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0篇
综合类   28篇
水产渔业   83篇
畜牧兽医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51.
东海海樽类种类组成和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97~2000年在东海海域23°30′~33°N、118°30′~128°E 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东海海樽类(Thaliacea)种类组成、物种数平面分布和多样性变化及与环境的关系.结果显示,东海调查水域共发现浮游海樽类20种,夏季16种,春季12种,秋季11种,冬季9种;季节更替率显示,海樽类物种季节更替,从春季到冬季,是温度的季节变化和暖流势力消长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冬季到春季,主要受暖流势力增长的影响.春季海樽类物种数与表温和底盐相关,夏季与10 m水层温度和盐度相关;秋季相关性不明显,冬季与表温相关.东海海樽种类季节特征和地区特征的形成,主要与暖流势力消长有关.双尾纽鳃樽东方亚种(Thalia democratica orientalis)等7个种是东海的常见种,羽环纽鳃樽(Cyclosalpa pinnata)等6个种是次常见种,其余则是稀有种.东海各分海区海樽类多样性指数大多较低,主要是由于优势种具有很强的聚集性,这种种间和各站位之间分配的不均匀性,是多样性指数较低的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52.
根据2012年在北部湾西北部广西近海冬、春、夏和秋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探讨了该海域浮游动物总丰度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化及鱼卵仔稚鱼的丰度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调查水域浮游动物的丰度在春夏、秋冬季变化较大,而在冬春与夏秋季变化较小,浮游动物在冬、春、夏、秋四季的平均丰度分别为337.35 ind/m3、280.01 ind/m3、4.32ind/m3和14.78 ind/m3,冬春季明显高于夏秋季,浮游动物数量高峰季比东海提前了一个季节。冬春两季,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特征相近,在湾内和沿岸水域数量高于近海水域。相反,在夏秋季,丰度在近海水域明显高于沿岸及湾内水域。浮游动物在各季节不同的分布特征与该海域沿岸水、外海水和混合水的季节性变化有关,优势种经历了由春季的沿岸暖温种到夏季和秋季的外海暖水种到冬季的沿岸暖水种更替的过程。该海域的主要优势种,冬季为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春季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夏季和秋季同为肥胖软箭虫(Flaccisagitta enflata),主要优势种类的生态适应性决定了浮游动物总数量的分布特征。鱼卵、仔稚鱼在冬、春、夏、秋季的丰度为6.83 ind/m3、3.09 ind/m3、0.05 ind/m3、0.20 ind/m3,季节变化趋势与浮游动物一致,由高到低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两者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表明,食物饵料充足对鱼卵仔鱼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3.
海州湾南部海域虾类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年5月(春)、9月(夏)、12月(冬)3个航次对海州湾南部海域(34.60°~35.00°N,119.40°~119.90°E)的虾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虾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生态类群、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等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海州湾南部海域虾类群落具有典型的近海暖温带特征,隶属黄海南部虾类区系,其中春季和冬季虾类暖温性显著,主要优势种有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as)、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及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等,夏季暖水性特征相对增高,以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及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为优势种。3个季节共鉴定虾类19种,其中冬季种类数最多(18种),同时生物量多样性指数(H′)最高,k 优势度曲线较平滑,具有较稳定的群落结构,而春季和夏季种类数较少(9种),多样性亦较低。运用聚类和二维非度量标序对该海域虾类群落结构相似性进行分析,冬季群聚情况较明显,主要可划分为3个群聚类型,为近岸组、灌河口组及东面外侧组,该划分同环境背景间的一致性较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4.
蒋朝鹏  徐兆礼  陈佳杰 《水产学报》2018,42(8):1229-1240
根据秦山核电站温排水扩散数学模拟结果以及在秦山核电站附近海域春季(2010年5月)、夏季(2010年9月)和冬季(2009年12月)渔业资源调查资料,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对鱼类群落分布进行划分,从不同群落空间分布及种类组成、种类数及多样性的分析等方面,探讨并分析了秦山核电站温排水对附近海域鱼类群落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春、夏和冬季秦山核电站温排水附近海域均划分为2个群落:温排水影响海域(即群落Ⅰ,以下简称内侧;位于秦山核电站排水口附近,温排水排入水域使水温升高,水温向外侧扩散逐渐降低)和温排水外侧海域(即群落Ⅱ,以下简称外侧)。鱼类群落结构差异表现为春夏季鱼类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特征差异一致,外侧高于内侧,数量密度差异较大,夏季和冬季差异明显,呈相异特征。春季鱼类种类数外侧(14种)内侧(6种),尾数和重量多样性指数(Hn′)平均值类似,外侧(2.30和1.93)内侧(1.76和1.56),数量密度差异较大,尾数密度外侧(1.95×103个/km)内侧(0.88×103个/km),而重量密度内侧(6.14 kg/km2)外侧(2.26 kg/km2),主要与春季温排水影响海域鱼类产卵,鱼类在内侧滞留且体质量较大有关;夏季与春季类似,鱼类种类数、尾数和重量多样性指数、尾数和重量密度都是外侧(11种、1.76、1.92、2.57×103个/km和9.06 kg/km2)内侧(9种、1.75、1.65、1.98×103个/km和3.67 kg/km2),主要因为夏季水温较高,温排水进入海域改变内侧鱼类群落特征,表现为内侧低于外侧;而冬季与夏季正相反,各指标都是内侧(15种、1.61、1.86、1.09×103个/km和8.64 kg/km2)外侧(7种、1.24、1.13、0.84×103个/km和4.72 kg/km2),主要与冬季水温较低,温排水影响海域具有暖池效应,形成部分鱼类滞留在此越冬有关。温排水对不同适温性的鱼类影响不同,一些暖温性鱼类能够适应一定的低温,因而在冬季温排水附近海域鱼类暖温种数和种类数(8种和15种)均为三季最高,这与物种在温排水的热羽区域分布密集有关,从而形成温排水附近海域鱼类种类多于其他群落的现象。研究表明,秦山核电站温排水附近海域鱼类群落分布空间差异显著,温排水引起的水温变化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5.
