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5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75篇
水产渔业   172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西双版纳河蟹性腺发育规律和营养品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解云南西双版纳池塘养殖河蟹的性腺发育规律及其成蟹的常规营养组成,通过连续采样和生化分析研究8—11月该地区池塘养殖河蟹的生殖蜕壳率、肝胰腺指数(HSI)和性腺指数(GSI)变化,进一步比较了雌雄成蟹的出肉率(MY)、总可食率(TEY)、肥满度(CF)、色泽和可食组织的常规营养成分。结果显示:(1)8月西双版纳地区池塘养殖雌蟹已经全部完成生殖蜕壳,此时雄蟹的生殖蜕壳率仅为53.85%,9月中旬雄体全部完成生殖蜕壳;8—11月,雌雄个体的GSI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主要增加分别发生在8—9月,HSI呈下降趋势(P0.05)。(2)上市成蟹雌体的HSI、GSI、TEY显著高于雄蟹,而MY和CF均以雄蟹较高(P0.05)。(3)就色泽而言,雄蟹肝胰腺的红度值(a~*)显著高于雌蟹(P0.05),而亮度值(L~*)和黄度值(b~*)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雄蟹头胸甲烘干样L~*和b~*显著高于雌蟹(P0.05),而a~*无显著差异(P0.05)。(4)就常规营养成分而言,成蟹雌体性腺中粗蛋白和总脂显著高于雄体(P0.05),但雄体肝胰腺中粗蛋白和灰分显著高于雌体(P0.05);雌雄成体肌肉中仅粗蛋白含量差异显著。综上,西双版纳地区池塘养殖河蟹雌雄个体的生殖蜕壳主要发生在7—8月和8—9月,该地区雌雄成蟹可食率分别为42.91%和40.26%,可食组织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72.
通过养殖实验,比较野生捕捞大眼幼体(G0)和野生亲本人工繁育大眼幼体(G1)在扣蟹养殖阶段的生长、成活率、早熟率和最终产量等指标,结果显示:(1)无论雌体还是雄体,野生群体在扣蟹阶段的平均体质量一直低于野生子一代群体,其中雌体120和150日龄时规格差异显著(P 0. 05);(2)两群体的增重率(weight growth rate,WGR)均呈下降趋势,且野生群体在扣蟹阶段的WGR总体低于人工繁育群体,仅雌体150~180日龄及180~210日龄这两个时间段内高于人工繁育群体;特定增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SGR)变化趋势及差异性与WGR类似;(3)野生群体养成扣蟹的最终平均规格和一龄早熟率均低于人工繁育群体,但平均成活率和最终产量却高于人工繁育群体;(4)野生群体养成的最终扣蟹体质量主要集中于0~4. 00 g(36. 76%),并且显著高于野生G1人工繁育群体(P 0. 05),人工繁育群体体质量主要集中于4. 00~5. 99 g(26. 93%)和6. 00~7. 99 g (25. 43%)这两个范围内,两群体扣蟹在≥12 g体质量范围内的占比均较低,分别为8. 46%和7. 60%。野生亲本繁育子一代的大眼幼体在扣蟹阶段的平均体质量较大,但成活率和平均产量相对较低。通过养殖实验初步比较了两种不同来源的野生大眼幼体在扣蟹阶段的养殖效果,为合理选育和利用野生大眼幼体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3.
遗传选育对野生和养殖中华绒螯蟹蟹种形态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野生和养殖蟹种及其选育后代作为研究对象,实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各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野生和养殖群体原代(G0)雌雄个体分别有16和15个形态指标差异显著,而选育2代后36个形态学指标均无显著差异;(2)判别分析中野生和养殖G0的判别准确率高达93%~100%,而2群体G1和G2个体判别准确率仅为56.67%~76.67%,且G2判别率低于G1;(3)主成分散点图显示野生群体G0与G1、G2个体分别可以形成较集中的区域,而主成分分析难以区分养殖群体G0、G1和G2个体;(4)聚类分析将6种群蟹种分为2支,其中养殖群体G0、G1和G2与野生群体G1和G2聚为一支,而野生G0单独聚为一支。研究表明,长江野生和池塘养殖蟹种的形态学差异较大,但在选育过程中逐渐消失,最终与养殖群体趋于一致,因此形态学特征不能作为中华绒螯蟹良种选育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74.
