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0篇
综合类   28篇
水产渔业   83篇
畜牧兽医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92.
东、黄渤海带鱼的洄游路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兆礼  陈佳杰 《水产学报》2015,39(6):824-835
为了研究带鱼的洄游路线,根据我国10余个主要渔业公司1971、1972、1981和1982年带鱼捕捞统计资料,先绘制带鱼鱼群移动影像图,据此进一步研究东、黄渤海近海带鱼的洄游路线图。结果显示,带鱼越冬场、产卵场和索饵场范围广阔,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重叠性。带鱼还有分批越冬、产卵和索饵洄游的特性,不同群体越冬、产卵和索饵洄游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重叠性。北方带鱼群体的越冬场主要在32°00'~36°00'N,124°00'~126°00'E黄海暖流水域。3—7月北上进入海州湾、乳山湾、海洋岛和渤海各湾产卵场;8—9月在产卵场外围宽阔水域索饵;9—11月游出渤海,绕过成山头南下,沿禁渔线外侧,沿途分别汇合海州湾、乳山湾及海洋岛的越冬鱼群,到了34°00'N后折向东南,分批于12月到达越冬场。南方带鱼群体越冬场主要位于浙江中南部禁渔线外侧,其次是济州岛西南海域。每年3—4月起,南部越冬的带鱼鱼群大致以每2个月1个纬度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5—7月,产卵洄游的鱼群到达舟山渔场和长江口渔场产卵;7—8月,产卵后的索饵群体北上黄海南部大沙渔场索饵;9月,索饵群体前锋到达35°00'N禁渔线外侧。10月以后,随着冷空气南下,南部群体带鱼向南越冬洄游,并且在10月回到长江口海域。其中小部分群体游向外海越冬场,大部分群体继续南下回到东海中南部近海的越冬场。台湾暖流和黄海暖流的进退和消长是影响带鱼越冬洄游路线空间和时间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93.
辐射沙洲海域浮游动物特征和吕泗渔场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辐射沙洲海域浮游动物饵料变化规律和吕泗渔场的形成机制,于2012年5月(春季)和2012年9月(秋季)采集了苏北浅滩辐射沙洲核心海域浮游动物样品,通过聚集强度、方差贡献、优势度及逐步回归等指标和方法,分析了苏北浅滩浮游动物时空分布与辐射沙洲地形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春、秋两季,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丰度分布均表现出沙脊水域高于潮沟水域,且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季不同水域平均生物量分别为沙脊水域606.63 mg/m3、沟底水域428 mg/m3、沟口水域为178.55 mg/m3,秋季为沙脊水域208.01 mg/m3、沟底水域181.30 mg/m3、沟口水域60.47 mg/m3;春季不同水域平均丰度分别为沙脊水域560.76个/m3、沟底水域389.39个/m3、沟口水域161.28个/m3,秋季为沙脊水域184.15个/m3、沟底水域56.42个/m3、沟口水域112.14个/m3。春、秋季桡足类均占绝对优势。研究表明:研究水域浮游动物分布特征与地形和潮波系统有关,沙脊水域的浮游动物数量高于潮沟水域,其原因一方面是潮沟地形造成沙脊上流速较小,潮沟中流速较大,另一方面东海前进潮波与南黄海旋转潮在沙脊线附近汇合,导致处于交汇处的沙脊水域水动力较弱,因此浮游动物容易在沙脊水域集聚和摄食。苏北浅滩潮沟系统海域的饵料水平远高于其他水域,其优势种群主体为桡足类,是经济鱼类主要的饵料组分,这是吕泗渔场成为我国著名渔场的重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94.
