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2篇
林业   25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10篇
  22篇
综合类   73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44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应对当前黄淮海地区农业用水紧缺的情况, 选育和推广高水分利用率的高产夏玉米品种是一项重要措施。本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 对黄淮海区域11 个主推夏玉米品种在灌溉1 水条件下的农艺性状、产量和水分利用率进行通径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结果表明: "滑丰8 号"、"蠡玉18"、"浚单20"和"冀玉3 号"的产量均超过10 000 kg·hm-2, 且这4 个品种的水分利用率均在3.0 kg·m-3 以上, 属于水分利用率高的超高产品种; "源申213"和"中科11"产量超过9 000 kg·hm-2, 其水分利用率也均大于2.7 kg·m-3, 属水分利用率较高的高产品种;"浚单18"、"登海662"、"冀农1 号"和"登海超级玉米"产量均超过8 000 kg·hm-2, 其水分利用率在2.3~2.7 kg·m-3之间, 属稳产品种。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排名的结果表明, "冀玉3 号"、"蠡玉18"、"滑丰8 号"和"浚单20"4 个品种综合表现优异, 可以作为抗旱节水高产品种在黄淮海地区大面积推广。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7 个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综合效应排名为: 芯重>百粒重>行粒数>秃尖长度>粒长>棒长>行数。芯重、行粒数和百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正效应最大, 秃尖长度对产量的直接负效应最大。以上结果为黄淮地区抗旱节水高产玉米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2.
中国绿色农业指标体系建设指导原则和构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论述了食品安全法的落实要建立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基础上, 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要建立在绿色农业(食品)安全法基础上。绿色农业应该成为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绿色食品应该成为替代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的主流食品。随着绿色农业(食品)国际联盟的建立, 加快中国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的国际化发展成为当前和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提出了加快中国绿色农业指标体系建设的指导原则和构架, 为绿色农业(食品)基地的建设和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进一步提出了绿色农业(食品)标准体系制定的指导原则和构架, 为各部门和各专业人员制定食品安全标准提供建设性指导意见, 以加快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  相似文献   
33.
我国粮食总产"九连增", 但粮食进口量也在增加, 北粮南运规模也在增大, 中国粮食安全处于紧平衡状态。本文针对我国大豆进口和高油高蛋白质食品过量消费的问题, 提出了中国粮食产业和消费结构协同战略。针对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供给量的发展趋势, 提出在重视中国农业走出去, 在国外建立粮食生产和供给基地的同时, 更要立足和加快国内后备耕地的开发, 挖掘我国粮食生产潜力。针对中国水资源南北分布不平衡和近年来干旱洪涝灾害频发, 提出中国粮食安全要建立在水资源安全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即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西北地区4大粮仓的存在问题和发展潜力, 提出了相应的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协同战略。强调水资源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础, 在耕地面积日趋减少, 靠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保障中国粮食总产的情况下, 只有进一步加强中国水利建设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加快南水北调工程, 才能实现与北粮南运的协同, 特别是加快西线调水工程, 开发西部粮仓, 中国粮食新增潜力还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34.
浙江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现代农业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与矛盾,作者在深入研究浙江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注重农业机制与体制创新、建立完善财政对农业投入的长效机制、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对策,以期更好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并为全国现代农业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35.
小麦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及相关生理性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5  
张娟  张正斌  谢惠民  董宝娣  胡梦芸  徐萍 《作物学报》2005,31(12):1593-1599
利用19个抗旱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对干旱状态下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和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12个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与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水势和叶片离体失水速率之间的关系密切,说明这些生理性状是瞬间和短时期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直接影响因素;而与叶片抗氧化酶活性、蜡质含量、叶片湿度和相对含水量相关性不大。因此认为,应该有针对性地研究与水分利用效率关系密切的生理性状,为小麦抗旱节水遗传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6.
王志  杨丽韫  汪礼平  杨毛毛  袁鹏  陈军  徐萍  彭飞 《茶叶》2016,(3):175-179
云南临沧市双江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茶树群落,是世界茶起源地之一的强有力见证,也为双江未来茶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研究双江古茶树的资源现状、价值分析和文化分析,得出双江茶树资源系统有丰富的双江茶树遗传资源多样性、相关物种多样性以及与茶相关的技术和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多重价值,对双江茶树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双江茶树品种的多样性、相关物种的多样性、传承文化等方面有很大价值;双江古茶树资源具有农业文化遗产广泛的特征,需要申请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相似文献   
37.
