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0篇
综合类   28篇
水产渔业   83篇
畜牧兽医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71.
东海管水母类生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兆礼  张金标  蒋玫 《水产学报》2003,27(Z1):82-90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管水母类种类组成及优势种、数量分布、生态类群等作了探讨.结果表明鉴定到种的管水母类有40种,其中宽板无棱水母(Sulculeolaria bigelowi)为东海区首次记录;主要优势种有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和拟细浅室水母(Lensia subtiloides)等.管水母类总丰度春季最高(491 ind·10-2·m-3)、夏季最低(66 ind·10-2·m-3);平面分布不均匀,一般东海近海高于外海和台湾海峡海域.东海管水母类可分为3个生态类群,数量上以近岸低盐广温类群占优势,65%的种类由广高温高盐类群构成.  相似文献   
72.
依据2010年4月、7月和11月对浙江中部近海上升流海域进行的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上升流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生态类群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季节共鉴定浮游动物64种,桡足类占主要优势,包括5个生态类群,分别是暖温带近海种、暖温带外海种、亚热带近海种、亚热带外海种和热带大洋种.在种类数组成上,春季以暖温带近海种为主,夏季则是亚热带近海种和亚热带外海种居多,秋季也是亚热带种居多,其中夏季暖温带种种类数要高于春季和秋季,这一现象与同时期东黄海沿海有所不同,主要是由于上升流将一些在海洋底部度夏的暖温种带至海洋表面造成的.此外,3个季节生态类群都是以近海种为主,表明沿岸流是影响这一海域的最主要的水团.在丰度组成上,4月暖温带近海种占总丰度的98.79%,7月暖温带近海种也是组成丰度的重要部分,10月则是亚热带近海种丰度最高.丰度组成所反映的规律与种类数组成规律一致.上升流的存在导致夏季近海暖温带种大量出现,是影响这一海域浮游动物生态类群组成的重要因素;受长江径流和椒江径流的影响,近海种成为主要生态类群,是这一海域浮游动物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73.
苏北浅滩沙脊潮沟地形对鱼类分布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苏北浅滩沙脊潮沟海域地形特征对鱼类群落分布格局的影响,根据2011年5月(春)和2010年11月(秋)在苏北浅滩中部海域渔业资源调查的资料,采用方差贡献和回归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中部海域沙脊潮沟处鱼类生物学特征、资源密度、优势种相对重要性指数以及优势种对鱼类总数量的贡献的分析,讨论苏北浅滩沙脊潮沟地形对鱼类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显示,鱼类空间分布差异与潮沟系统的地形地貌有关,春季潮沟外侧海域是小黄鱼、鰐等洄游性鱼类的渔场,潮沟海域是洄游性鰐和方氏锦鰑的渔场位置,沙脊海域是赤鼻棱鰒等非洄游性鱼的渔场。秋季鱼类空间分布仅与潮沟系统沙脊地形相关,沙脊海域主要是大银鱼的索饵场和越冬场。鱼类数量季节变化还与鱼类产卵洄游和生长相关。春季重量密度(16.08 kg/km2)大于秋季(10.74 kg/km2),而秋季尾数密度(16.3×103尾/km2)大于春季(5.36×103尾/km2)。春季鱼类规格较大,与部分成鱼具有到这一海域进行产卵洄游的习性有关,而秋季同种鱼则以幼体居多,且优势种个体小,与秋季部分鱼类幼鱼在此处索饵和育幼有关。总体上,苏北浅滩沙脊潮沟海域特有地形,使得这一海域春季是鱼类的产卵场,夏秋季是育幼场,因而在渔业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4.
