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0篇
综合类   28篇
水产渔业   83篇
畜牧兽医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3 毫秒
61.
东海有尾类数量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探讨了东海有尾类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秋季有尾类丰度最高,均值为149 ind/100m3,夏季38 ind/100m3,冬季20 ind/100m3,春季9 ind/100m3;有尾类数量在冬春夏季与水温和盐度相关关系不显著,秋季与表温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有尾类数量季节变化机制具有暖水种的特征,这些特征形成与其优势种适温适盐特性有密切的关系。东海有尾类的数量波动,与东海暖流势力消长有密切的联系,也同暖流势力从夏到秋季维持一段时间有密切的关系。在东海,暖流势力较强的海域往往可以成为有尾类高丰度分布区域。秋季有尾类高分布区出现,对东海北部外海绿鳍马面鲀(Navodon septentrionalis)渔场和东海南部的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和日本鲭(Scom ber japonicus)等多种经济鱼类渔场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2.
杭州湾海域是多种鱼、虾、蟹类繁殖、肥育及仔幼鱼生长场所,又为世界著名的舟山渔场所在海域,生态系统极具脆弱性和复杂性。近年来,一系列海洋工程在杭州湾启动并投入运营。底栖动物直接或间接与杭州湾生态系统大多数理化过程有关,是杭州湾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01年的本底调查和2003—2005年4个年度的2月(冬季)、5月(春季)和8月(夏季)对杭州湾附近水域(N30°32′~30°50′、E121°53′~122°17′)20个取样站3个航次的底内动物和底上动物研究,结合洋山深水港工程建设,结果表明,2003—2005年底内动物共出现31种,底内动物生物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优势种季节、年度的更替现象明显,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H')呈现从2003年到2005年逐渐降低的趋势,单纯度(C)上升,丰富度下降,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2003—2005年度H′值均小于1,底泥的污染较为严重。底上动物共出现77种,生物量从2001—2005年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003年生物量为2001年的2.71倍,2005年生物量为2001年的0.69倍,大桥区、港区和航道区三个区的4个年度平均生物量,以港区的生物量为最高,航道区次之,大桥区的最低;底上动物出现优势种(优势度Y≥0.02)16种,优势种的年际演替现象明显;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H')呈现从2001年到2005年总体下降的趋势,单纯度(C)上升,工程对底栖环境的干扰导致底上动物的栖息地破碎化,群落结构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63.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运用生态学指标,探讨了东海有尾类种的组成、种数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多样性指数(H′)变化。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记录东海有尾类6种,其中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长尾住囊虫(O.longicauda)和红粒住囊虫(O.rufescens)是东海的常见种,中型住囊虫(O.intermedia)也较为常见,梭形住囊虫(O.fusiformis)和Oikopleura.Spp.则是稀有种;除了Oikopleura.Spp.,其他种在4个季节均有出现,种类季节交替不明显。异体住囊虫有较高的出现率,对环境有广泛的适应;长尾住囊虫也有广泛的分布,但其出现率明显低于异体住囊虫,与异体住囊虫相比,其更有暖水种的特征。红粒住囊虫出现的海区具有高温高盐的特征,可以认为该种是暖水种。中型住囊虫主要在夏季出现,也是暖水种。东海有尾类以分布在外海暖流势力控制的水域为主,显示出该类浮游动物具有暖水性的特征。东海有尾类多样性指数(H′)值较低,个别优势种的集群性,是形成多样性指数值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4.
长江口九段沙附近水域浮游动物生态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1998-2000年长江口九段沙附近水域(30°~32°N,121°27′~122°30′E)丰水期枯水期6个航次的海洋调查资料,对长江口水域浅水Ⅲ型(网目孔径0.077 mm)和浅水Ⅰ型(网目孔径0.505mm)浮游动物生态特征的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丰水期盐度与浮游动物总丰度有很显著的线性关系,总丰度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枯水期盐度与总丰度的关系不明显。同一季节温度与总丰度之间的关系不明显,但从总丰度的季节变化可见,不同水温环境下总丰度的差异依然明显。各年多样性指数(H′)值均小于2;丰水期和枯水期大型浮游动物H′值无论涨潮还是落潮均要大于小型浮游动物。本调查水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简单,种间分布不均匀,优势种突出,主要由淡水生态类型、河口半咸水生态类型、沿岸生态类型和外海生态类型的种类组成。  相似文献   
65.
