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4篇
  1篇
综合类   28篇
水产渔业   43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正美洲鲥养殖产业在长三角地区已小有规模,为了解该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考察该产业是否适合都市产业发展、是否可以引导其产业的绿色发展,调研组于2019年7月对美洲鲥养殖产业现状开展了调研。调研组采用实地走访、电话网络和座谈等形式,对技术服务人员、养殖户、商  相似文献   
42.
以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初孵仔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3种水温(12、16、20℃)条件下,不同梯度盐度(5.0、7.5、10.0、15.0、20.0、25.0、30.0、35.0)对褐菖鲉初孵仔鱼不投饵存活指数(SAI)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在相同水温条件下,水体盐度对褐菖鲉初孵仔鱼的SAI影响显著,并且随着盐度的增加,SAI值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3种温度组均在盐度为25.0时SAI达到最大,且均显著大于盐度5.0、7.5、10.0、15.0和35.0组(P0.05);在相同盐度条件下,随着水温的升高,褐菖鲉初孵仔鱼的SAI值逐渐降低,水温为12℃时SAI值最大,均显著大于水温16℃和20℃组(P0.05)。结果表明,在水温为12℃、盐度为25.0的条件下,褐菖鲉仔鱼存活时间最长,耐饥饿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43.
为了探索中华鳑(鱼皮)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问题,2014~2015年开展了中华鳑(鱼皮)室内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将人工繁殖的中华鳑(鱼皮)幼鱼经室内水泥池养成后作为亲本,分4批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获得中华鳑(鱼皮)苗种10500尾,2014年培育夏花鱼种5500尾,培育成活率73.3%.  相似文献   
44.
淡水集中连片池塘与养殖尾水处理系统的综合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水质标识指数法,以总固体悬浮物(TSS)、有机物(CODMn)、氨氮(TAN)、总氮(TN)、总磷(TP)作为单因子参评指标和综合评价指标,依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1—2007)对淡水养殖小区进水源、池塘养殖尾水和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排放水进行综合水质的评价分析。研究表明:在本集中连片池塘与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构成的淡水养殖小区中,进水源主要污染物为TN;养殖池塘主要污染物风险因子为TP、TSS;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对养殖尾水综合水质净化发挥重要作用,东区池塘养殖尾水经尾水处理系统(S1)处理后,综合水质得到改善(IΔX1.X2=13%),主要污染物TN得到显著改善(IΔX1.X2=23%),西区池塘养殖尾水经尾水处理系统(S2)处理后,综合水质略有改善(IΔX1.X2=9%);利用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对水产养殖尾水实施净化处理,经处理后的排放水达到或优于养殖小区进水源综合水质的水平,并符合《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一级排放标准,且未对邻近自然水域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还略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不同养殖水温对金钱鱼幼鱼呼吸和代谢活动规律的影响,为其适宜养殖水温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静水密闭式方法,在盐度5条件下,以体质量(8.84±0.32) g/尾的金钱鱼幼鱼为试验对象,设置15,20,25,30和35 ℃不同养殖水温处理,测算并分析不同处理金钱鱼幼鱼的耗氧率、排氨率、代谢率、排泄率、氧氮比、呼吸温度系数(Q10值)、排泄Q10值、窒息点及其变化规律,以明确金钱鱼幼鱼适宜的养殖水温。【结果】养殖水温为 15~30 ℃时,金钱鱼幼鱼的耗氧率、排氨率、代谢率和排泄率均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增加,在30 ℃时达到峰值,分别为0.46 mg/(g·h)、3.81 μg/(g·h)、6.29 J/(g·h)和0.09 J/(g·h),35 ℃时均开始下降。在15~35 ℃养殖水温内,金钱鱼幼鱼窒息点随着水温上升而升高,氧氮比为71.76~261.04;呼吸Q10值平均为2.50,20~25 ℃的呼吸Q10值为1.22;排泄Q10平均为2.23,25~30 ℃养殖水温的排泄Q10值为1.10。【结论】盐度5条件下,金钱鱼幼鱼主要由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提供能量,15~30 ℃为其适宜养殖水温,其中最适养殖水温为20~30 ℃。  相似文献   
46.
室内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循环水调控技术与模式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臭氧仪、泡沫分离器和粗滤器等组成的循环水处理系统开展室内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养殖初始用水及在每次循环处理前的来自虾池的循环水,均置于消毒池以臭氧处理4 h、曝气2 h,初始水经处理细菌总数约杀灭99%,弧菌量小于1 cell·mL-1.试验期间,按4~6 d间隔,以水处理系统循环处理养殖水12 h,以去除氨氮、亚硝基氮、有机物、悬浮物与细菌等.养殖约60 d后,视水质监测结果增加粗滤和泡沫分离次数,并辅以生石灰水调节循环水pH.在128d全程养殖中,未用药和换水,水处理系统有效控制养殖水质指标在虾生长合适范围内,试验池各指标平均值为:浑浊度13.9 NTU,pH 8.08,氧化还原电位399 mV,NH3-Nt(NH3-Nm)0.267(0.015)mg·L-1.,NO2--N 0.203 mg·L-1,CODMn10.34 mg·L-1.同时获得良好的养殖效果:收获虾平均体重13.56 g,成活率59.6%,单位水体产量4.27 k·m-3,饵料系数1.01.据试验结果与凡纳滨对虾养殖特点,提出了虾类室内工厂化养殖循环水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47.
