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1篇
  1篇
综合类   59篇
水产渔业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长江口凤鲚资源变动及最大持续产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1997-2003年凤鲚生物学、资源量及最大持续产量进行了研究。汛期风鲚平均全长151mm,平均体重14.2g;全长和体重呈幂函数相关,拟合方程为W=0.036×L2.1874,丰满度系数为0.421。绝对怀卵量变幅为4677~24159粒,相对怀卵量变幅为859~1072粒/g体重,成熟卵卵径平均为0.67mm。同期凤鲚年均捕捞量为952.46t,年均汛末瞬时资源量41.57t。应用schaefer模式估算最大持续产量为1417.4t。与历史资料比较,在过度捕捞和水域污染的影响下,凤鲚资源量急剧下降,此不利情况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42.
长江口凤鲚资源变动及最大持续产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1997-2003年凤鲚生物学、资源量及最大持续产量进行了研究。汛期风鲚平均全长151mm,平均体重14.2g;全长和体重呈幂函数相关,拟合方程为W=0.036×L2.1874,丰满度系数为0.421。绝对怀卵量变幅为4677~24159粒,相对怀卵量变幅为859~1072粒/g体重,成熟卵卵径平均为0.67mm。同期凤鲚年均捕捞量为952.46t,年均汛末瞬时资源量41.57t。应用schaefer模式估算最大持续产量为1417.4t。与历史资料比较,在过度捕捞和水域污染的影响下,凤鲚资源量急剧下降,此不利情况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43.
蠡湖水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蠡湖为例,利用GIS技术建立综合评价蠡湖水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评估的数量化方法。结合蠡湖自身的环境、生态和水文条件,通过咨询水产学专家,选取12个与水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评估密切相关的因子,并将之分为4个子模型。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选择因子对于水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评估的贡献率,即权重,建立水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评估模型,利用ARC/INFO软件内嵌的栅格数据分析模块生成单因子评价图层,结合栅格计算、空间叠加和分级模块,得出蠡湖水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的等级分布图,即水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评估为较高等级的区域面积为0.560 7 km2,水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评估为高等级的区域为6.568 2 km2,水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评估为一般等级的区域面积为0.720 9 km2,水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评估为低等级的区域面积为0.160 2 km2。蠡湖水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评估等级图为蠡湖的科学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4.
 以蠡湖可持续健康发展为前提,建立了蠡湖增殖放流适宜地评价体系,包括1个总目标,4个分目标和15个具体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因子,结合利用层次分析(AHP)法和鱼骨图法确定权重,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栅格模块和分级模块,完成蠡湖增殖放流适宜地的等级评定。结果表明:蠡湖增殖放流适宜地评价为最高等级的区域面积为0.4005km2,蠡湖增殖放流适宜地评价为较高等级的区域为6.0075km2,蠡湖增殖放流适宜地评价为高等级的区域面积为1.2015km2,蠡湖增殖放流适宜地评价为一般等级的区域面积为0.3204km2和蠡湖增殖放流适宜地评价为低等级的区域面积为0.0801km2。蠡湖增殖放流适宜地评价等级图为蠡湖的科学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5.
太湖秀丽白虾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随机选取了521尾太湖秀丽白虾,分别测定腹部长(X1)、腹部宽(X2)、体长(X3)、头胸甲长(X4)、头胸甲宽(X5)、尾扇长(X6)、额剑长(X7)、尾扇宽(X8)和体重(Y)9个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计算了秀丽白虾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重(y)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策系数,进而对各性状对体重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太湖秀丽白虾各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P<0.01)水平。秀丽白虾的腹部长(X1)、体长(X3)和额剑长(X7)的通径系数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P<0.01);除体长(X3)外,各形态性状对体重(Y)的间接影响均大于直接影响。体长(X3)对体重(Y)的直接影响最大,其次为腹部长(X1)和额剑长(X7),其它形态性状对体重(Y)的直接影响很小,主要通过体长(X3)和腹部长(X1)间接影响体重; 决策系数分析结果表明,体长(X3)、腹部长(X1)和额剑长(X7)的决策程度最大。决策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的结果一致。剔除与体重多元相关不显著的形态性状,建立了腹部长(X1)、体长(X3)、额剑长(X7)与体重(Y)的多元回归方程Y=-2.768+0.046X1+0.066X3+0.025X7。  相似文献   
46.
