种的观点;宜将波纹巴非蛤和织锦巴非蛤订为2个独立种。  相似文献   
19.
饵料对不同品系卤虫生长和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盐藻、米糠、螺旋藻粉、酵母、米糠 盐藻这5种饵料类型培养江苏台北盐场、西藏巴里坤湖、山西运城、美国大盐湖等4个品系的卤虫,考察其生长、存活和繁殖特性.结果表明米糠、螺旋藻、米糠 盐藻利于卤虫的生长,盐藻和米糠 盐藻利于卤虫的成活,米糠、螺旋藻、米糠 盐藻可促进卤虫的繁殖;美国大盐湖品系的综合性能最佳,以它作为增养殖对象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