基于生长和死亡参数变化的官井洋大黄鱼资源现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依据2010—2011年福建官井洋水域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对2 098尾大黄鱼的体长、体质量、生长、性腺进行测定。据此,利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和死亡参数分析官井洋大黄鱼资源现状,并讨论了拐点年龄,临界年龄等渔业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目前官井洋大黄鱼平均体长132.6 mm,优势体长组为110~150 mm,占55.96%;平均体质量45.1 g,优势体质量组为10~50 g,占61.77%,大黄鱼幼鱼和补充群体已成为渔业生产的主要捕捞对象。大黄鱼体长—体质量间的关系式为W=2.001×10-5L3.006。用ELEFAN技术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分别为L∞=385.4 mm、k=0.43及t0=-0.32a,拐点年龄为2.2龄。对照20世纪80年代福建近海海域大黄鱼群体L∞值从555.4 mm下降到现在的385.4 mm,拐点年龄由2.97下降到2.2,均表明当今大黄鱼群体小型化且低龄化严重。生长系数k由0.36增长到0.43表明大黄鱼的生长速度加快。总死亡系数(Z)为3.12,自然死亡系数(M)为0.45,捕捞死亡系数(F)为2.67,资源开发率(E)为0.856。大黄鱼M值出现上升,可能与福建近海环境质量下降有关,而高强度的捕捞促使大黄鱼捕捞死亡系数由0.84上升到2.67,说明大黄鱼资源已经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在官井洋大黄鱼现行资源状态下,应努力降低捕捞死亡水平,保护大黄鱼生存环境,而对目前以小型化和低龄化为主的大黄鱼群体,建议以控制大黄鱼的开捕年龄(t0)为主。  相似文献   
75.
吕泗渔场沿岸海域春夏季虾类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捷  陈佳杰  徐兆礼 《水产学报》2014,38(8):1097-1105
为研究吕泗渔场沿岸海域虾类群落结构特征,利用2010年春季(5月)和夏季(9月)在吕泗渔场沿岸海域开展渔业资源调查获取的资料,分析了虾类的种类组成、多样性空间分布及群落结构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吕泗渔场沿海海域春夏两季共出现虾类18种,其中春季11种,夏季15种;春季优势种为葛氏长臂虾、日本鼓虾和鲜明鼓虾,夏季优势种为哈氏仿对虾和中华管鞭虾。研究表明:吕泗渔场沿岸海域虾类春季以暖温性生态类群为主,夏季以暖水性生态类群为主。吕泗渔场沿岸虾类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较高的站位主要集中在调查海域的外侧。运用聚类和多维标度对群落结构的相似性进行分析,结合水深等环境因子对吕泗渔场沿岸海域虾类的群聚类型进行了讨论,吕泗渔场沿岸虾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明显、空间差异显著,水团变化、地形、水深是导致吕泗渔场沿岸海域春夏季虾类群落结构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6.
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每月大潮前后在长江口和杭州湾碎波带的12个站点采集仔稚鱼,共采集到仔稚鱼14 907尾,隶属24科74种,主要优势种有刀鲚(Coilia nasus,47.84%)、普氏缰虾虎鱼(Amoya pflaumii,11.58%)、属(Hemiculter spp.,9.12%)、飘鱼属(Pseudolaubuca spp.,6.29%)、多鳞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rhadinum,5.62%)。分析了碎波带仔稚鱼群聚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水温、盐度、底质、地形等环境因子的关系。聚类和排序的结果显示,全年仔稚鱼群聚在时间序列上可分为4组,各组间存在明显的种类更替,出现的主要优势种分别是12月–翌年4月的乔氏新银鱼(Neosalanx jordani),5月的中国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6月–9月的刀鲚、普氏缰虾虎鱼、属、飘鱼属、多鳞四指马鲅,以及10月、11月的有明银鱼(Salanx ariakensis)。在空间梯度上可分为长江口碎波带站点和杭州湾碎波带站点两组,两组间相异性贡献度最高的种类是刀鲚和普氏缰虾虎鱼(10%),多个组内的独有种类显示出不同生态类型鱼类仔稚鱼对碎波带栖息地的生境选择分化。CCA结果显示,所选的5个环境因子中只有水温和盐度对仔稚鱼群聚整体的时空分布有显著影响,但是对整个时空分布特征的解释度并不算高,意味着还存在其他重要的影响因素,可能包括饵料生物、径流等。对主要种类在单种的尺度上进行了丰度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GAM曲线拟合,发现底质和地形对特定种类的仔稚鱼的分布有显著影响。地形开阔平坦、底质为沙质的站点仔稚鱼种类和丰度都相对较多,如优势种中的飘鱼属种类、多鳞四指马鲅、日本须鳎(Paraplagusia japonica)等都倾向选择栖息在开阔平坦的沙质底站点。  相似文献   
77.
