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5篇
水产渔业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1.
2010年春季长江口鱼类群落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为探索长江河口生境条件改变对重要生物的影响状况,揭示生境条件对生物资源影响的机理,根据2010年5–6月在长江口进行的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数据与历史资料,用根据扫海面积计算的栖息密度研究了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动状况,以及5–6月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2010年5–6月共记录鱼类40种。种类数目较多的科分别是鳀科和虾虎鱼科(均为5种),其次为石首鱼科(4种)及舌鳎科(3种);鱼类栖息密度以当年卵化幼鱼为主,矛尾虾虎鱼、棘头梅童鱼、凤鲚和刀鲚为栖息密度最大的4种鱼类,占调查区域鱼类栖息密度的94.11%。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测度分析发现,春季鱼类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的9个环境因子中,水深、表层盐度和底层盐度对河口内部鱼类丰度和栖息密度影响最大,而底层pH值、表层盐度和底层温度则对河口外部鱼类群落影响最大。与历史资料相比,目前记录的鱼类物种数目(40种)少于1985年5月或6月(69种,62种),而栖息密度(5.20×104ind/km2)高于1985年5月或6月(1.72×104 ind/km2,2.29×104 ind/km2)。本研究表明虽然长江口仍为棘头梅童鱼、刀鲚、...  相似文献   
12.
夏、秋季长江口鱼类群落结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解生境变动条件下长江口鱼类群落的特征,为其鱼类资源的管理提供依据,2010年5月中旬至9月在长江口进行了张网鱼类资源调查(除8月外,采样频率为1周1次)。结果显示,调查期间总共出现6种生态类群、39种鱼类,海洋洄游鱼类和河口定居性鱼类的种类数目分居1、2位,包含种类数目最多的科是鳀科(6种),其次鰕虎鱼科和石首鱼科(4种),5-9月间种类和生态类群种类数目更替均无显著性差异;5-9月间各生态类群尾数/重量均以海洋洄游鱼类占首位,5-8月间各月平均每网尾数/重量均无显著性差异,但9月除了与7月尾数无显著性差异外,尾数和重量均较各月高,生态类群尾数/重量的排序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对棘头梅童鱼、刀鲚、凤鲚、银鲳、灰鲳、龙头鱼等6种主要经济鱼类的幼鱼数量比例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同种类的变动有差异,如棘头梅童鱼、刀鲚、龙头鱼幼鱼基本呈下降趋势,而凤鲚则为上升趋势。此外,相同属的鱼类生态位有一定的分化,银鲳和灰鲳在时间上交替出现、而刀鲚和凤鲚在不同水域产卵,这是一种减少对食物、空间竞争的策略;按鱼类群落优势种综合丰盛度法,各月优势种比例均在95%以上,而各月间优势种更替无显著性差异;Braycurtis尾数/重量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在60%的水平上将群落分为组Ⅰ(5月-8月前半月)和组Ⅱ(8月后半月-9月)。此外,长江口虽仍是棘头梅童鱼、银鲳、灰鲳等重要经济鱼类的育幼场,但群落结构已有了变化,特别是中华鲟、鲥等珍稀鱼类的消失,反映了因过度捕捞、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等引起了长江口鱼类资源的衰退。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3个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2~2003年5、8月对我国沿海的莱州湾、长江口和珠江口渔业水域的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的监测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这3个重要渔业水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研究结果显示,莱州湾水域生态环境综合质量相对较好,处于“一般”状态,但随时间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正朝不良方向发展;珠江口水域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次之,也处于“一般”状态;长江口水域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最差,处于“差”状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夏季劣于春季。从3个水域的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指标对总得分的贡献率来看,莱州湾水域沉积物指标的贡献率最高,其中沉积物镉是影响莱州湾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指标;长江口水域水质指标的贡献率最高,其中铜、油类和无机氮指标是影响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指标;珠江口水域沉积物指标的贡献率最高,其中沉积物铜是影响珠江口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指标。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鱼类群落的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2010年至2011年4个季度的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资料,同时根据不同水域的盐度特征,将长江口的30个站位从河段水域至口外依次分为3个水域(Zone-1、Zone-2、Zone-3)进行分析,从构成群落的物种分类水平、丰度、二元数据和分类阶元4个角度首次探讨了长江口鱼类群落4个多样性指数(种类数目、Pielou均匀度指数、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平均分类学指数)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4个指数的季节变化均不显著。而种类数目和反映群落不同物种之间亲缘关系的平均分类学指数在空间上变化明显。平均物种数目由Zone-1(3.49种)至Zone-3(10.17种)的升高趋势反映出海洋对河口作用的逐渐增强;平均分类学指数的变化增加趋势说明Zone-1的物种亲缘关系最近,如Zone-1只记录8科鱼类,而Zone-2和Zone-3分别记录20和19科鱼类。虽然反映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分布特征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和反映群落不同个体之间亲缘关系远近的分类学多样性指数空间上差异均不显著,但它们却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差异要大于季节差异,可能与盐度对河口区鱼类群落的分布影响最大有关。本研究通过长江口鱼类群落不同多样性测度的分析,证实不同多样性测度方法提供的信息不一致,旨在为更全面地分析河口区鱼类群落特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长江口及邻近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根据2002—2003年进行的对我国长江口及邻近渔业水域的水质、表层沉积物质量和浮游生物的监测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该渔业水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长江口水域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处于“中污染”状态。在4航次中除2003年5月处于“轻污染”级别外,其余3航次均处于“中污染”级别。长江口水域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夏季该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劣于春季。从水质、底质、生物指标对总得分的贡献率来看,长江口水域水质指标的贡献率最高,达到66.83%,生物指标为23.37%,底质指标贡献率最低,仅为7.80%,长江口及邻近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受水质指标影响。对二级指标得分对总得分贡献率进行深入分析,贡献率大于5%的指标为:C u(28.88%),叶绿素a(15.96%),油类(14.52%),无机氮(8.47%),浮游植物(7.05%),由此可认为C u、叶绿素,油类、无机氮、浮游植物指标是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指示指标。  相似文献   
16.
