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综合类   42篇
水产渔业   38篇
畜牧兽医   19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
应用体长股分析法估算东海区日本鲭资源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2004-2005年对浙江群众近海灯光围网和外海机轮围网作业生产的监测调查数据,结合渔业统计资料,用体长股分析法对东海区日本鲭的资源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日本鲭的自然死亡系数M=0.295,捕捞死亡系数F=1.6;东海区日本鲭的平均资源尾数为31.73×108 ind,折合资源重量为18.27×104 t,最大持续产量(MSY)为12.27×104 t;初始(最大)资源量为70.87×108 ind,折合资源重量为40.81×104 t。  相似文献   
52.
生长凝集试验对猪丹毒的免疫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3.
在过去一个时期,个别地区过分地强调仔猪防疫注射的密度,忽视防疫注射的程序,防疫效果较差。鉴此,我们在实验室进行了母源抗体对仔猪接种疫苗后影响免疫力产生的试验,然后,与常熟县多管局及社渚农场协作在实践中进行了检验,改进生猪防疫注射程序,考核其防疫效果。经3年多的观察,已获得较好的结果。 (一)社渚农场试点 该场经常饲养猪有8000多头,其中有两个饲养单位与邻省的公社接近,猪瘟疫情不断出现,场内的仔猪虽经防疫注射,但仍不能控制其流行,连续4年发生大批仔猪死亡。为了控制与扑灭疫病,我们对仔猪的防疫注射程序进行了改进试验。  相似文献   
54.
用鸭病毒性肝炎病毒ATCC标准种毒致死的来杭鸡胚胚体匀浆作为提纯病毒的原始材料,采用五种不同方法纯化病毒,用电镜观察确定病毒纯化程度。结果,以“氯仿去脂-冻融交替处理-PEG反透析-DEAE_(32)纤维素色谱-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效果最好。电镜观察,病毒颗粒呈球形,无囊膜,细微结构清晰,直径20~27nm,背景中杂质较少。  相似文献   
55.
猪丹毒杆菌是引起猪丹毒热性传染病的病原菌。有关对该菌的超微结构的研究,目前在国内还未见有正式报道。为了给今后的菌株鉴定及免疫工作提供依据,将一株强毒菌 C43—5和我国自行培育的两株弱毒菌 T60—10、G4T(10),在电子显微镜下进行了菌体超微结构的观察,并对强毒与弱毒不同菌株的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6.
猪丹毒是猪的烈性传染病之一.Koch于1878年首先从实验小白鼠体内发现猪丹毒杆菌.Paste-ur于1882年从猪体也分离到此菌,并制备菌苗防制本病.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对本病的病菌特性、血清型分类、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免疫以及防制等都有许多研究报告.现就国内外研究猪丹毒的流行病学、菌落的形态与变异、菌的超微结构、血清型的分类、诊断、治疗和免疫等成就加以简述.一、猪丹毒的流行病学研究1.Kobe,K.(1943)以不能使健康猪发病的猪丹毒菌株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混合感染猪,结果使猪发生显著的症状.Kita,J.等(1966)发现.在气温30℃下,猪的吞噬指数下降,嗜酸性白细胞减少,对猪丹毒杆菌易感性增加.Chylinski,G.  相似文献   
57.
一、前言目前,治疗耕牛血吸虫病的药物,仍然以静脉或肌肉注射酒石酸锑钾为主,且已证明有很好的疗效;但是根据各地的报导,酒石酸锑钾注射病牛时,常可引起严重的反应。在出现反应中,尤以心律不齐及瘤胃臌气的反应率较高,且反应较重,可能引起死亡。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对这种反应的出现,值得我们十分重视。  相似文献   
58.
以寄生于三疣梭子蟹血淋巴中的血卵涡鞭虫虫体为抗原,制备了多克隆血清抗体。抗体经健康梭子蟹血淋巴吸附处理后,间接ELISA检测效价达7680。应用该抗体建立了血卵涡鞭虫的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技术(IFAT)。采用常用显微镜检、PCR及 IFAT三种方法对采集的养殖青蟹、梭子蟹、及海捕梭子蟹等18个样本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常规显微镜检阳性检出率为33.3%,而IFAT及PCR检测阳性率77.8%,符合率达100%;阳性虫体被染上黄绿色荧光,而正常梭子蟹血细胞则未被染色;可检测到血卵涡鞭虫不同生活阶段的营养体、腰鞭孢子及合孢体阶段。本文为血卵涡鞭虫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生活史研究提供了简便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9.
根据2010年8~10月,在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海域延绳钓作业渔场所采集的黄鳍金枪鱼数据,对其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叉长为47.5~166.5 cm,平均叉长为112.7 cm,优势叉长为80.0~90.0 cm和100.0~140.0 cm(75.0%);体重为2.0~72.0 kg,平均体重为26.5 kg,优势体重为5~10 kg和15~40 kg(68.6%),雌、雄个体大小差异明显(ANOVA,P<0.01);2)体重(RW)与叉长(FL)、纯重(DW)的关系分别为RW=1.159×10-5FL3.070和RW=1.118DW+0.684(不分性别);3)雌、雄性比为1∶1.2。各叉长组性比变化显著(χ2=1 093.386,P<0.001),叉长大于140 cm时,雄性个体占优势;4)性腺发育以Ⅱ期为主(50%),初次性成熟叉长为113.4 cm。达到性成熟的个体中,34.0%的个体发育至Ⅴ期以上,说明调查期间为黄鳍金枪鱼繁殖期;5)空胃率高达51.6%,摄食种类主要为鱼类(67.5%)、头足类(18.0%)和甲壳类(14.5%)。不同叉长组的摄食等级存在显著变化(χ2=400.782,P<0.001)。  相似文献   
60.
近年来随着捕捞水平的大幅提高,加上渔民对渔业资源的肆意捕捞,导致了近海主要经济鱼类资源衰退,传统高价值鱼类大幅减产甚至不能再作为捕捞群体。因此远洋渔业作为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未来捕捞业发展的一个良好方向。针对我国远洋渔业起步较晚,尚不发达的现状,提出注重科技、提高渔业相关人员综合素质、提供政策支持、树立龙头企业、开发新的远洋渔业资源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