根据2008年9月(夏季)闽江口和2010年8月(夏季)椒江口这两个渔场的生物资源调查资料,研究了这两个河口渔场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平均生物量和平均丰度、优势种组成以及优势种对其总丰度的贡献率的差异,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水团因素,比较了两个河口渔场的饵料特征和渔场属性。结果表明,椒江口渔场饵料的种类组成优于闽江口渔场,这是因为椒江口渔场除了出现体型较大的桡足类(Copepoda)饵料生物,还出现了闽江口渔场没有的糠虾类(Mysidacea)、翼足类(Pteropoda)、端足类(Amphipoda)等优质饵料类群;椒江口渔场饵料浮游动物平均丰度达到281.17 ind/m3,远大于闽江口渔场的平均丰度,这是因为夏季椒江口海域受到上升流和径流的作用,其海域营养盐特别丰富;而闽江口海域夏季受寡营养盐的台湾暖流的明显影响,海域营养盐相对于椒江口较贫乏,其饵料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仅为110.19 ind/m3。受上升流影响,暖温种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成为椒江口绝对优势种,平均丰度达到121.19 ind/m3;闽江口最大优势种为体形较小的肥胖三角溞(Evadneter gestina),丰度仅为45.63 ind/m3。椒江口渔场无论是种类组成、饵料丰度还是优势种优劣性上都要好于闽江口。通过对两个河口渔场浮游动物饵料的数量特征的比较以及差异形成的水团因素探讨,表明椒江口渔场饵料特性要优于闽江口渔场,使得椒江口渔场洄游性经济鱼类远远多于闽江口渔场,由此造成两个渔场属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5.
春秋季台州湾海域鱼类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海明  徐兆礼  陈佳杰 《水产学报》2014,38(9):1351-1359
为研究浙江近岸河口海域鱼类资源分布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2010年4月(春季)和10月(秋季)鱼山渔场台州湾海域底拖网游泳动物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台州湾鱼类资源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优势种、温度、盐度、水深等因素对鱼类资源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鱼类尾数密度和质量密度变化趋势一致,秋季鱼类质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均远远高于春季;春季调查海域鱼类密度北部高于南部,秋季截然相反。回归分析显示,两季优势种对鱼类资源量变化均有密切关系,其中,龙头鱼对鱼类资源量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其他物种,两季均为第一优势种。调查海域底层温度与鱼类质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W=0.001,PN=0.009),水深与资源量相关关系不显著(Pw=0.067,PN=0.051),春季20 m以内水深鱼类资源量较高,而秋季密度高值区水深均大于20 m。研究表明,台州湾海域春秋季鱼类资源密度季节变化明显,空间差异显著,底层水温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6.
为研究东山湾浮游动物数量特征与养殖活动及水团的关系,于2012年11月(秋季)、2013年2月(冬季)、5月(春季)和8月(夏季)对东山湾浮游动物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东山湾浮游动物在种类、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漳江河口、八尺门附近海域、湾口站位和湾外的几个固定站位,这种分布特点与东山湾的水团水系以及养殖环境有较大关系,春季漳江径流最大,导致河口海域呈现浮游动物高值区,夏季外海水团对外海水域影响势力最强,导致夏季湾外站位浮游动物丰富,秋季和冬季水团势力减弱,浮游动物往往在养殖活动盛行的区域较为丰富;水团和养殖活动对东山湾浮游动物的影响也导致了优势种的季节变化,2012年11月优势种为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2013年2月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2013年5月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2013年8月优势种为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和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优势种在各个季节的平面分布也有所不同,中华哲水蚤和太平洋纺锤水蚤是调查海域秋季、冬季和春季的主要优势种,主要分布在湾内海域,8月份肥胖箭虫和亚强次真哲水蚤主要分布在湾外海域,而异体住囊虫适温性较高,在夏季代替中华哲水蚤和太平洋纺锤水蚤成为湾内最重要的优势种类。研究表明,东山湾养殖活动和水团的变化对浮游动物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
浙江三门湾冬夏季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7年12月和2008年6月三门湾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三门湾鱼类密度的时空分布,分析优势种、地形地貌和水文等因素对鱼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2月和6月鱼类重量和尾数密度分别为51.47 g/km2、4.62(103 ind./km2)和175.32 g/km2、28.88(103 ind./km2).12月的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6月的莱氏舌鳎(Cynoglossus(Areliscus)lighti)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分别是本海域最重要的优势种.去除个别鱼类的影响,鱼类重量密度与尾数密度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呈调查水域密度东南部水域高于西北部水域的趋势.两季平均幼体比例高达63.74%,且大部分属于体型较小的鱼类.夏季鱼类比冬季种类数有所增加.三门湾鱼类数量的变化动力来自主要优势种对鱼类数量变化的回归贡献.  相似文献   
98.