不同条件对克氏原螯虾幼虾摄食生物絮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絮凝技术可以通过在养殖水体中调节碳氮比而维持良好水质,促进养殖品种健康生长,产生的生物蛋白可实现蛋白的多级利用,节约经济成本。实验从摄食环境(曝气、无曝气、水草)、摄食时间以及生物絮凝质量浓度等角度,探讨了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虾摄食絮凝的适宜条件。结果显示,絮凝质量浓度为500~600 mg·L~(–1)可满足幼虾的摄食需求,并在摄食4 h之后幼虾肠道达饱和状态。相同摄食时间,絮凝曝气组幼虾摄食量最大,显著高于水草组(P0.05),但与无曝气组差异不显著(P0.05),比较幼虾肠道的充塞度,可见曝气组在摄食4 h后肠道食糜较多,肠道更为饱满,优于其他各组。综合生物絮凝培养条件、水化指标以及幼虾的摄食情况,认为生物絮凝技术应用到克氏原螯虾的养殖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75.
对中华绒螯蟹中肠和后肠肠壁分别进行分层铺片,应用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别观察中肠和后肠中AchE和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和形态,并对其相应递质乙酰胆碱(Ach)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和Na+,K+-ATP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①对所获得铺片进行形态学观察发现,中肠肌层较后肠薄,肌纤维较细,肌纤维间隔明显;肠道黏膜下层细胞分布密集,后肠黏膜下层细胞分布较中肠更为密集。②AchE和NOS阳性神经元广泛分布于中肠和后肠的黏膜下层,而肌层和基膜未见分布,两种神经元在后肠黏膜下层的分布均较中肠密集。AchE阳性产物为棕色沉淀,阳性神经元大小为3~10 μm,中肠中AchE形态多样,多为圆形、卵圆形或梭形;后肠胞体阳性神经元呈圆形或者椭圆形,无明显胞突。NOS阳性产物为蓝色沉淀,阳性胞体的大小不等,呈不同形态,少量细胞有胞突伸向邻近细胞,中肠阳性神经元多呈条状或点状分散分布,而后肠阳性神经元常呈块状分布。③中肠Ach和NO含量分别为(1.28±0.41)和(1.84±0.25)μg/mg prot,显著低于后肠Ach(1.62±0.27) μg/mg prot和NO(2.10±0.25) μg/mg prot,而Na+,K+-ATP活性在中肠为(1.12±0.17)μmol Pi/(mg prot·h),显著高于后肠的(0.62±0.18) μmol Pi/(mg prot·h)。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肠道黏膜下层是AchE和NOS阳性神经元分布的部位,两种神经元递质含量和Na+,K+-ATP酶活性在中肠和后肠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6.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日本绒螯蟹(E.japonica)及其杂交种成蟹性腺指数、肝胰腺指数、出肉率、总可食率及其常规生化成分,结果显示:(1)中华绒螯蟹的精巢指数显著高于其它两种群蟹,但其肝胰腺指数、出肉率和总可食率均无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的卵巢指数也显著高于日本绒螯蟹和杂交蟹,而杂交蟹的肝胰腺指数显著高于其它两种群蟹。(2)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和杂交种精巢中水分、蛋白和脂肪含量分别最低,日本绒螯蟹精巢中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杂交种肝胰腺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最高,日本绒螯蟹肌肉中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它两种群。(3)日本绒螯蟹卵巢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两种群蟹,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低于其它两种群;日本绒螯蟹肝胰腺的水分和蛋白含量最高,但脂肪含量最低,杂交种肝胰腺中脂肪含量最高、水分含量最低;日本绒螯蟹肌肉中的水分含量最高,其它生化成分含量最低;中华绒螯蟹肌肉的水分含量最低,其它生化成分含量最高。整体上,中华绒螯蟹具有早熟特性,不同种群绒螯蟹性腺中的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可能与其发育阶段有关,杂交蟹肝胰腺中脂肪含量较高,日本绒螯蟹肌肉中脂肪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77.
