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0篇
综合类   28篇
水产渔业   83篇
畜牧兽医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我国沿海小黄鱼渔场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根据1971-1982年渤、黄、东海的渔业捕捞统计资料,描述了该时期小黄鱼渔场空间变化、不同渔场的产量的年间变化,并与近年来小黄鱼渔场的资料做了比较,对小黄鱼的空间分布、渔场变化和各渔场的重要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我国小黄鱼渔场可分为3类,即春季产卵场渔场,主要位于长江口及江浙沿海;夏季索饵场渔场,主要位于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近海;冬季越冬场渔场,主要集中在黄海中南部外海和东海北部外海。1974年后渤海区小黄鱼产量明显下降,自1979年后东海小黄鱼产量明显上升,并且超过了黄海区的产量。在本文所统计的水域范围内,不同渔场小黄鱼贡献率分布格局显示出两种模式:冬夏(12、1-2月和7-9月)季模式,渔场位置稳定,鱼群密集,产量集中,其中冬季主要位于黄海南部外海和东海北部外海,夏季主要位于黄海南部近海和东海北部近海,这些水域往往是专门捕捞小黄鱼的优质渔场;另一种是春秋季(3-6月和10-11月)模式,以洄游过路鱼群为主要渔获对象,鱼群相对分散,在这些水域,小黄鱼往往是兼捕对象。1971-1982年小黄鱼鱼群的分布与近年来分布格局类似。  相似文献   
112.
悬沙胁迫下日本囊对虾仔虾的生长和DNA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仔虾为受试生物,研究不同悬沙浓度(0、l0、50、100、500和1 000 mg/L)下仔虾的存活率、增重率、RNA/DNA比率变化和DNA损伤情况,探讨悬沙对仔虾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悬沙(<500 mg/L)对仔虾的存活率、增重率、RNA/DNA比率和DNA损伤指标无显著影响.高浓度悬沙(≥500 mg/L)为仔虾生长蜕皮提供隐蔽场所,减少自残,但在提高存活率的同时,影响仔虾摄食,表现为仔虾的增重率和RNA/DNA比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且增重率和RNA/DNA比率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在高浓度悬沙组(≥500 mg/L)中,作为DNA损伤指标,彗星细胞拖尾率、尾长和尾矩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但不同的指标灵敏度不同,尾长和尾矩灵敏度较拖尾率更高.结论认为,RNA/DNA比率和DNA损伤指标能够有效评估悬沙对仔虾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3.
摘要:根据2002~2003年长江口29°00´~3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十足类丰度的季节变化、水团对丰度分布的影响、优势种对总丰度的贡献以及其生态适应特征。结果表明,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十足类丰度季节变化主要受温度影响,平面分布变化主要受盐度影响。夏季平均丰度最高(10.42 ind/m3),主要集中在长江口羽状锋(122°40′~123°30′ E)处,冬季丰度最低(0.004 ind/m3)。中型莹虾(Lucifer intermedius)和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是最主要的优势种。夏季,中型莹虾的贡献率(0.97)远大于细螯虾(0.12)。中型莹虾平均丰度夏季最高(8.93 ind/m3),春季为0.28 ind/m3,秋季为0.14 ind/m3,冬季最低 (0.005 ind/m3)。细螯虾在春季平均丰度0.11 ind/m3, 夏季0.67 ind/m3,秋季0.13 ind/m3,冬季0.004 ind/m3。  相似文献   
114.
115.
浙江三门湾日本蟳群体线粒体16Sr RNA基因序列多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浙江三门野生日本蟳20个个体的mtDNA 16SrRNA基因进行扩增,PCR产物经纯化后进行测序,得到495 bp的核苷酸序列片段。测序结果经比对校正后,获得三群体16SrRNA基因一致序列,片断长为495 bp,其中变异位点15个,简约位点11个,总变异为3.03%。在测得的495 bp目的DNA片段中,碱基T、C、A、G平均组成分别为35.2%、17.9%、35.3%和11.6%,其A+T含量(70.5%)远高于G+C含量(29.5%)。在20个个体中共检测到7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642,核苷酸多样性为0.448%。根据Kimura遗传距离的计算结果,各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2%~2.68%。16SrRNA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表明,梭子蟹属的远洋梭子蟹和青蟹属的拟穴青蟹亲缘关系较近,与蟳属的日本蟳亲缘关系较远,与形态和RAPD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