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水产渔业   33篇
畜牧兽医   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9篇
  200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以鱼油、豆油、亚麻籽油等比例混合,配成脂肪含量分别为5.45%(L1)、7.00%(L2)、10.44%(L3)、14.37%(L4)、16.34%(L5)、18.91%(L6)及20.15%(L7)的等氮饲料,饲喂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幼鱼[(6.20±0.02)g]8周。实验结果表明,L3组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最大,但与L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L3组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且饲料系数最低。L6和L7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L2和L3组(P0.05)。将幼鱼的增重率与饲料脂肪水平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俄罗斯鲟幼鱼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0.69%时生长最佳。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各组鱼的肝体比和体粗脂肪有上升趋势,其中肝体比在饲料脂肪含量大于14.37%时显著增大(P0.05)。血清中的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也随脂肪水平升高而显著提高(P0.05),提示脂肪过高会影响俄罗斯鲟幼鱼的生长,降低蛋白质效率,导致脂肪在体内的过量积蓄。L7组鱼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最高,而L1组鱼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最高。肝脏脂蛋白酯酶活性随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而升高,脂肪酸合成酶活性则随脂肪水平升高而降低,提示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会促进鱼体脂肪的分解代谢。肝脏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显著升高(P0.05),表明脂肪含量过高会导致脂质过氧化,引发机体抗氧化酶活性的升高。综合俄罗斯鲟幼鱼的生长、血液指标及抗氧化性能,建议生产中将幼鱼的饲料脂肪水平控制在7.00%~10.69%。  相似文献   
12.
试验研究了不同盐度下(3和22),以鱼粉和大豆浓缩蛋白为蛋白源,配制6种不同动植物蛋白比的饲料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成活和肝胰腺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饲养试验为期40 d。结果显示:(1)饲料动植物蛋白比可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增重率、成活率、肝体指数、肥满度和肝胰腺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重率随饲料动植物蛋白比升高而升高,但当饲料中动植物蛋白比升至29∶8时,增重率不再明显升高,其它指标均先随饲料动植物蛋白比升高至一定程度,而后则稍有下降;(2)盐度22组对虾的增重率、成活率和肥满度显著高于盐度3组对虾,肝体指数却显著低于盐度3组,不同的盐度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不显著;(3)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盐度和饲料动植物蛋白比对凡纳滨对虾增重率、成活率和肝体指数存在显著交互作用,最大值分别出现在盐度22下全动物蛋白饲料组、盐度22下全动物蛋白和动植物蛋白为29∶8的饲料组、盐度3下饲料动植物蛋白比为14∶23的饲料组中;(4)Broken-Line分析表明,3‰盐度下凡纳滨对虾最适饲料蛋白比为29.12∶7.79~30.29∶6.71,盐度22时为26.05∶10.95~29.03∶7.44。结果提示,饲料中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会随配方中动植物蛋白配比而改变,且不同盐度下凡纳滨对虾对饲料中动植物蛋白比的要求有所不同,但配饵中适当的动植物蛋白比可以满足虾对各种氨基酸的适宜需求。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结合实际的养殖环境和饲料蛋白源种类,来设计适宜的实用饲料配方,这样才能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在低鱼粉(15%鱼粉,LFM)饲料中,分别添加0.5%蛋氨酸、0.5%或1.0%胆汁酸盐、0.5%或1.0%牛磺酸(记为0.5%Met、0.5%Bile、1.0%Bile、0.5%Tau、1.0%Tau)配制5种等氮等能的饲料为5个实验处理组,以全鱼粉组(64.4%鱼粉,FM)和低鱼粉组(15%鱼粉,LFM)为对照,投喂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0.26±0.02)g]8周。结果表明:1)与LFM相比,0.5%Met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且各处理组的饲料系数显著降低;FM组蛋白质效率最高,与0.5%Met组、1.0%Bile组、0.5%Tau组、1.0%Tau组均无显著性差异。各组的全蟹体组成差异不明显,仅0.5%Met组的脂肪含量显著高于1.0%Bile和1.0%Tau组。2)LFM组肝胰腺和肠道中的淀粉酶活性最高,FM组最低;肝胰腺总蛋白酶的活性FM组最高,其次是0.5%Met组,两者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FM组和0.5%Met组的肠总蛋白酶活性最高,0.5%Bile组次之;0.5%Met组的肝胰腺和肠道脂肪酶活性最高,1.0%Tau组的肝胰腺、LFM组的肠道脂肪酶活性最低。3)LFM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FM组和各处理组;FM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氢(CAT)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它组,其中LFM组活性最低。结果显示,补充0.5%Met促进了幼蟹的肝胰腺和肠道总蛋白酶和脂肪酶的分泌,显著提高幼蟹的生长和抗氧化性能;添加0.5%、1.0%Bile可有效提高幼蟹肝胰腺、肠道的总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降低饲料系数;而补充0.5%、1.0%Tau均能显著提高幼蟹肝胰腺和肠道消化酶活力和抗氧化能力。补充胆汁酸和牛磺酸未能有效促进生长可能与饲料中的限制性氨基酸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14.