再议东黄渤海带鱼种群划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早年收集的1971—1982年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捕捞统计资料,从地理隔离、数量动态方面分析我国近海带鱼种群的划分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东黄渤海带鱼存在两个种群,即黄渤海种群和东海种群。通过带鱼鱼群移动影像发现,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在江苏北部近海(34?00?N,121?00?E)附近发生了混栖,这一海域的带鱼产量仅占当月总产量的1.16%;两种群带鱼在外海越冬场也发生混栖,这一海域带鱼产量仅占当月总产量的5.51%。本研究认为,之所以分为黄渤海带鱼和东海两个种群,主要证据有6个:其一,可能发生混栖海域带鱼群体的数量很少,均仅占当月带鱼产量的极少数;其二,在混栖海域,不同带鱼鱼群并未发生群体间个体完全混合,在产卵洄游过程中,各自群体将仍旧依照各自洄游路线回到越冬场,因而在产卵场发生遗传杂交的可能性很少;其三,带鱼在越冬场的混合不属于产卵场杂交,因此,不同种群带鱼因为产卵和杂交发生种群遗传性状融合的可能性较少;其四,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有着各自不同的数量变化规律,两者近年来产量差距悬殊,黄渤海种群带鱼资源在衰退的同时,没有得到东海带鱼群体的补充;其五,除了在江苏北部近海和外海发生群体混栖,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各自的分布空间完全隔离;其六,这两个不同带鱼种群在洄游中存在不同的水团背景。结合以往带鱼种群体征差异分析的结果,可以认为,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分属不同的带鱼种群。在东黄渤海,带鱼整体上可以划分为黄渤海带鱼种群和东海带鱼种群。  相似文献   
78.
2007年乐清湾富营养化空间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2007年4月和8月在乐清湾28°05′~28°35′N、121°00′~121°20′E海域进行海洋综合调查,对乐清湾营养水平指标(E)和有机污染指数(A)值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讨论这些分布特征与营养盐、潮流场、污染源和叶绿素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乐清湾E值和A值分布趋势基本相同,都是由内湾向外湾数量逐渐减少。相关分析表明:溶解态磷酸盐(D IP)和溶解态无机氮(D IN)与E值、A值之间都有密切的相关关系(P=0.000 0),因而是污染乐清湾水体的主要因子。营养盐分布特征的形成,主要由乐清湾地形、潮流、污染源和叶绿素特征决定的,在乐清湾海域,沿外湾东部的海槽是乐清湾中湾和外湾涨落潮的主要路径,形成外湾较低的D IP和D IN值。而养殖污染带来总氮和总磷的数量分别接近和超过50%,因而是乐清湾水体变劣的重要外源性污染物,其次是生活污水和化肥的输入。夏季,浮游植物对营养盐大量利用,有效地减少了乐清湾营养盐的含量,进一步导致水体营养水平指标(E)和有机污染指数(A)值的降低。4月乐清湾水体处于富营养化、严重污染和亚健康状态。8月,内湾和中湾属于污染海域,处于亚健康状态。外湾大部分属于较清洁海域,处于健...  相似文献   
79.
瓯江口海域夏秋季蟹类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2007年6月和9月瓯江口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瓯江口海域蟹类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的时空分布,探索地形地貌、海流等因素对蟹类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次拖网调查中,共鉴定蟹类16种。日本好(Argyrosomus argentatus)是6月的主要优势种,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9月的主要优势种。在瓯江口近岸水域,单个站位出现的种类并不多,但整个近岸0~10m水域内蟹类种类丰富。这与近岸、近岛水域在不同季节、不同站位生态环境多样化和差异化有一定的关系。在瓯江口外海,海底地势平坦,不同站位之间环境差异不大,也没有岛屿阻隔,使得各个站位种类较多且组成类似。单一优势种出现是导致外部和南部水域蟹类多样性(H')值较低的主要原因。瓯江冲淡水势力和不同水团交汇影响瓯江口海域蟹类种类和多样性的分布。  相似文献   
80.
利用2007年6月和9月瓯江口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瓯江口海域蟹类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的时空分布,探索地形地貌、海流等因素对蟹类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次拖网调查中,共鉴定蟹类16种。日本好(Argyrosomus argentatus)是6月的主要优势种,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9月的主要优势种。在瓯江口近岸水域,单个站位出现的种类并不多,但整个近岸0~10m水域内蟹类种类丰富。这与近岸、近岛水域在不同季节、不同站位生态环境多样化和差异化有一定的关系。在瓯江口外海,海底地势平坦,不同站位之间环境差异不大,也没有岛屿阻隔,使得各个站位种类较多且组成类似。单一优势种出现是导致外部和南部水域蟹类多样性(H')值较低的主要原因。瓯江冲淡水势力和不同水团交汇影响瓯江口海域蟹类种类和多样性的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