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篇
综合类   29篇
水产渔业   10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了室内循环水和池塘养殖四指马鲅(Elentheronema tetradactylum)的体质量和12个形态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两个养殖群体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并且两个养殖群体各主要性状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室内循环水养殖群体体质量相关程度较大的形态性状依次为叉长、体长、头长、尾柄高和全长;与池塘养殖群体体质量相关程度较大的形态性状依次为全长、尾柄高、叉长、体长和体高。通径分析表明,体长、体高、头长、体宽和眼径对室内循环水养殖四指马鲅体质量的直接作用达显著水平(P0.05),以上形态性状的直接和间接决定系数总和为1.418;全长、尾柄高、体高、躯干长、头长对池塘养殖群体的体质量直接作用均达显著水平(P0.05),以上形态性状的直接和间接决定系数总和为0.968。结果表明,池塘养殖环境鱼体的变异系数较大有利于良种选育,而室内循环水养殖规格较均匀利于生产。不同养殖模式下,四指马鲅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分析可为其规模化养殖和选育技术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究不同盐度对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幼鱼存活与鳃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为四指马鲅苗种生产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理论参考。【方法】试验设0、5‰、10‰(对照)、15‰和20‰等5个盐度组,将暂养于盐度为10‰水体中的四指马鲅幼鱼直接放入其他盐度水体中,试验第15 d时进行活体鳃组织取样,采用组织学方法对不同盐度条件下四指马鲅幼鱼的鳃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盐度为0时,四指马鲅幼鱼在12 h之内全部死亡,5‰盐度组幼鱼死亡率成为6.6%,10‰对照组幼鱼无死亡,15‰和20‰盐度组幼鱼死亡率分别为33.3%和60.0%,表明与高盐环境相比,四指马鲅幼鱼更能适应低盐环境,但不能在急性淡水胁迫条件下存活。显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10‰盐度条件下,四指马鲅幼鱼的鳃小片排列紧密,线粒体丰富细胞主要分布在鳃小片基部。随着盐度增加,鳃小片的长度和间距减小,而鳃小片宽度增加。其中,5‰盐度条件下鳃小片的长度、宽度和间距分别为45.19±3.18μm、5.32±1.02μm和17.65±1.43μm,20‰盐度条件下鳃小片的长度、宽度和间距分别为36.67±3.81μm、8.78±2.22μm和11.56±3.81μm,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20‰盐度条件下,鳃小片的远端可观察到线粒体丰富细胞,扁平上皮细胞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落或分离现象。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线粒体丰富细胞的顶膜结构分为Ⅰ型(顶膜向内凹陷)和Ⅱ型(顶膜向外凸起)2种类型。5‰盐度条件下,线粒体丰富细胞出现2种类型,主要以Ⅱ型为主,顶膜开口较大,表面有大量微绒毛,扁平上皮细胞表面有隆起的微嵴,形成指纹样回路;10‰盐度条件下,出现Ⅰ型线粒体丰富细胞,扁平上皮细胞表面微嵴形态不规则,细胞间的界限不明显;15‰和20‰盐度条件下,均以Ⅰ型结构为主,且随着盐度增加,顶膜加深,线粒体丰富细胞数量增多,扁平上皮细胞表面微嵴隆起幅度小,指纹样的回路不明显。【结论】当水体渗透压改变时,四指马鲅幼鱼存活率及鳃小片上细胞的数量分布和形态均发生显著变化,鳃组织结构的变化与其所处的环境盐度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83.
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消化系统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ntus从初孵仔鱼到幼鱼这一发育阶段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变化和组织结构特征.【方法】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出膜后0~35日龄的条石鲷各期仔、稚、幼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和结论】在水温24~27℃,盐度29~30,p H 7.4~8.2的条件下,初孵仔鱼(0日龄仔鱼)消化道仅是一条位于卵黄囊后的尚未分化的细管状结构,卵黄囊体积较大,H-E染色呈淡红色.随着条石鲷的生长发育,其消化系统也在逐渐成熟和完善,条石鲷消化系统的发育完善要经过3个阶段,第1阶段是0~3日龄,消化道几乎未分化;第2个阶段为4~18日龄,消化系统初步发育成型,具备了基本的摄食、消化和吸收功能;第3阶段为19~35日龄,形成胃腺和幽门盲囊,消化系统发育完善,具备成鱼的结构.  相似文献   
84.