三疣梭子蟹卵巢发育期间Y器官组织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活体解剖和组织切片技术,系统研究了三疣梭子蟹卵巢发育过程中Y器官的外观和组织学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Y器官为淡黄色、扁平球状,其中分布有血窦和血管,腺细胞细胞质染色不明显,细胞核呈卵圆形,嗜碱性较强。卵巢发育过程中,Y器官组织学具有以下特征和变化:Ⅰ期,血窦和血管清晰可见,分布于血窦附近的腺细胞膨大呈泡状,且细胞核直径显著大于内部的细胞核直径(P<0.01);Ⅱ期,血管收缩,腺细胞体积变小,胞核直径减少为(3.64±0.62)μm(P<0.01);Ⅲ期,血窦边界模糊,呈退化状态,细胞核呈强嗜碱性;Ⅳ期,Y器官小叶间的空隙变大,腺细胞边界消失,很难发现核仁;Ⅴ期,Y器官小叶间的空隙进一步变大,细胞核直径进一步缩小、核膜皱缩。以上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卵巢发育过程中,Y器官呈退化的非分泌状态,因此,Y器官可能没有参与卵巢发育的内分泌调控。  相似文献   
78.
为探究大规格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亲本子代大眼幼体在山东微山湖地区的池塘养殖效果,2019年在微山湖扣蟹基地将2种大规格河蟹亲本(规格I:雌190~210 g、雄280~300 g;规格Ⅱ:雌240~260 g、雄330~350 g)所产的大眼幼体饲养至扣蟹,并比较各组扣蟹的生长情况、养殖性...  相似文献   
79.
系统比较了长江和闽江水系野生河蟹(以下分别简称长江组和闽江组)的生殖性能、胚胎色泽及其生化组成,结果显示:(1)长江和闽江水系野生河蟹的抱卵量、生殖力、生殖指数、单卵湿质量和干质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长江组亲本所产胚胎的卵径显著高于闽江组(P0.05);(2)两组冻干胚胎的亮度(L~*)、红度(a~*)、黄度(b~*)和色差(dE~*)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长江组和闽江组胚胎中的总类胡萝卜素湿质量含量分别为0.44和0.47 mg/g,两者也无显著差异;(3)两组胚胎中的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接近(P0.05),两者胚胎中C16∶0、C18∶0、C16∶1n7、C18∶1n9、C18∶1n7、C18∶2n6、C20∶4n6、C20∶5n3和C22∶6n3为主要脂肪酸种类,含量均在4%以上,其中长江组胚胎中的C18∶2n6百分比含量显著高于闽江组。综上,闽江水系野生河蟹的生殖性能及其胚胎中的生化组成与长江水系野生河蟹接近,需要进一步研究闽江水系河蟹的养殖性能,为闽江水系河蟹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0.
为合理开发利用绿鳍马面鲀肝脏的营养价值,采用高效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仪器分析方法,分析体质量(335.18±10.82) g绿鳍马面鲀肝脏营养成分和重金属含量。试验结果显示:绿鳍马面鲀肝脏水分含量55.12%、粗蛋白含量5.09%、粗脂肪含量39.37%、灰分含量0.42%;肝脏检出16种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为3.74 g/100 g,其中必需氨基酸占43.22%、非必需氨基酸占56.78%,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为0.76,符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优质蛋白质标准;呈味氨基酸占44.02%,其中谷氨酸在肝脏氨基酸中含量最高、天冬氨酸次之;必需氨基酸评分较高,苯丙氨酸和异亮氨酸分别为第一和第二限制氨基酸,氨基酸组成合理;检出28种脂肪酸,总量为36.81 g/100 g,饱和脂肪酸占29.570%,单不饱和脂肪酸占35.970%,多不饱和脂肪酸占34.460%,其中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占比分别高达12.760%和17.990%;维生素A、D、E含量分别为434.03、1.76、23.32 mg/kg;重金属铅、汞、铬、镉含量均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