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5篇
  1篇
综合类   42篇
水产渔业   82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两种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生长的规律及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寻凡纳滨对虾节水、节能、高产、环保的养殖模式,对两种不同的养殖模式(基于人工湿地的循环水养殖模式和开放换水养殖模式)进行了对比饲养试验,测量并分析了1460尾各生长阶段的凡纳滨对虾的体长、体重,研究了两种养殖模式下该虾生长的规律和差异.结果表明,两种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体长与体重均呈良好的幂函数增长相关(W=aLb),a、b均非常接近,且b接近于3;该虾在两种模式下的生长虽均呈明显的阶段性,但在湿地循环水模式下快速生长期较长(70 d),而在开放换水模式下快速生长期较短(56 d);两种不同养殖模式下,该虾体长与养殖天数均呈极显著的直线增长相关.湿地循环水养殖模式的单位产量(5.69 kg/m2,5.27 kg/m3)明显比开放换水模式的(4.80 kg/m2,3.00 kg/m3)高.与传统开放换水模式相比,采用湿地循环水模式养殖凡纳滨对虾能获得较好的养殖效果,同时又具有节水节能、高产低碳、生态环保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2.
菊黄东方鲀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采捕野生菊黄东方鲀进行驯养培育,使之达到性成熟,选出6组进行催产;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简称LHRH—A2),剂量为:雌鱼20-40μg/kg,雄鱼减半;在水温21~22℃条件下,催产效应时间为48h,催产率83%;产卵量为39万粒。本试验的受精率为80.5%,孵化率为81.7%;鱼苗在水温23~25℃下培育20d,育出体长15mm的乌仔22.87万尾,其育苗成活率为85%.  相似文献   
73.
选择体质量为(39.84±3.09)g暗纹东方鲀,分为8组,分别饲喂等氮等能的高鱼粉组、低鱼粉组、低鱼粉发酵豆粕组、低鱼粉豆粕组4组实用饲料和添加大豆抗原蛋白的半纯化饲料(大豆抗原蛋白含量分别为0%、5%、8%和12.5%),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生长实验,探讨大豆抗原蛋白对暗纹东方鲀生长和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用发酵豆粕替代部分鱼粉的低鱼粉发酵豆粕组生长性能显著优于低鱼粉组,用豆粕替代部分鱼粉的低鱼粉豆粕组与低鱼粉组无显著差异。半纯化饲料中随着大豆抗原蛋白含量增加,生长率呈现先增后降趋势;实用饲料和半纯化饲料对肌肉组成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肝脏丙二醛、总抗氧化能力和血清丙二醛指标中,低鱼粉豆粕组显著高于低鱼粉组,低鱼粉发酵豆粕组则与低鱼粉组无显著性差异,半纯化饲料系列在8%组出现峰值,显著高于其他组。低鱼粉豆粕组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低鱼粉组,低鱼粉发酵豆粕组与低鱼粉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半纯化饲料组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呈现先增后减趋势。研究表明,与豆粕替代鱼粉相比,用发酵豆粕替代鱼粉更能促进鱼体生长;大豆抗原蛋白是影响豆粕替代鱼粉效果的重要因素,但对生长、抗氧化性能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则因大豆抗原蛋白的含量与单独存在与否而异。  相似文献   
74.
为了实现斑尾复虾虎鱼的生态早繁,于2014年底在菊黄东方鲀越冬池内进行斑尾复虾虎鱼的繁殖试验。越冬主养鱼为1龄菊黄东方鲀鱼种,平均规格为45.0 g/尾,放养密度在3 033尾/亩(15亩=1 hm~2,下同)。2014年11月19日挑选斑尾复虾虎鱼亲鱼90尾,雌雄比为1∶1,雌、雄鱼的平均规格分别为150、200 g/尾,平均每亩放养量为10尾。试验结果:翌年4月28日,共起捕菊黄东方鲀1 860.0 kg,平均规格为69.0 g/尾,越冬成活率为98.7%;获得斑尾复虾虎鱼苗种共计135100尾,平均规格为4.19 cm/尾,平均每尾雌亲鱼产鱼量为3002尾。结果表明,利用菊黄东方鲀越冬池放养斑尾复虾虎鱼亲鱼,挑选规格合适的亲鱼,掌握好亲鱼雌雄配比、放养数量等,后期无需进行注射催产激素等人工干预,即可实现全生态育苗。  相似文献   
75.
美洲鲥当年鱼种池塘遮阴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高美洲鲥鱼种池塘遮阴养殖技术,采用推迟拉盖遮阴膜、提早拆除遮阴膜、适时搭建保温大棚等措施方法改进了美洲鲥当年鱼种池塘遮阴养殖方式,并开展了相关的养殖验证试验,研究比较了改进前、后的养殖效果。结果显示,2017年(改进前),美洲鲥当年鱼种经过120d的养殖,平均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12.46cm和26.53g,分别增长284.57%和3636.62%,肥满度为1.35g/cm~3,体长日增长率和体质量日增长率分别为0.076cm/d和0.215g/d,养殖成活率为81.02%,饲料系数为2.04;2018年(改进后),美洲鲥当年鱼种经过144d的养殖,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16.50~16.89cm和65.97~69.68g,分别增长293.70%~370.09%和6066.37%~9460.87%,肥满度为1.42~1.50g/cm~3,体长日增长率和体质量日增长率分别为0.088~0.090cm/d和0.453~0.476g/d,养殖成活率为75.94%~78.96%,饲料系数为1.63~1.77。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池塘遮阴养殖模式,其养殖效果好于单纯的遮阴池塘或露天池塘,与大水面网箱和深井水工厂化养殖模式相近。建议在江浙地区开展美洲鲥当年鱼种池塘养殖时,于放苗1周后拉盖遮阴膜,9月中旬移除遮阴膜,10月中旬搭建池塘保温大棚。  相似文献   
76.