黄鳍鲷主要消化酶活性在消化道不同部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黄鳍鲷(Sparus latus Houttuyn)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在消化道不同部位(肝胰脏、胃、前肠、中肠、后肠)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比活最高的部位分别是胃、肝胰脏和前肠,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部分(P〈0.01)。从肠道消化酶的比活大小来看,蛋白酶比活是前肠、中肠、后肠依次降低,淀粉酶比活是中肠〉前肠〉后肠,脂肪酶比活是前肠〉后肠〉中肠。  相似文献   
85.
为了解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过程,本研究运用组织切片HE染色方法对其卵巢发育的组织结构变化和卵子发生过程中各时相卵母细胞的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四指马鲅卵巢为被膜型卵巢,紧贴中肾腹面,两支卵巢前端分离于后端融合,呈"Y"字形。卵子发生过程分可分为5个时相,在II时相中期卵母细胞周围开始出现滤泡细胞,II时相晚期形成单层滤泡细胞,直至III时相中期滤泡细胞层外形成鞘膜细胞层;卵黄核在II时相中期开始出现至III时相早期消失;卵黄泡在III时相早期的细胞核附近及胞质边缘出现;卵黄颗粒在III时相晚期开始出现于卵黄泡之间,并在IV时相早期填充卵黄泡,至IV时相晚期形成卵黄小板。卵巢发育过程分为6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存在不同时相的卵母细胞;V期卵巢的卵径呈双峰分布,分别在50.00~100.00 μm和300.00~350.00 μm区间出现峰值。四指马鲅卵巢发育模式为非同步发育-分批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86.
赤点石斑鱼人工育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正>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Temminck et SchIegel)广东俗称红斑,分布于我国南海和东海南部,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主要网箱养殖鱼类之一。由于还未掌握人工育苗方法,在以往的网箱养殖生产中,全靠天然鱼苗。研究解决赤点石斑鱼人工繁殖与育苗问题,已列为重要攻关课题之一。各有关水产单他相继开展对此课题的研究。许波涛等1983  相似文献   
87.
88.
台湾的遮目鱼种苗产业通常分成两部分:专门从事养殖亲鱼生产受精卵的鱼场,以及专门从事仔鱼培育的鱼场。这两种鱼场的比例为4:6。这种生产组织提高了遮目鱼种苗生产的效率。影响遮目鱼卵生产的重要因子有亲鱼管养,天气和盐度。培苗场通常采用室外水池进行半集约化育苗。在室外水池培养各种饵料生物作为仔鱼的主要饵料。在早期仔鱼阶段也投喂牡蛎受精卵作为补充饵料。影响室外培育仔鱼成活率的主要因素是早期阶段降雨量大和硅藻大量繁殖。  相似文献   
89.
本从四个方面综述鱼类的矿物质营养:1、鱼体的矿物质组成:2、矿物质在鱼体中的生理作用:3、鱼类对矿物质的营养需求;4、鱼类的矿物质的缺乏症。  相似文献   
90.
采用HE和AB—PAS染色方法分别从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面对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消化道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黄斑篮子鱼口小,口咽腔不宽阔。上颌具细长、尖锐齿,下颌齿短,排列紧密。犁骨、腭骨和舌上无齿。鳃耙齿分叉,食道细长,胃部稍膨大,“V”型,幽门盲囊5~6条,肠长比为2.73。胃腺发达,为管状腺体,开口于胃小凹。幽门部粘膜褶高度降低,褶皱上开始出现类似肠绒毛结构。前肠均分布有许多长条形粘膜褶,空泡状杯状细胞丰富。依据AB—PAS的染色结果将该鱼}肖化道的粘液细胞分为4种类型:I型呈红色,Ⅱ型呈蓝色,Ⅲ型呈紫红色,Ⅳ型呈蓝紫色。食道以Ⅱ型和Ⅲ型为主,胃、肠道和幽门盲囊主要以Ⅱ型和Ⅳ型为主,后肠中Ⅱ型〉III型〉IV型,其中中肠和后肠Ⅱ型占总粘液细胞的比率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