菊黄东方鲀脊柱、附肢骨骼及皮刺的早期发育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法对初孵仔鱼到56日龄菊黄东方鲀的脊柱、附肢骨骼及皮刺的早期发育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第5天髓弓出现,第9天脊柱开始软骨化,第13天脉弓出现,第17天出现硬骨环,并从前往后开始硬骨化,第29天脊柱硬骨化完成。附肢骨骼开始发育的顺序依次为胸鳍、臀鳍和背鳍、尾鳍。胸鳍的发育以2日龄胸鳍的支鳍骨原基的出现为起点,28日龄软骨质的胸鳍支鳍骨形成,42日龄胸鳍硬骨化基本完成。背鳍和臀鳍出现在9日龄,29日龄同时开始硬骨化,至38日龄时,硬骨化完成并且出现分支鳍条。尾鳍发育以11日龄长出鳍条为起始特点,至38日龄硬骨化完成。期间伴随着鳍条转移、尾下骨及侧尾下骨生长发育、长出镰刀状横骨等特点。皮刺发育始于4日龄鱼少量肚皮刺的出现,16日龄开始长出头皮刺。所有肚皮刺硬骨化几乎是同时进行,而头皮刺则是从前往后进行。研究结果可为菊黄东方鲀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功能性、适应性研究及该鱼的系统演化和分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8.
盐度对长江刀鲚幼鱼非特异性免疫酶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人工繁育的长江刀鲚Coilia nasus幼鱼(体质量为2.12 g±0.88 g)为对象,研究了盐度对其肝脏非特异性免疫酶和胃、肠、盲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试验设6个盐度(3、6、9、12、15、18)处理组,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放养50尾鱼,试验共进行55 d。结果表明:盐度为15时,长江刀鲚幼鱼肝脏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力均处于最低值,分别为104.77、60.72 U/g,盐度为18时,肝脏ACP活力显著高于其他盐度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随盐度变化的趋势相同,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变化趋势相反,盐度对肝脏CAT活力无显著性影响(P0.05);相同盐度下,肠淀粉酶(AMS)、脂肪酶(LPS)、蛋白酶(胃蛋白酶PPS、胰蛋白酶TPS)活力比胃和盲囊高,胃LPS活力明显低于盲囊和肠;盐度为9时盲囊LPS活力以及盐度为15时肠TPS活力出现最大值;相同盐度下,不同消化组织AMS活力总体上为肠盲囊胃,盐度为12时,各消化组织AMS活力处于较低水平,盐度为15时,各消化组织AMS活力整体处于相对较高水平。根据盐度对不同组织不同酶活力的影响规律,得出适宜长江刀鲚生存的盐度为12~15。  相似文献   
49.
氨氮对菊黄东方鲀幼鱼的毒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氨氮对菊黄东方鲀的中毒症状,了解急性毒性作用强度,进行了氨氮对菊黄东方鲀的急性毒性试验,以期为科研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在盐度20,pH 8.30条件下进行了氨氮对菊黄东方鲀幼鱼(40日龄)的急性毒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氨氮对菊黄东方鲀幼鱼48 h LC50值和96 h LC50 值(95%可信限)分别为3.855 mg/L (3.356~4.385 mg/L)和2.824 mg/L (2.672~2.987 mg/L),安全浓度为0.282 mg/L。  相似文献   
50.
池塘养殖全人工繁育长江刀鲚当年1龄鱼种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池塘养殖长江刀鲚苗种的生长特性,对540尾全人工繁育的子二代长江刀鲚1龄鱼种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生物学测量与统计,获得长江刀鲚1龄鱼种的基本生长规律。结果表明,37日龄的长江刀鲚苗种,经过130 d的池塘培育,5号塘鱼种的体长增至(9. 991±0. 482)cm,体质量增至(2. 62±0. 33) g; 57号塘鱼种的体长增至(9. 573±0. 464) cm,体质量增至(2. 48±0. 36)g。长江刀鲚的体质量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5号塘,W=0. 009 2 L~(2. 501 1)(R~2=0. 933 3); 57号塘,W=0. 007 8 L~(2. 567 2)(R~2=0. 955 1)。两式中b值都小于3,表明长江刀鲚呈异速生长。体长(L)与日龄(t)、体质量(W)与日龄(t)均呈对数相关。体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5号塘,L=2. 639 7 ln t-3. 166 4,R~2=0. 922 8; 57号塘,L=2. 892 4 ln t-5. 006 9,R~2=0. 968 1。体质量与日龄的关系式为:5号塘,W=1. 192 3 ln t-3. 155 1,R~2=0. 742 4; 57号塘,W=1. 374 0 ln t-4. 454 4,R~2=0. 963 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