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5篇
  1篇
综合类   42篇
水产渔业   82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31.
32.
33.
为探讨不同养殖模式对暗纹东方鲀生长及水质的影响,选取无损伤、健康的暗纹东方鲀7000尾,随机分成3种养殖模式:立体种养模式(模式Ⅰ)、单养模式(模式Ⅱ)和混养模式(模式Ⅲ),进行了为期56 d的养殖试验,比较3种养殖模式下暗纹东方鲀的生长速度、成活率以及养殖水质指标的变化。试验结果:模式Ⅰ暗纹东方鲀的成活率(97.10%)高于模式Ⅱ(92.35%)和模式Ⅲ(89.37%),特定生长率[(1.83±0.12)%/d]显著高于模式Ⅲ(P<0.05),饲料系数(2.20)则低于其他2种模式;模式Ⅱ下养殖水体的三态氮(TAN、NO2^--N和NO3^--N)无明显变化,其质量浓度略低于模式Ⅰ和模式Ⅲ,模式Ⅲ下三态氮的质量浓度有所升高,而模式Ⅰ下TAN和NO2^--N质量浓度有降低的趋势;3种养殖模式下,池塘水体的化学需氧量(COD)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趋势,总悬浮物(TSS)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模式Ⅰ的COD和TSS质量浓度均低于模式Ⅱ和模式Ⅲ;模式Ⅱ和模式Ⅲ下总氮(TN)质量浓度先降后升,而模式Ⅰ的TN质量浓度则是先降后升再降,且在14 d后均显著低于其他2种模式(P<0.05);模式Ⅱ和模式Ⅲ下总磷(TP)质量浓度无明显变化,模式Ⅰ下TP质量浓度在养殖初期有所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并在56 d时降至最低,显著低于模式Ⅱ和模式Ⅲ(P<0.05)。结果表明,在立体种养模式下,暗纹东方鲀不仅生长快,成活率高,而且栽种蕹菜对池塘养殖水体具有较好的净化作用,能减少池塘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立体种养模式较单养和混养模式更适合暗纹东方鲀养殖。  相似文献   
34.
为解决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人工培育亲本性腺发育不佳的问题,开展了美洲鲥亲本仿洄游的培育,研究观察了美洲鲥亲本卵巢和精巢不同发育阶段(II^V期)的形态特征及相关参数,确定了仿洄游培育美洲鲥亲本性腺初次发育的特征。结果显示:在美洲鲥仿洄游培育过程中,在卵巢、精巢发育前期(II期),雌雄亲本生长迅速;而性腺发育到III期后,雌雄亲本的生长滞缓,雌鱼亲本甚至出现负生长。仿洄游培育美洲鲥性腺初次发育(II^V期)过程中,雌雄亲本均有较高的肥满度,分别为1.55~2.07和1.56~1.71;卵巢发育Ⅴ期雌鱼亲本的肥满度(2.07)显著高于在卵巢II^IV期亲本(1.55~1.67);而雄鱼亲本肥满度在精巢发育各阶段(II^V期)均无显著性差异。仿洄游培育美洲鲥性腺发育良好,雌雄亲本的性腺指数均较高,性腺发育Ⅴ期雌雄亲本的性腺指数(GSI)分别为(26.10±6.46)(18.88~33.62)和(5.18±0.68)(4.49~6.11)。研究表明,仿洄游培育的水温(10.8~30.8℃)和盐度(1~15)的周年变化符合美洲鲥亲本性腺发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35.
利用杭州湾河口区的天然海水,对人工繁养的菊黄东方鲀亲鱼进行强化培育,使其达到性成熟,挑选其中性腺发育良好的进行催产,并采用半干法人工授精.在水温21~22℃下,受精卵经过100~120 h的静水充气孵化后仔鱼出膜;在水温24~25℃下,经过约25 d的培育,乌仔的全长达15 mm.试验结果表明2004年分4批共计催产18组,催产率为94.4%,获得受精卵67.5万粒、初孵仔鱼58.1万尾、乌仔29.3万尾,受精率为70.2%,孵化率86.1%,育苗成活率50.4%;2005年催产12组,催产率83.3%,获得受精卵110.3万粒、初孵仔鱼90.8万尾、乌仔49.6万尾,受精率为77.5%,孵化率为82.3%,育苗成活率54.6%.试验结果还表明两个不同盐度(15,25)对菊黄东方鲀受精卵孵化和苗种培育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6.