菊黄东方鲀仔稚鱼的生长、发育及行为生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大批量苗种培育条件下,通过对菊黄东方鲀胚后发育阶段的观察、测量和摄影,研究了菊黄东方鲀仔、稚鱼的生长、发育及行为生态特点。结果显示,仔稚鱼发育分为前期仔鱼、后期仔鱼、前期稚鱼、中期稚鱼和后期稚鱼5个阶段,每个阶段由若干个时期组成,总共为17个时期。在盐度10.0~13.5、温度20.5~26.0 ℃条件下,鱼苗历时35 d 完成了从初孵仔鱼至夏花鱼种的发育。期间,鱼苗食性经历了开口和转食配合饲料2个关键时期。食物转换依次为卵黄、轮虫、卤虫幼体、中型枝角类、大型桡足类和枝角类、底栖生物和虾类幼体、配合饲料。同时,鱼苗完成了由水体中上层向中下层活动区域的转变。游泳行为经历了平游、巡游和池塘觅食巡游3个模式。鱼苗在后期仔鱼阶段特定生长率最低,为3.18%/d,中期稚鱼阶段最高,达13.31%/d。全长与日龄及积温均呈指数函数增长相关(y=aebx)。肛前长和体高相对于全长均呈有拐点的、可分段的异速生长相关(y=axb)。拐点分别出现在鱼苗16~17日龄、全长10.0 mm和16~17日龄、全长10.5 mm。在拐点前,肛前长、体高生长优于全长(b>1)。拐点后则相反(b<1)。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当菊黄东方鲀仔鱼4日龄开口时,采用S型褶皱臂尾轮虫,并保持轮虫密度(5~7 ind/mL);及时分池,时间在10~12日龄为好;下塘时间为20日龄左右;在鱼苗转食配合饲料后(35日龄),及时过筛、分级养殖等,提高菊黄东方鲀苗种培育存活率。  相似文献   
77.
78.
【目的】研究高温胁迫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为夏季高温季节美洲鲥的养殖生产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美洲鲥1~+龄亚成鱼(体长(21.80±1.21) cm、体质量(151.16±22.96) g)为研究对象,以24℃饲养为对照,将试验组美洲鲥1~+龄亚成鱼分别置于28和30℃水温下饲养,在高温胁迫后0,48和96 h,分别测定胃、肠、肝和幽门盲囊等组织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28和30℃高温胁迫下,美洲鲥胃中胃蛋白酶活性至48 h显著下降(P0.05),此时30℃试验组美洲鲥胃蛋白酶活性显著小于28℃试验组(P0.05);30℃胁迫条件下,肝和肠中胃蛋白酶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与24℃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胁迫48 h后,28和30℃高温胁迫组美洲鲥胃中胰蛋白酶活性较对照显著下降(P0.05),且30℃试验组显著小于28℃试验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30℃高温胁迫下肠中胰蛋白酶活性至48 h下降明显(P0.05);30℃下胁迫96 h,幽门盲囊中胰蛋白酶活性显著小于24℃组(P0.05)。28和30℃试验组美洲鲥肠中脂肪酶活性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升高趋势;30℃试验组胃中脂肪酶活性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始终呈升高趋势;28和30℃胁迫条件下,美洲鲥肝中脂肪酶活性随胁迫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但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美洲鲥胃中淀粉酶活性在胁迫96 h大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美洲鲥肠中淀粉酶活性在0~96 h均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而美洲鲥幽门盲囊组织中淀粉酶活性随胁迫温度升高呈下降趋势,但28℃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30℃胁迫条件下幽门盲囊中淀粉酶活性至96 h显著下降(P0.05)。【结论】高温胁迫对美洲鲥1~+龄亚成鱼胃、肠、肝和幽门盲囊等组织中消化酶活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美洲鲥的养殖生产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高温。  相似文献   
79.
正美洲鲥养殖产业在长三角地区已小有规模,为了解该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考察该产业是否适合都市产业发展、是否可以引导其产业的绿色发展,调研组于2019年7月对美洲鲥养殖产业现状开展了调研。调研组采用实地走访、电话网络和座谈等形式,对技术服务人员、养殖户、商  相似文献   
80.
为了探索中华鳑(鱼皮)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问题,2014~2015年开展了中华鳑(鱼皮)室内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将人工繁殖的中华鳑(鱼皮)幼鱼经室内水泥池养成后作为亲本,分4批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获得中华鳑(鱼皮)苗种10500尾,2014年培育夏花鱼种5500尾,培育成活率7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