以竹苇制浆造纸废水为实验液,开展了其对不同水生生物(鱼类3种、虾类1种、蟹类2种和贝类1种)的急性毒性效应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当实验液的特征指标CODcr为707mg/L,BOD5为776mg/L,AOX为17.87mg/L时,对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us)幼体、黑鲷(Sparus macrocephaius)幼鱼和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96 h-LC50稀释浓度比分别为1∶33.2、1∶24.55和1∶13.0;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96 h-LC50稀释浓度比为1∶6.0,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仔蟹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大眼幼体96 h-LC50稀释浓度比分别为1∶4.5和1∶1.25,对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96 h-LC50稀释浓度比为1∶0.59.实验结果表明,制浆造纸废水对不同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存在较大的差异,制浆造纸废水对鱼类的毒性效应最大,其次是虾类,第三是蟹类,对贝类的毒性效应最小.  相似文献   
17.
群落内近缘物种如何共存是群落生态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三门湾及邻近海域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和肥胖箭虫(S. enflata)的共存格局仍未知。为阐明三门湾及邻近海域百陶箭虫和肥胖箭虫共存关系,根据三门湾及邻近海域百陶箭虫、肥胖箭虫及环境调查数据,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s)分析了百陶箭虫、肥胖箭虫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同时利用零模型检验了百陶箭虫和肥胖箭虫之间的共存格局。结果表明:百陶箭虫分布与温度、桡足类密度和浮游植物密度显著相关,肥胖箭虫与温度、桡足类密度、水深和盐度显著相关。百陶箭虫和肥胖箭虫间四季Pianka实测值与模拟值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表明百陶箭虫和肥胖箭虫之间呈随机分布状态,竞争作用和生境过滤作用共同制约二者的分布。此外,百陶箭虫和肥胖箭虫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生态位的分化,而食物组成是否具有差异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长江河口生态系现状及修复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0~2003年5月和8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的水质、表层沉积物、浮游生物的监测数据进行了综合评价,计算2000~2003年水质综合指数得分4,年平均为2.15,年得分逐步增加.参照水质参数污染等级划分标准,显示长江口水域水环境综合质量已处于严重污染水平,且呈逐年恶化趋势.其中油类、锌超标程度明显逐年加大.计算2000~2003年表层沉积物综合指数得分4,年平均为0.78,参照表层沉积物参数污染等级划分标准,显示长江口水域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处于中污染水平.但2003年得分为1.06,显著高于前3年,表明2003年表层沉积物质量已处于重污染水平.计算2000~2003年浮游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得分4,年平均为0.53,年际变化幅度较小,参照浮游生物参数污染等级划分标准,显示生物环境质量处于中度污染水平.对2000~2003年水质、表层沉积物和浮游生物生态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总得分为1.15,2003年综合得分显著高于前3年,参照综合参数污染等级划分标准,长江河口综合环境质量处于重度污染水平,2003年综合环境质量进一步明显下降.相对应,自1995年以后,长江口捕捞产量一直趋于下降,目前除凤鲚资源尚属稳定外,其余均已形不成渔汛;长江口的蟹苗在2000年以后已没有蟹苗汛出现,蟹苗产量降至谷底.针对长江口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现状及所面临的胁迫压力,提出建立以长江口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管理机制,开展对污染物控制、关键种群和重要生境的保护及修复等对策,使退化的长江口生态系尽快得到修复.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16年11月至2017年8月4个季度的调查资料,采用冗余分析模型,分析报道了海南西北部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季度共鉴定浮游动物7门113属215种,种类数秋季最多(134种),丰度均值冬季最高(152.43 ind/m~3),生物量均值冬季最高(263.68 mg/m~3);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与水深、浮游植物丰度、透明度、表层水温、表层溶解氧和表层总氮显著相关(P0.05),其中水深是关键环境因子,其影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生态类群具有一定的生态分化现象,春季、夏季热带暖水种占优,秋季、冬季近岸暖水种占优,各季节生态类群受控的环境因子各异。  相似文献   
20.
制浆造纸废水对不同鱼类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浆造纸废水对斑马鱼、日本鳗鲡和黑鲷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制浆造纸废水对斑马鱼、日本鳗鲡和黑鲷的96h-LC50分别为试验浓度的11.328%、15.949%、4.679%。在受试的3种鱼类中,制浆造纸废水对海洋鱼类黑鲷影响最大,对河口洄游性鱼类日本鳗鲡的影响最小,热带鱼类斑马鱼介于两者之间,表明制浆造纸废水对鱼类影响程度随种类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