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55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探讨了团头鲂生长率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活性与水质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检测的水体理化因子中,水温逐步升高有利于团头鲂生长和提高机体免疫力,而总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浓度是影响团头鲂免疫力的关键因子;第Ⅳ、Ⅴ阶段(6月30日至8月17日)为团头鲂最适生长阶段.  相似文献   
22.
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温度、pH对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中肠腺4种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影响及4种消化酶在中肠腺、胃、肠中的活性分布。结果表明: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55、35、65、45℃,最适pH分别为6.2、5.5、4.4、7.5;在最适温度及最适pH试验条件下,中肠腺中的蛋白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性均为最高;蛋白酶活性的大小依次为中肠腺〉胃〉肠,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大小依次为中肠腺〉肠〉胃,而淀粉酶活性在中肠腺、胃、肠中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23.
2016和2017年分别在3 400 m2池塘内投放60万尾大口黑鲈卵黄苗,进行苗种培育试验。2016年培育出鱼种10.98万尾,成活率18.3%; 2017年培育出鱼种15.71万尾,成活率26.2%。培育过程中进行3次模拟流水冲击和拉网密集驯化,结合食性转化训练,大口黑鲈鱼种投放到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中进行养殖,环境适应性增强,生理应激反应小,2016和2017年成活率分别达到98.69%和99.07%。  相似文献   
24.
夏玉米倒伏、秃顶、早衰等已成为夺高产关键性技术难题。而维他灵生长调节剂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维他灵在夏玉米上使用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1.药剂作用迅速,持效期长维他灵喷后4天~5天,就见到明显效果。株高下降,茎秆变粗、弹性增强,光合作用增强,叶色深绿,...  相似文献   
25.
日本蟳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俗称靠山红、石蟳仔和石杂蟹等,广泛分布于我国各海区。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生长快、运输成活率高,为经济价值较高的大型海产蟹类,  相似文献   
26.
螺旋藻是被成功开发并实现产业化生产的微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已在螺旋藻种的驯化、选育和工业化培养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国外螺旋藻大规模工业化培养其日平均产量一般为10~14克/米2,而国内仅为7~9克/米2。为降低生产成本,国内外已有利用海水及盐碱水养殖螺旋藻的研究报道,但在利用苏北沿海地区天然海水来培养螺旋藻方面尚未有研究。本试验应用驯化的方法,设计了盐度梯度,驯化和筛选出能在海水中快速生长的品系,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盐度对螺旋藻的生长及其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对进一步合理利用沿海滩涂及废盐…  相似文献   
27.
运用实验生态学和组织学方法研究了单环刺螠的性比、性腺指数、繁殖力、胚胎与胚后发育等繁殖生物学特征,并采用正交实验法分析了单环刺螠受精率和孵化率的最佳环境条件,为单环刺螠的人工增养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单环刺螠雌、雄比例为1∶1.17,雄性略多于雌性。成熟卵径为(145.16±1.70)μm×(141.27±1.94)μm,处于第1次成熟分裂前期。绝对繁殖力为111 800~720 488(449 684±265 905)粒,相对繁殖力为2 214~12 702(6 849±4 854)粒,怀卵量与体质量呈显著正相关。生物学最小型体长约7 cm,体质量为11.21 g。精子密度为(5.88±0.52)×109个/mL,雄性个体平均精子数为(2.41±0.73)×1010个/只。雌性性腺指数在繁殖季节4—5月份呈现2个峰值,表明单环刺螠为分批产卵类型。在盐度25、水温15°C的条件下,胚胎发育经20~24 h孵化。组织学研究表明,单环刺螠为间黄卵,进行不等全裂,且有螺旋卵裂的特征,形成偏极囊胚,原肠作用方式为外包和内陷。胚后发育经担轮幼虫(孵化后1~10 d)、体节幼虫(11~20 d)、蠕虫状幼虫(21~30 d)发育为幼螠。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单环刺螠受精率的最佳环境条件为温度25°C、盐度35、pH 8~9;孵化率的最佳环境条件为温度15°C、盐度25、pH 8~9。  相似文献   
28.
长蛸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蛸(Octopus variabilis Sasaki),隶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八腕目,蛸科(Octopodidae),俗称章鱼.主要营底栖生活在海底爬行,也能凭借漏斗喷水的反作用短暂游行于底层海水中.有短距离的生殖和越冬洄游习性,以龙虾、虾蛄、蟹类、贝类和底栖鱼类为食.  相似文献   
29.
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人工育苗的过程中,溞I(Z1)阶段的培育是决定人工育苗成败以及蟹苗质量的关键之一。Z1培育的好坏除了其先天的  相似文献   
30.
肥床旱育苗不仅不受水源条件的限制可以保证适时落谷,确保后期安全抽穗扬花,而且栽后爆发力强,抗植伤、无缓苗期,分蘖发生早而多,能够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拿到足穗苗,其增产增收、省工节本、节约秧池的效果十分显著.但是,由于水稻是喜温、弱、光、耐湿作物,在旱育的条件下,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等主要生长因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往往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为了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最大程度地发挥水稻在旱育条件下的生理优势,现有如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