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科学   2篇
  1篇
综合类   27篇
水产渔业   26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5个番木瓜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穗黄和红妃产量高、品质优,比较适合在广州地区推广;美中红和穗优2号品质佳,有一定的市场空间,但产量偏低;穗香有特殊的兰花香味,但产量低,果形不一致,推广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筛选适合华南地区生产栽培的高产优质大顶苦瓜品种(系),以满足当前生产消费需求。【方法】对4个大顶苦瓜品种(系)进行比较试验,调查其田间表现、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产量及感官品质。【结果】4个大顶苦瓜品种(系)田间生长势、抗逆性和抗病性都较强。顶峰1号为早熟品种,其他3个为中熟品种。青蕾1号和翠顶1号果较大、正圆锥形、深绿色;广良2号果较大、正锥稍长、深绿色;顶峰1号果较大、正锥稍长、浅绿色。单位面积产量排在第一的是青蕾1号,为28 454.25 kg/hm~2;翠顶1号、广良2号和顶峰1号产量分别为26 473.20、25 517.70、22 826.40 kg/hm~2。感官品质评价分值最高的是青蕾1号,其次是翠顶1号、广良2号、顶峰1号。【结论】综合比较相关性状表现,初步认为适合华南地区春季生产栽培的优良品种(系)是青蕾1号大顶苦瓜,可进一步展开大面积推广示范工作。  相似文献   
13.
西北印度洋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资源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可作为商业性捕捞对象。本研究基于西北印度洋 2017 年 1—3 月, 8—12 月鸢乌贼的渔捞日志数据, 结合同期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及叶绿素 a 浓度(chlorophyll-a, Chl-a)数据, 运用渔场重心分析、地统计插值、GAM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模型分析, 探究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渔场时空变动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 2017 年 1—3 月, 8—12 月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渔场重心大多分布于海洋锋带附近, 分布范围集中于 13.6°N~17.2°N、58.3°E~ 62.2°E 海域, 1—3 月渔场重心向西南迁移, 8—11 月渔场重心往东北移动, 12 月向西南折回。GAM 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渔场最适 SST 范围是 25.5~27.0 ℃, 最适 Chl-a 浓度范围是 0.2~0.4 mg/m3 , 月份是影响鸢乌贼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对于了解该海域鸢乌贼资源变动规律、 指导鸢乌贼资源科学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笔者通过对温州36个锯缘青蟹养殖场实地走访、现场调查、及时取样、实验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生物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作图及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锯缘青蟹黄水病与降雨有着高度显著相关性。该病的暴发和流行主要集中于5-6月的“梅雨季节”和8—10月的“台风季节”,且梅雨或者台风都会带来较大气温及降雨变化。因此,黄水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温和降雨存在较大的联系。2、根据锯缘青蟹黄水病发生的时空分布、养殖密度、龄期和大小、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不同的月份对温州地区养殖锯缘青蟹的发病率有极显著影响,发病率最高的是9月份,其次是6—8月。在单养和混养两种养殖模式下,青蟹黄水病均随着养殖密度的增高,总死亡率有明显增加;青蟹最易患病的4个时期分别为放苗后半个月、脱壳期、繁殖时期和雌雄差异,成蟹易患黄水病,雌性个体发病率高于雄性个体;气温、降水量的变化将显著影响青蟹黄水病的消长。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东海区(26°00'~35°00'N、120°00'~126°30'E)大面调查渔获物的凤鲚(Coilia mystus)样本,对东、黄海凤鲚的食物组成、食性类型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凤鲚饵料生物组成共计有10个类群,40种可鉴别饵料(包括未鉴定到种的种类),6种不可辨认类型饵料。依据相对重要性指数指标计算结果分析,桡足类(Copepoda)为最重要的饵料类群,IRI达到1 869,%IRI占56%,糠虾类(Mysidacea)、磷虾类(Euphausiacea)为次重要类群。(2)凤鲚摄食的浮游动物饵料出现频率达93.66%,底栖动物和游泳动物出现频率分别为0.66%、5.68%,属于浮游动物食性。(3)凤鲚的食物组成、摄食强度、食物生态位宽度均存在季节变化,春、夏、秋、冬四季摄食的饵料种类依次为35种、29种、10种和9种,春季主要摄食桡足类、鱼类和糠虾类,夏季主要摄食糠虾类和桡足类,秋季主要摄食桡足类和磷虾类,而冬季则主要摄食磷虾类和桡足类,各季中优势的单一类群%IRI均超过85%。凤鲚摄食等级较低,摄食等级3级以下四季都在70%以上,空胃率较高,秋季空胃率高达59.7%,平均胃饱满系数春季最高,冬季最低。