东海管水母类生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兆礼  张金标  蒋玫 《水产学报》2003,27(Z1):82-90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管水母类种类组成及优势种、数量分布、生态类群等作了探讨.结果表明鉴定到种的管水母类有40种,其中宽板无棱水母(Sulculeolaria bigelowi)为东海区首次记录;主要优势种有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和拟细浅室水母(Lensia subtiloides)等.管水母类总丰度春季最高(491 ind·10-2·m-3)、夏季最低(66 ind·10-2·m-3);平面分布不均匀,一般东海近海高于外海和台湾海峡海域.东海管水母类可分为3个生态类群,数量上以近岸低盐广温类群占优势,65%的种类由广高温高盐类群构成.  相似文献   
66.
东海浮游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及优势种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徐兆礼 《水产学报》2004,28(1):35-40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水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及优势种作了探讨。东海浮游桡足类经鉴定共有226种,呈外海高近海低的分布趋势,夏季(163种)>秋季(152种)>春季(140种)>冬季(123种),4个季节皆出现的有78种。优势种(优势度Y≥0.02的17种,主要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普通波水蚤(Undinula vulgaris)、精致真刺水蚤(Euchate conicina)和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等,季节更替明显,在秋、冬季优势种中还新出现了多种中、小型桡足类。北部近海(29°~32°N、125°E以西)春季中华哲水蚤、夏秋季精致真刺水蚤与水温、盐度多元一次逐步回归相关性显著(P<0.05),秋季普通波水蚤与水温、盐度相关性非常显著(P<0.01),春季鳀(Engraulis japonicus)中心渔场(>100kg·h~(-1))分布与中华哲水蚤高密集区(50~100ind·m~(-3))平面分布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春、夏季鳀鱼仔、稚鱼高密度区(≥100ind·net~(-1))与中华哲水蚤高丰度区(50~100ind·m~(-3))相重叠。  相似文献   
67.
瓯江口海域夏秋季鱼类初步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7年6月和9月对瓯江口海域通过拖网和张网捕获的鱼类进行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渔获物中出现2纲12目33科55属72种鱼类,其中软骨鱼纲2目2科2属4种,占调查鱼类总种数的5.6%;硬骨鱼纲10目31科53属68种,占调查鱼类总种数的94.4%。根据其适温性类型可分为暖水性种、暖温性种和冷温性种,其中,暖水性鱼类有27种,占总种数的37.5%;暖温性鱼类有41种,占总种数的56.9%;冷温性鱼类有4种,占总种数的5.6%。渔获物中底层和近底层鱼类占多数,其中,底层鱼类共有27种,占总种数的37.5%;近底层鱼类共有30种,占总种数的41.7%;中上层鱼类共有15种,占总种数的20.8%。渔获物中海洋性鱼类占绝大多数,共有59种,占总种数的81.9%;河口性鱼类11种,占总种数的15.3%;洄游性鱼类2种,占总种数的2.8%。与相邻海区鱼类区系特征比较,瓯江口海域具有我国亚热带北部河口海湾的鱼类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68.
瓯江口夏秋季渔场浮性鱼卵和仔鱼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兆礼  陈华  陈庆辉 《水产学报》2008,32(5):733-739
利用2007年6月和9月瓯江口海域鱼卵、仔鱼调查资料,分析瓯江口渔场鱼卵、仔鱼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产卵场位置和产卵期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期间瓯江口鱼卵、仔鱼共出现6目11科18种(包括1种未定种),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鲱形目次之.6月是瓯江口鱼类的产卵期,产卵场位于洞头大门岛周围水域,主要是规格较小的地区性物种,也是大型经济鱼类的饵料,例如小公鱼和虾虎鱼等;9月产卵场主要位于洞头群岛水域外侧,主要是一些经济鱼类,如白姑鱼等.瓯江口海域所处纬度、海域地形地貌和水文环境特征以及瓯江径流的综合影响,使大门岛附近成为瓯江口海域的主要产卵场.  相似文献   
69.
一、材料与方法供试猪选择90日龄、体重18千克左右,经粪便镜检虫卵,确定感染寄生虫后的本地黑猪20头为试验猪。随机分为驱虫组和对照组,每组10头。驱虫组用自配5%左旋咪唑注射液,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肌肉注射。试验开始注射一次,体重达50千克时再注射一次。试验从同体重开始,试验期176天,采用完全相同的日粮和饲养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70.
冬、春季黄海南部沿岸水域浮游动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2005年1月和4月在31°54′~32°06′N、121°42′~121°57′E海域2个航次的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分析了浮游动物季节变化,优势种对总丰度的贡献等生态学特征。结果表明:该区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冬春两季分别占总种数的92.79%和93.40%。两季各有优势种5种,其中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和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是冬、春季共有的优势种,优势度分别高达0.82、0.19和0.03、0.32。冬季真刺唇角水蚤对总丰度的贡献率最高,β达0.75,春季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对总丰度的贡献率最高,β为0.32。春季涨落潮的多样性明显高于冬季。优势种丰度的变化是决定涨落潮总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