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配制5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 分别为全鱼油(F1)25%(F2)50%(F3)75%(F4)豆油替代组和全豆油组(F5), 每组4个重复, 投喂初始体质量为(0.27±0.03) 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6, 评价豆油替代鱼油的饲料对幼蟹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结果发现, 各组幼蟹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 F4组幼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F1(P<0.05), 但与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F4组幼蟹的血清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 F5组最低。幼蟹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F4组最高, 显著高于F3(P<0.05), F3F4组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 其他F1F2F5三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F1组幼蟹的血清丙二醛含量最高(P<0.05), 其余各组之间则差异不显著(P>0.05); F4组幼蟹的血清酚氧化酶活性最高, F5组最低(P<0.05); 各组幼蟹的溶菌酶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结束后, 采用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攻毒10 d, 发现F5组幼蟹最早出现死亡, 且该组幼蟹的累积死亡率显著高于F1F4(P<0.05)。结果提示, 采用豆油完全替代饲料中的鱼油对幼蟹的生长影响不显著, 但会降低其抵抗感染疾病的能力; 75%豆油替代鱼油可在明显提高幼蟹免疫机能和抗病力的情况下获得良好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5.
在烤烟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黎川县德胜镇黎明村村民纷纷走上种植烤烟致富路。今年,该村种植烤烟面积达1300多亩,成为该县烤烟生产第一村。黎川县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民走“一村一品”致富之路.全县食用茵、烤烟、果业等80多个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架起了一座座致富的“金桥”。  相似文献   
16.
利用RT-PCR方法克隆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肝脂酶cDNA序列片段,并对其基因结构和系统进化关系进行分析.瓦氏黄颡鱼肝脂酶cDNA片段长1065 bp,编码353个氨基酸.肝脂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与其他鱼类的同源性为62%-100%.瓦氏黄颡鱼肝脂酶氨基酸残基包含糖基化位点、催化位点、催化中心三联体位点、脂质结合位点和多肽"盖"等主要结构区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瓦氏黄颡鱼肝脂酶与草鱼、鳙、斑马鱼肝脂酶聚为一支.因此,瓦氏黄颡鱼的肝脂酶在鱼类进化中较为保守.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人工放流4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对长江口盐度的可能适应性,以淡水为对照,测定了在盐度为5、10急性胁迫下,鱼体在6、12、24、48、96 h时各种血液生化指标的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4龄中华鲟进入盐度为5的水中后,6 h时鱼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含量显著升高(P<0.05);12 h时,血清中血糖(GLU)、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ALT含量恢复至对照组水平;24 h时,尿素(UREA)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GLU、HDL-C含量则恢复至对照组水平。4龄中华鲟进入盐度为10的水中后,6 h时鱼血清中总蛋白(TP)、ALT含量显著升高(P<0.05);12 h时,血清中TP、GLU、甘油三酯(TG)、HDL-C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ALT含量则恢复至对照组水平;24 h时,血清中胆固醇(CHOL)、HDL-C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TP、GLU、TG含量则恢复至对照组水平;48、96 h时,血清中HDL-C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CHOL含量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本研究表明,在4龄中华鲟盐度适应过程中,蛋白质可能优先于其他物质被动员而发挥调节作用,糖和脂肪则是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  相似文献   
18.