梭鱼早期发育过程中生长及主要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梭鱼(Liza haematocheila)受精卵及出膜后3~28日龄鱼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变化以及鱼苗的生长特点。结果表明,梭鱼苗全长、体重与日龄均呈指数相关;全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增长相关,且为异速生长。梭鱼受精卵及鱼苗可检测到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且在受精卵中活性较低,未检测到脂肪酶活性。3~16日龄,胃蛋白酶活性逐渐降低至最小值,胰蛋白酶活性先升高,最大值出现在10日龄,之后降低,16日龄后,两种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均在28日龄达到最大;淀粉酶活性分别在3~10日龄和22~28日龄不断升高,最大值出现在28日龄;3~7日龄,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均显著升高(P0.05),7~22日龄碱性磷酸酶不断降低,酸性磷酸酶保持稳定,22~28日龄,两种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最大值分别在7日龄和28日龄。研究表明,梭鱼仔鱼消化酶并非外源性饵料所致,其活性与梭鱼发育阶段密切相关,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界环境和食性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
利用杭州湾河口区的天然海水,对人工繁养的菊黄东方鲀亲鱼进行强化培育,使其达到性成熟,挑选其中性腺发育良好的进行催产,并采用半干法人工授精。在水温21—22℃下,受精卵经过100—120h的静水充气孵化后仔鱼出膜;在水温24—25℃下,经过约25d的培育,乌仔的全长达15mm。试验结果表明:2004年分4批共计催产18组,催产率为94.4%,获得受精卵67.5万粒、初孵仔鱼58.1万尾、乌仔29.3万尾,受精率为70.2%,孵化率86.1%,育苗成活率50.4%;2005年催产12组,催产率83.3%,获得受精卵110.3万粒、初孵仔鱼90.8万尾、乌仔49.6万尾,受精率为77.5%,孵化率为82.3%,育苗成活率54.6%。试验结果还表明:两个不同盐度(15,25)对菊黄东方鲀受精卵孵化和苗种培育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8.
为开展池塘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处理技术的研究,以湿地(芦苇、香蒲、菱角)、水生动物(梭鱼)净化塘、水生植物(凤眼莲、蕹菜)净化塘作为净化功能区,构建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按照养殖池塘与尾水处理系统面积比为9.8:1设置,在试验周期内,对13个养殖池塘(5 hm2)排放养殖尾水中总氮(TN)、总磷(TP)进行尾水处理系统各级...  相似文献   
39.
进行了温度(10、14、18、22、26、30、34℃)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obseura幼鱼呼吸和排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河川沙塘鳢幼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水温的升高呈直线上升,且都具有良好的直线回归关系(r2分别为0.972和0.971);18 ~22℃时河川沙塘鳢的氧氮比(0:N)明显高于26~34℃时的比值(P<0.05);10~ 34℃时的热能效系数(Q10)值为1.734,最低Q10值(1.069~1.161)出现在22 ~30℃时.研究表明,河川沙塘鳢幼鱼的可耐受温度为10 ~34℃,适宜生长温度为22 ~30℃.  相似文献   
40.
0 前言 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已成为一种具发展潜力的水产养殖新品种.目前,国内河川沙塘鳢养殖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技术模式,普遍存在着养殖产量低,产品个体大小差异大,平均规格小等问题.根据养殖池塘的条件,塘鳢鱼养殖可分为设固定隐蔽物养殖和种草(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养殖两种模式;根据放养模式,可分为单养和混养.混养的品种主要是家鱼成鱼、青虾和河蟹.目前,河川沙塘鳢养殖以种草混养模式较为常见[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