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5篇
水产渔业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闭壳肌重是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选择育种的目标性状,由于其不易直观测量,使得形态性状对闭壳肌重的影响程度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切入点。本文以三个海湾扇贝群体稚贝、幼贝、成贝为试验材料,采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三个群体各可量性状对闭壳肌重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在三个海湾扇贝群体中各形态性状对闭壳肌重的决定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加拿大群体和山东群体各性状相关性水平均为极显著(P0.01),壳宽对闭壳肌重的直接效应均最大,其次分别是软体部重和壳高;大连群体各性状相关性未全部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软体部重对闭壳肌重的直接效应最大,其次是壳宽。经多元回归分析并逐步剔除对闭壳肌重直接效应不显著的性状,分别确立了海湾扇贝加拿大群体(Y=-2.616+0.580SL+0.084SW)、大连群体(Y=0.659+0.103TW)与山东群体(Y=0.286+0.068SW)的最优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2.
使用涂布平板法测定发病期裙带菜栽培水域中的异养细菌数量、病藻带菌量。显微镜压片观察患病藻体细胞中有细菌寄生,从病藻上分离到优势菌株4株,人工感染试验证明为绿烂病的病原菌,经系统分类鉴定定名为火神弧菌,新霉素、庆大霉素等对该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不同盐度(20、25、30、32、35、40)对污损生物优势种内刺盘管虫Hydroides ezoensis受精、孵化及幼虫存活、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盐度范围内,内刺盘管虫精卵在不同盐度的海水中都有较高的受精率,其中盐度为35的组精卵的受精率最高(96.67%±1.76%),而盐度为20的组受精率最低(82.23%±1.85%),且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盐度对内刺盘管虫的孵化率影响较大,其中盐度为32的组受精卵的孵化率最高(85.68%±1.20%),而盐度为20的组孵化率最低(62.03%±3.78%),且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盐度对内刺盘管虫的存活率和变态率影响更大,幼虫的存活率和变态率在盐度为25~35时均较好,盐度为32的组幼虫的存活率和变态率均最高(72.14%±3.04%和63.45%±2.13%),盐度为40的组幼虫的存活率和变态率均最低(10.82%±1.76%和5.21%+1.40%),且显著低于除盐度为20的其余各组(P<0.05).本研究表明,内刺盘管虫的受精、孵化及幼虫存活、变态的适盐范围均为30 ~35,最佳受精盐度为35,最佳孵化、存活、变态的盐度均为32.  相似文献   
14.
岩扇贝闭壳肌营养成分的分析及与中国3种扇贝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闭壳肌的营养成分,采用常规营养分析方法,对岩扇贝及虾夷扇贝Patiopecten yesoensis、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和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闭壳肌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部分矿物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4种扇贝闭壳肌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岩扇贝闭壳肌中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灰分和总糖的质量分数(鲜计)分别为78.68%、16.13%、0.92%、1.77%和1.92%,与另3种扇贝相比,岩扇贝闭壳肌的粗蛋白质与灰分含量相对较高,水分与粗脂肪含量较低,总糖含量与虾夷扇贝接近,高于栉孔扇贝,低于海湾扇贝;岩扇贝闭壳肌中必需氨基酸总量(EAA)为5.17%,占氨基酸总量的35.54%,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为59.10%,略高于其他3种扇贝,接近FAO/WHO的理想氨基酸模式,呈味氨基酸(DAA)总量为7.25%,占氨基酸总量的49.82%;岩扇贝闭壳肌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量占总脂肪酸的48.56%,其中EPA和DHA占总脂肪酸的41.84%,略高于海湾扇贝和栉孔扇贝;岩扇贝闭壳肌矿物元素中常量元素的含量依次为KMgCa,微量元素中Zn含量较为丰富。研究表明,岩扇贝闭壳肌具有高蛋白质、低脂肪的特点,食用价值和保健作用较高,是一种具有潜在引种价值的扇贝。  相似文献   
15.