在基础饲料(CP 40%)中分别添加6%的鱼油、花生油、卵磷脂和猪油,投喂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简称河蟹)28周,以投喂冰鲜小杂鱼的河蟹为对照组,研究投喂不同脂肪源饲料对河蟹卵巢发育和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脂肪源对河蟹的卵巢发育和繁殖性能影响显著,鱼油组雌蟹的产卵力[2.787×103cell/g(Wt)]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卵磷脂组[2.216×103cell/g(Wt)]和对照组[2.041×103cell/g(Wt)]次之;而鱼油、卵磷脂和对照组间雌蟹的受精率与孵化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猪油和花生油组;猪油组雌蟹的繁殖性能最差,其产卵力与孵化率分别仅为鱼油组的56.9%和32.57%,受精率也较鱼油组显著降低;随着饲养时间的延续,对照组河蟹肝体指数(HSI)逐渐下降,而性腺指数(GSI)持续上升,Ⅲ1~Ⅲ2期增幅最大,Ⅲ2期雌蟹GSI值高达9.15,显著高于同期其他实验组,且同期血淋巴中卵黄蛋白原(Vg)的含量显著升高。与对照组不同,各饲料组卵巢发育期的物质积累峰值主要发生在Ⅲ2~Ⅳ期,GSI峰值均出现在性腺发育的第Ⅳ期,磷脂组与鱼油组Ⅳ期的GSI最高,分别为11.50和11.25,花生油组次之(8.85),猪油组最低(7.30);猪油能明显提高河蟹性腺发育早期血淋巴中Vg的含量,但当性腺成熟至Ⅳ期时,除卵磷脂组外,其他饲料组血淋巴Vg含量较Ⅲ2期显著降低,且猪油组和对照组血淋巴中Vg含量显著低于其他饲料组。结果表明,Ⅲ1~Ⅲ2期是河蟹雌体肝胰腺营养物质向卵巢转移,卵巢营养物质快速积累的时期,且饲料脂肪源可通过影响卵巢中卵黄蛋白源等营养物质的合成和积累,进而影响到河蟹卵巢发育和繁殖性能。综合比较,卵磷脂也可以作为河蟹雌性亲体的优质饲料脂肪源。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低盐度下水飞蓟素作为凡纳滨对虾饲料添加剂的作用效果,实验配制了水飞蓟素添加量分别为0 (对照组)、0.1、0.2和0.4 g/kg的4种实验饲料,在低盐度(盐度为3)下养殖虾苗(0.080±0.002 g) 8周后,分析了水飞蓟素对对虾生长、免疫、肝胰腺组织结构及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低盐度下,水飞蓟素能显著提高对虾的增重率,降低饲料系数,但对存活率、肥满度和体成分无显著影响。②水飞蓟素能提高对虾消化酶的活性,0.4 g/kg组对虾的肝胰腺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0.2和0.4 g/kg水飞蓟素组能显著提高对虾肠道的消化酶活性。③水飞蓟素能降低低盐度下凡纳滨对虾的氧化损伤,提高对虾的抗氧化能力。0.4 g/kg组对虾肝胰腺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升高,而肠道抗氧化能力没有明显变化。0.2 g/kg组对虾的肠道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溶菌酶和酚氧化酶活性无明显变化。④低盐度下,饲料中添加水飞蓟素改善了对虾肝胰腺的组织结构。随着水飞蓟素含量的增加,对虾肝胰腺结构更为完整,肝小体排列紧密,肝小管横切面呈规则的多角星形,且含有大量的分泌细胞(B细胞)和胚细胞(E细胞)。⑤对虾摄食添加0.4 g/kg水飞蓟素的饲料后,拟杆菌门和纤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下降。研究表明,水飞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可以有效缓解凡纳滨对虾的低盐应激,提高对虾生长性能和抗氧化性能,改善肝胰腺组织结构,并且会对肠道菌群组成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旨在研究低盐胁迫(盐度为3)下,饲料添加不同含量的甘露寡糖(mannan oligosaccharide, MOS)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力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在低盐条件下,实验组对虾(0.68 ± 0.01)g分别饲喂含有2 g/kg、4 g/kg和8 g/kg MOS的实验饲料,并将在盐度25和3条件下饲喂0 g/kg MOS饲料的对虾作为海水对照组和低盐对照组,实验养殖周期为42天。结果表明:1)低盐对照组对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极显著低于海水对照组(P<0.01)。与低盐对照组相比,4 g/kg MOS组对虾的特定生长率,8 g/kg MOS组对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显著升高(P<0.05)。2)与海水对照组相比,低盐条件下各处理组对虾肝胰腺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硫基转移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低盐对照组和2 g/kg MOS组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4 和8 g/kg MOS组丙二醛含量恢复到海水对照组水平(P >0.05)。3)α多样性分析显示,低盐胁迫对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显著影响(P<0.05),而4和8 g/kg MOS组对虾肠道菌群丰富度(ACE, chao1)指数显著高于两个盐度对照组(P<0.05)。另外,β多样性分析显示,海水对照组对虾肠道微生物与低盐条件下的各组都发生了明显分离(P<0.05)。4)相比于两个盐度对照组,2和4 g/kg MOS组对虾肠道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厚壁菌门和疣微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上升(P<0.05)。5)利用Tax4Fun预测L3水平功能,结果显示,与海水对照组相比,低盐胁迫对肠道微生物介导的功能影响较弱,而4 g/kg MOS显著提高了对虾肠道微生物介导的大多数与代谢和免疫相关通路的表达量。综上所述,饲料添加MOS能提高低盐胁迫下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并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成和结构提高对虾应对低盐环境的能力。综合以上结果表明,实现低盐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健康养殖的饲料MOS最适添加量为4 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