东、黄海大黄鱼种群划分与地理隔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往研究认为,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可划分为3个种群,其中在东黄海,浙江的岱衢洋大黄鱼和福建的官井洋大黄鱼被认为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种群。本研究根据中国大陆10多个主要渔业公司1971 1982年间的大黄鱼捕捞统计资料,从地理隔离、数量动态和海洋水文方面,重新审视了东黄海大黄鱼种群划分问题,为大黄鱼种群划分和大黄鱼资源兴衰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东海北部外海和东海南部近海是大黄鱼主要的两个越冬场,其中闽东温台水域的大黄鱼产量在东海南部近海产量占主导地位。东海南部近海大黄鱼地理分布表明,从温台渔场到闽东渔场大黄鱼的越冬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连续性,而官井洋大黄鱼正是闽东渔场大黄鱼的主体部分。由此可以认为:官井洋所在的闽东渔场的大黄鱼和东黄海大黄鱼同属于东黄海大黄鱼种群。这一结论通过3个旁证得到印证:其一,大黄鱼标志放流结果显示,1959年4月21日在连江县北茭洋东32 m深的地方(26°21′5″N、119°50′E)重捕到浙江水产实验所于1958年5月20日在岱衢洋寨子山东偏北大黄鱼产卵场放流的1尾雄性大黄鱼,因此,闽东渔场的大黄鱼和岱衢洋是相互混栖的同一群体;其二,东海沿岸流和台湾暖流终年影响着闽浙近海,难以形成大黄鱼种群隔离、种群分化所需要的海洋学条件;其三,官井洋大黄鱼春夏之交产卵,与岱衢洋和猫头洋大黄鱼相似,而与粤东和粤西大黄鱼在9-12月产卵完全不同。本研究旨在为大黄鱼资源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
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区浮游动物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本文阐明了长江口浑浊带水域内浮游动物的生物量、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等生物学特征及生物学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丰水期平均生物量为98.9毫克/米^3,明显低于长江口外河口锋区内同期生物量。种类组成也少于河口锋区内组成。  相似文献   
100.
重点探讨黄海南部及东海(28°00′~34°00′N、121°00′~127°00′E)中小型浮游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和多样度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鉴定到种的中小型浮游桡足类有71种,4季皆出现的种类比例高达83.1%,种类季节变化不大明显.种数平面分布呈南部高、北部低、外海高、近海低的分布特征,种数分布与该海域水团势力消长相关,在水系交汇处,种类较多的往往位于暖流的一侧.4季共出现优势种15种(优势度Y≥0.02),主要有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和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 affinis)等,但在秋季,上述优势种类由尖额保猛水蚤(Aegisthus mucronatus),孔雀丽哲水蚤(Calocalanus pavo),锦丽哲水蚤(Calocalanus pavoninus)等替代.优势种更替率R值分析结果表明,黄海南部及东海调查区中小型桡足类群落所栖息的环境从夏季转至秋季的变化较大,从冬季转至夏季的变化相对较小.桡足类物种多样度(H′)、均匀度(J′)和单纯度(C)指数4季均值分别为2.58(2.27~2.99)、0.72(0.64~0.7)和0.26(0.21~0.38),H′值平面分布趋势与种数分布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