不同温度对内刺盘管虫幼虫生长发育及变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温度对内刺盘管虫Hydroides ezoensis幼虫生长发育及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24℃下内刺盘管虫的孵化率最高(85.20%±2.36%),30℃下孵化率仅为1.70%±1.70%,按孵化率大小依次为24℃〉21℃〉18℃〉27℃〉30℃;30℃下孵化时畸形率、死亡率大幅增加,18~27℃下孵化正常,且27℃下孵化时间最短(511min);5种温度下内刺盘管虫幼虫圆盘直径大小随时间变化呈“弧”形分布,体长则逐渐上升;18℃下幼虫在试验第12天全部死亡,而在21、24、27、30℃下浮游期存活率分别为75.73%±4.55%、74.03%±5.98%、64.43%±4.20%、58.67%±8.54%;变态率以24℃下最高(60.45%±7.52%)。  相似文献   
16.
一、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动物学是水产养殖专业 (本科 )的重要基础课程 ,具有其独立性和系统性。如何使动物学的教学和实践适应 2 1世纪高校教学内容改革和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养殖系的科研和教学历来具有多学科协作的传统 ,此次在承担国家教育部 0 3-4项目“面向 2 1世纪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中 ,注重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 ,进一步把“三结合”制度化、综合化 ,把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密切协作 ,形成适应 2 1世纪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坚持…  相似文献   
17.
温度胁迫对岩扇贝幼贝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温度变化对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幼贝(壳长为36.39 mm±4.45 mm)抗氧化系统的响应,试验从低温开始每天1℃逐渐升温,共设5、10、15、20、25℃5个温度试验组,检测温度胁迫下各组岩扇贝幼贝鳃组织抗氧化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变化。结果表明:岩扇贝幼贝SOD活力在5℃时显著低于其他温度组(P0.05),温度为10~25℃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CAT活力在温度5~20℃时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25℃时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P0.05);T-AOC能力在15℃时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P0.05),温度从15℃升高或降低,T-AOC能力都会显著下降(P0.05),温度从15℃降低至5℃时,T-AOC能力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温度从15℃升高至25℃时的下降幅度(P0.05)。研究表明,高温对岩扇贝幼贝鳃组织中CAT活力有着明显的诱导作用,对T-AOC能力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低温对岩扇贝幼贝组织中SOD活力、T-AOC能力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从抗氧化酶活力的变化证明了15℃为岩扇贝幼贝最适生长水温。  相似文献   
18.
碳酸氢钠在单胞藻生产性培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笔者在常用的几种海水单胞藻的生产性培养中,进行了自然光,温条件下添加NaHCO3以增加光合作用碳源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其它生长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添加NaHCO3后,几种单胞藻日平均生长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添加量以200-400,g=/L为宜,并给出了密度和生长率与培养天数及NaHCO3初始浓度关系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9.
等鞭金藻对次氯酸钠中有效氯耐受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质量分数的次氯酸钠 ,以不同的处理时间对等鞭金藻 30 11进行耐受力研究。结果表明 :在试验的取值范围内处理时间比有效氯质量分数对等鞭金藻的生长影响更显著。在实际应用中 ,次氯酸钠的质量分数 (有效氯 )以 4× 10 -6~ 8× 10 -6,处理时间约 2h为宜  相似文献   
20.
岩扇贝幼贝滤食率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幼贝的摄食率,采用静水法研究了在不同温度(6、10、14、18、22℃)、体质量(小、中、大3种规格)、饵料(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湛江等边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饵料浓度(15×10~4、30×10~4、45×10~4、60×10~4、75×10~4 cells/mL)条件下岩扇贝的滤食率及其昼夜节律。结果表明:温度、体质量、饵料种类和饵料浓度对岩扇贝幼贝滤食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在试验温度和体质量范围内,幼贝单位体质量的滤食率均随温度和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大;幼贝对4种单胞藻的滤食率依次为新月菱形藻湛江等边金藻亚心形扁藻小球藻,且对4种单胞藻的滤食率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当新月菱形藻浓度为30×10~4 cells/mL时,幼贝的滤食率达到最大,极显著高于其他饵料浓度组(P0.01);幼贝的滤食率存在显著的昼夜变化(P0.05),一天中存在一个滤食高峰时段,即17:00~21:00[40.161×10~8 cells/(g.h)],且显著高于其他时段(P0.05),存在两个低峰时段,即9:00~13:00[32.496×10~8 cells/(g.h)]和1:00~5:00[29.934×10~8 cells/(g·h)],均显著低于其他时段(P0.05)。研究表明,岩扇贝的适温范围及对饵料的适应性较广,可作为中国重要扇贝引进品种加以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