春季相对其它季节摄食等级较高、空胃率最低、平均胃饱满系数最高,摄食强度明显高于其它季节。春、夏季节的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秋、冬季节。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3年2月至2006年12月对29°30′~32°00′N,122°30′~125°30′E东海北部浅海海域的调查资料,研究了头足类数量的时空分布和各类种类组成。结果表明:头足类资源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鱿鱼成为头足类的优势种,6月为其捕捞高峰期,密集分布区在长江口渔场的东部;其次为章鱼类,其高峰期出现在5月和9月,密集分布区在舟山渔场东南部;乌贼比例最低,每年渔获量不超过5%,基本形不成渔汛。为今后更好地持续利用长江口渔场和舟山渔场的头足类资源,建议春、冬季对其进行保护,夏季高峰期重点开发;在拖网伏休的7、8月份可采用光诱作业和鱿钓等作业方式进行利用。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8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2009年2月(冬)在26°00′~35°00′N、121°00′~127°00′E以西海域的底拖网调查资料,研究了东海北部、黄海南部黄鮟鱇Lophius litulon的数量分布、群体结构特征及其分布海域的环境特征。结果表明:东海北部、黄海南部黄鮟鱇主要分布在大沙渔场、江外渔场、舟外渔场和连青石渔场中南部;全年平均渔获率为0.143 kg/h,数量分布的高峰期出现在夏季,平均渔获率为0.298 kg/h,其次是冬季,为0.143 kg/h,春季最低,只有0.032 kg/h;渔获物体长为27~650mm,平均为268 mm,体重为0.6~6 715 g,平均为806 g,冬季渔获个体最大(292 mm,951 g),夏季最小;4—5月为黄鮟鱇的集中产卵时间;黄鮟鱇分布海域的底层水温为6.43~20.01℃,平均为13.02℃;底层盐度为30.37~35.03,平均为32.90;水深分布为17.0~107.2 m,平均为64.4 m,密集分布区的水深为40~80 m。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可持续开发利用阿拉伯海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资源,采用2016—2017年1、2、11和12月主渔汛期间我国公海围网渔船在阿拉伯海的鲐鱼生产数据,结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混合层厚度(Mixed-layer thickness, MLT)、海面高度异常(Sea level anomaly, SLA)、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 CHL)环境数据,分别构建了以渔获量(Fish catch, FC)和作业次数(Fishing times, FT)为基础的栖息地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模型:FC-HSI和FT-HSI模型。在HIS0.6的海域,2016和2017年实际渔获量占比分别为76.25%和80.03%。利用2018年的实际生产数据对模型进行预报准确度验证,得出在HIS0.6的海域,实际渔获量占比分别为45.68%和50.15%,FT-HSI模型的预报结果优于FC-HSI模型。结果表明,基于SST、MLT、SLA、CHL的FT-HSI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阿拉伯海鲐鱼的中心渔场。  相似文献   
19.
帆张网网囊网目尺寸对小黄鱼的选择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帆张网不同网目尺寸网囊对小黄鱼的选择性,2017年4月在舟山渔场中部用传统方法(套网法)对5种不同网目尺寸(35 mm、45 mm、55 mm、60 mm、65 mm)网囊开展了选择性实验。应用Logistic模型对小黄鱼选择性曲线进行拟合,采用极大似然法估算模型参数。结果显示:①实验期间主要捕获对象为小黄鱼,数量和重量分别占比66.94%和84.48%,体长范围71~190 mm,平均体长124 mm;②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加,网囊中小黄鱼优势体长总体上大于套网;③网囊网目尺寸为35 mm、45 mm、55 mm、60 mm和65 mm时,小黄鱼L50分别为80.425 mm、103.496 mm、119.711 mm、122.676 mm和137.026 mm,SR分别为50.202 mm、52.540 mm、61.120 mm、41.730 mm和63.560 mm,L50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④小黄鱼网囊网目尺寸(m)与50%选择体长(L50)的关系为L50=1.776 m+20.300 (R2=0.980);⑤5种网目尺寸网囊中小黄鱼尾数逃逸率均高于重量逃逸率,网囊网目尺寸≤45 mm时,其尾数及重量逃逸率均低于5%,网囊网目尺寸≥55 mm时,其尾数及重量逃逸率均超过10%,甚至可达50%。综合分析,目前实施的55 mm网目尺寸能有效释放小黄鱼幼鱼,但网目尺寸仍需扩大。  相似文献   
20.
根据舟山新吉利远洋渔业有限公司与宁波远洋渔业公司共4艘调查船的调查资料,结合表温数据,对2008年西南大西洋公海阿根廷滑柔鱼产量分布与表温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的主汛期为3—5月,作业渔场主要在45°-47°S、60°W以西、阿根廷专属经济区线以东海域。作业渔场的产量分布与表温存在一定的关系,1-6月份的适宜表温为6.0~14.0℃,其月间变化总体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与2000年、2003年相比,2008年的主要作业渔场明显偏南,这主要与其表温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