<正> 新泰市种鸡场是以笼养父母代种鸡为主的繁育场。在实施种鸡笼外采精输精的基础上,从1988年3月至12月对肉种鸡进行了笼内采精输精技术研究。经近1年的试验,其结果是成功的,并通过了市科委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试验前准备:试验鸡选用170日龄美国AA父母代肉种鸡1531只,其中母鸡1486只,公鸡45只。经预试训练和采精检验确定后转入定型厂家生产的种鸡笼内饲养。  相似文献   
56.
河口及近岸海域低氧环境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孝连  徐兆礼 《海洋渔业》2009,31(4):426-437
水体溶解氧浓度低于2 mg/L时,通常称水体为低氧或缺氧(hypoxia)。目前,中国的长江口等许多河口及近岸海域的底层水体出现了季节性低氧区,这些低氧区对鱼类等水生动物及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目前仍不十分清楚,这应引起政府及研究部门的关注。本文综述了低氧区的成因,分析了低氧对水生动物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水生动物对低氧的分子响应研究进展,最后综述了低氧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我国未来的研究应注重低氧区海洋物理、海洋生物等基础数据的收集,同时,要加强低氧区对我国主要渔场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57.
瓯江口海域夏、秋季口足目和十足目虾类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2007年6月和9月瓯江口海域2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瓯江口海域甲壳动物口足目(Hoplocarida)和十足目(Decapoda)中虾类的资源密度、种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等分布,探讨优势种、地形地貌、水团、温度和盐度等因素变化对这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次拖网调查中,共鉴定口足目2种和虾类17种.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和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是6月的关键种,口虾蛄是9月的关键种.6月和9月2类优势甲壳动物平均质量密度分别为41.14 kg/km2和32.36 kg/km2,尾数密度为18.41×103ind/km2和10.66×103ind/km2.质量密度与尾数密度分布趋势一致,即调查水域东部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6月,种问分布较均匀,物种数多,多样性指数值(H')较高;9月,在群岛外侧,由于口虾蛄在质量密度上形成单一优势种,导致质量多样性指数下降;但在尾数密度上,种间分布较均匀,尾数多样性指数值明显高于质量多样性指数值.无论是在6月还是9月,高密度区均出现在瓯江口洞头群岛外侧,特别是东南部受台湾暖流影响的海域.瓯江北口外的冲淡水水团是形成瓯江口北侧口足目和十足目虾类密度、种数和多样性低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瓯江冲淡水势力的季节变化是影响瓯江订海域口足目和虾类种类和多样性分布的主要水文因素.[中国水产科学,2009,16(1):104-112]  相似文献   
58.
瓯江口海域夏秋季蟹类数量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兆礼 《水产学报》2009,33(2):237-244
本文利用2007年6月和9月瓯江口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瓯江口蟹类资源密度的分布,及蟹类优势种、水团、水深和水文因子对蟹类数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6月和9月蟹类重量密度分别为112.99 kg/km2和73.48kg/km2,尾数密度为16.84×103ind/ km2和3.80×103ind/ km2,资源总量为50845.5 kg和33066.0 kg。蟹类密度分布,在6月调查海域东部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高密度区出现在瓯江口洞头群岛外侧,尤其是受台湾暖流影响明显的海域;在9月仅是南部明显高于北部,其他海域分布比较均匀。瓯江径流从瓯江北口下泄,在口外形成冲淡水水团,使瓯江口北侧蟹类密度较低。瓯江口温、盐度环境因子与蟹类重量密度负相关关系显著,与尾数密度不显著。水深与蟹类密度呈错综复杂的关系,并非线性相关关系。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是瓯江口蟹类最重要的优势种,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最重要的经济品种。  相似文献   
59.
长江口浮游植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专刊>= <栏目>= <图片>=N <表格>=N <连载>= <来源>= <中图分类号>= <主题分类>= <行业分类>= <本刊专题>= <本刊编号>= <基金项目>= <注释>=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 <备注1>= <备注2>= <备注3>= <正文>= <作  相似文献   
60.
根据2012年1月(冬季)、4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在北部湾西北部广西近海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进一步结合同步测定的水文情况,探讨北部湾西北部广西近海的鱼类资源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结果表明,该调查海域共鉴定鱼类125种,鱼类资源质量密度夏季(402.46kg/km^2)>春季(343.22kg/km^2)>秋季(145.13kg/km^2)>冬季(53.99kg/km^2);尾数密度春季(84.34×10~3尾/km^2)>夏季(51.54×10~3尾/km^2)>秋季(26.53×10~3尾/km^2)>冬季(16.81×10~3尾/km^2);平均体长、体质量分别在春季和夏季最大,分别为7.15cm和7.65g;幼体比在夏季最高,为85.86%。从时间上看,春、夏季的鱼类资源密度大于秋、冬季,从空间上看,沿岸水域的资源密度大于近海水域,这与该水域各水团随季节变化的消长密切相关。依据相对重要性指数确定各季节的优势种,二长棘鲷是夏季最重要的优势种,同时也是春、夏、秋3季的共有优势种。通过贡献率β值可知,该区域鱼类总密度变化与主要优势种变化关系密切,且调查海域多为规格较小的幼鱼,其为北部湾渔场重要的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对整个北部湾鱼类资源的补充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