尿液嘌呤衍生物法作为一种估测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合成量的新方法,克服了原有方法的缺点,简单易行,通过欧洲牛羊的实验证明该方法与其它方法的测定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但此方法亦有其不足。由于尿中嘌呤衍生物排出量受动物品种的影响很大,不同品种间无通用性,所以现有的研究成果不能用于中国品种牛,更难以使该方法应用于生产。而国内在此方面的报道很有限,所以急需建立各品种反刍动物的估测模型,扩大该方法的应用范围。试验采用3头月龄(22±0.2),体重为(641±26.889)kg,体况相近的中国荷斯坦成年公牛,设计3×3的拉丁方,通过调整日粮精粗比来考察可消化有机物进食量对中国荷斯坦成年公牛尿嘌呤衍生物(PD)排出的影响。结果发现,试验牛尿中嘌呤衍生物中尿囊素大约为73%~88%,黄嘌呤和次黄嘌呤的含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与以往对成年反刍动物的研究结果相似,与同个体犊牛期的研究结果相反。PD的排出量随可消化有机物(DOMI)和可消化粗蛋白(DCP)进食量升高而上升,存在较强的相关性(R2=0.88,n=9),其排出水平为414.09~975.59mmol/d。肌酐酸的排出较稳定,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PDC与DOM和DCP进食量存在正相关,这与以往成年反刍动物的研究结果是相似的,与同个体犊牛期的研究结果相反,但相关性较弱。  相似文献   
38.
拟南芥VHA-c基因在非生物胁迫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T-PCR技术检测VHA-c基因对高盐、水和ABA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所有的VHA-c基因都参与了V-ATPase的抗盐胁迫反应;在响应水胁迫的反应中VHA-c2、VHA-c4和VHA-c5基因的表达量增加;在ABA胁迫反应中VHA-c1,VHA-c2,VHA-c3和VHA-c4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提高,但是VHA-c1和VHA-c3基因只在早期的ABA胁迫中增加其表达量。  相似文献   
39.
本研究重点围绕聚合抗旱强筋优质高产广适的育种目标,以广适性优质‘晋麦79号’为母本,以抗旱抗冻优质F14005为父本进行杂交,以期实现性状互补,优质基因累积。采用系谱杂交育种法,通过水旱地交替选择,异地生态抗逆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手段选育而成小麦新品种‘晋麦101号’。分子遗传试验鉴定结果表明:该品种含有8个抗旱节水相关基因和10个与水分高效利用紧密连锁的标记。2015年、2016年在山西省南部旱地区域试验中,2年区试平均产量5 260.5 kg/hm^2,比对照品种‘晋麦47号’增产8.7%;2017年参加山西省南部旱地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4 822.5 kg/hm^2,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8.0%,株高82~92 cm左右,穗长7.3 cm左右,千粒重36.8 g,生育期234~236 d,容重778 g/L、粗蛋白15.52%、湿面筋31.85%、稳定时间10.0 min,是近年来中国黄淮旱地难得的强筋型优质抗旱品种。2017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晋审麦20170003号),该品种具有品质优、产量高、稳产性好、抗旱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山西省南部和宁夏旱塬等北部旱地麦区引种种植。  相似文献   
40.
气候变暖对我国乃至世界小麦育种和生产有很大影响。为了研究我国不同生态麦区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适应气候变化调控机理,本研究以黄淮冬麦区北片和南片及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20个当前大面积推的小麦品种、新审定品种和新选育品系为试验材料,在黄淮冬麦区北片河北省石家庄市种植,在返青期前对其抗旱抗冻性、根冠比和叶片干重与鲜重比进行调查;收获后对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分蘖数、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生物量、单株粒重、经济系数等1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考种和相关、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麦区小麦品种(系)苗期的抗旱抗冻性为黄淮冬麦区北片黄淮冬麦区南片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三大生态麦区的单株粒重与分蘖数、穗粒数、单株生物量、经济系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黄淮冬麦区南片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呈显著和极显著的农艺性状相对较多,说明这两个生态麦区的品种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不同生态麦区其他农艺性状正负相关各有一定差异。在欧氏距离20处,20个小麦品种(系)被聚类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南片品种(系)(第Ⅰ类)及黄淮冬麦区北片品种(系)(第Ⅱ类)两个大的生态型;在欧氏距离6处,Ⅰ类又分为分别以‘百农207’‘济麦22’和‘西农979’为代表的3个亚类,Ⅱ类是以‘长旱58’为代表。产量、穗长、株高和经济系数4个主成分因子对10个农艺性状表现型变异累计贡献率为76.39%。‘济麦22’等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品种(系)综合得分在前20株中占95%。以上研究结果为小麦适应气候变暖育种和引种示范推广提供了重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