以暗纹东方鲀基因组DNA为材料,利用正交设计L16(45)对影响暗纹东方纯SRAP-PCR反应的5个因素(Mg2、Taq酶、dNTPs、模板DNA、引物)在4个水平上进行正交组合,确立了暗纹东方鲀SRAP反应最佳体系为:20 μL的PCR体系中含有Mg2+ 1.5 mmol·L-1、Taq酶0.5U、模板DNA 75 ng、dNTPs 0.15 mmol·L-1、引物0.2 μmol·L-1.利用30个暗纹东方纯样本对该体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体系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47.
3个野生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群体样本于2010年12月采集于江苏太湖、黑龙江连环湖和吉林石头口门水库,分别对其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从营养学的角度分析和评价不同地理群体大银鱼的品质。结果表明:3个地理群体之间大银鱼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粗脂肪含量在3个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氨基酸及非必需氨基酸总量以江苏太湖群体中含量最高,分别占干重的76.14%和45.57%,黑龙江连环湖最低为71.54%和42.64%,黑龙江连环湖群体氨基酸总量与其它地理群体差异显著(P<0.05)。在脂肪酸总量上,3个地理群体差异不显著(P>0.05)。不饱和脂肪酸在总脂肪酸中的比例大小排列次序为黑龙江地理群体、太湖地理群体、吉林地理群体。吉林地理群体大银鱼的必需氨基酸指数、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均高于另外2群体。黑龙江地理群体大银鱼饱和脂肪酸及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其它群体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比较,江苏太湖及吉林群体大银鱼的营养价值要优于黑龙江群体。研究亮点:以大银鱼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了不同地理群体大银鱼营养成分的差异,评价了其营养价值,同时探...  相似文献   
48.
行为是水生动物适应环境所做出功能性调节的表现。文章以水生动物的主要类群鱼类和甲壳类为主,综述了栖息地内各类环境因子(温度、溶氧、盐度、浊度、氨氮、光、声、底质、水流和生物等)同水生动物游泳行为、繁殖行为、攻击和残食行为、种群行为等行为之间的适应性偏好关系,提出了利用水生动物的偏好行为反应其对栖息地环境的选择适应性。展望了行为学研究方法也需要向着多因子、计算机视觉辅助、野外场景构建等更贴实际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9.
为探究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情况,采用PCR产物纯化测序方法,测定了太湖、洪泽湖两个种群共96尾大银鱼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亚基(cytochrome oxidaseⅠ,COⅠ)基因的部分序列。结果表明:在638 bp序列中共检测到6个变异位点,占核苷酸总数的0.94%;A、G、T、C平均含量依次为26.2%、34.0%、21.3%和18.5%,A+T含量(47.5%)低于G+C含量(52.5%);共发现7种单倍型,其中hap1、hap5和hap7为共享单倍型,hap6为洪泽湖种群特有,hap2、hap3和hap4为太湖种群特有,在7种单倍型中,hap1为明显的优势单倍体型,共54个个体(占总个体数的56.25%);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642和0.001 48,遗传多样性较低;AMOVA分析显示,种群内遗传变异为79.82%,种群间变异为20.18%,两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201 79,表明两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本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开发和利用大银鱼野生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0.
为掌握太湖银鱼的种类分布、种群生物学和捕捞量现状,通过抽样调查、生物学测量及基于捕捞日志的捕捞产量统计分析,对太湖银鱼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太湖有3 种银鱼,分别为大银鱼、陈氏短吻银鱼和乔氏短吻银鱼,陈氏短吻银鱼所占比例最高,3 种银鱼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冬季(12月份)生物学测定表明,大银鱼平均体长为102.7~160.8 mm,平均体重3.0~15.4 g;短吻银鱼春群平均体长为69.3~71.6 mm,平均体重为0.9~1.3 g;短吻银鱼秋群平均体长为30.5~44.2 mm,平均体重为0.1~0.2 g; 每100 g 短吻银鱼中春群占62.7%~96%,太湖短吻银鱼以春群为主;2010—2013 年太湖银鱼捕捞量为1185~2052 t,年间变化较大。本研究获得了关于太湖银鱼的最新基础数据,为加强太湖银鱼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