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篇
综合类   29篇
水产渔业   10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为探讨卵形鲳鲹不同月龄选育群体主要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跟踪测量了1月龄,4月龄,7月龄,10月龄和13月龄个体的全长(x1),体长(x2),体高(x3)和体质量(y),共测量2 635尾。运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计算了以体质量为因变量,其他形态性状为自变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剖分各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建立最优多元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在不同生长阶段,4个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在0.017~0.960之间,除4月龄个体体高与其他性状间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他月龄群体各性状两两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1月龄和4月龄个体全长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7月龄、10月龄和13月龄个体则是体高对体质量的影响最大;各性状对体质量决定程度分析与通径分析变化趋势一致,各月龄群体全长、体长、体高估算体质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拟合度良好(86.9%~90.6%)。研究表明,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因素已找出,选育时期不同,所选择的形态性状也应有所差异,为卵形鲳鲹选择育种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92.
区又君  李加儿  艾丽 《水产学报》2014,38(10):1722-1730
为了解条石鲷早期发育过程重要形态特征的变化,在广东饶平通过全人工繁殖和池塘育苗,观察了条石鲷胚胎和仔稚幼鱼发育过程体表色素的变化和色素带的发生和形成过程,统计了每个发育阶段不同色素带的出现频率。结果显示,条石鲷的色素细胞有黑色素、黄色素和褐色素3种,均为菊花状色素,其色素的发生和变化从胚体期开始贯穿了整个早期发育阶段。随着仔、稚鱼发育,色素细胞由小变大,分枝从较短、较少到较长、连成网状再到分枝更密、更短,细胞由稀疏、均匀分布到成丛密集分布,鱼体颜色也由浅且透明变得很深。将条石鲷体表色素带的形成过程分为8个阶段,分别对应于无色素带和7条色素带的形成;色素带最初是从头顶和腹部下方对应于前3条色素带的3个菊花状色素的出现开始的,12~16 d是色素带痕迹基础的形成期;在水温22~27℃条件下,从17 d形成第1条色素带开始,至32 d形成7条色素带;不同阶段色素带的出现频率不同;色素带的形成时序为第3条→第4条→第2条→第1条→第5条→第6条→第7条。研究表明,色素带的形成是条石鲷仔、稚、幼鱼变态的重要特征,所有色素带的形成都是从1个或几个色素细胞的发生开始的。  相似文献   
93.
不同发育阶段的四指马鲅消化道组织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和H-E染色技术研究不同发育阶段的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消化道的结构特征。结果显示:1)35日龄与43日龄稚鱼体态相似,体表被覆鳞片,背鳍、胸鳍、臀鳍、尾鳍发育健全,前者全长(12.850±1.280)mm,后者(15.600±1.600)mm。65日龄幼鱼消化道整体依次分为食道、胃部和肠道,胃部又分贲门部、幽门部、胃体部和盲囊部,在幽门部连接肠道处分布4束短小分散成菜花状的幽门盲囊;肠道系数为0.630±0.002,分前、中、后肠。成鱼食道、胃部、肠道直径增大;肠道系数为0.300±0.010。2)两阶段的稚鱼消化道组织结构发育基本与幼鱼、成鱼相似,消化管壁由内至外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和外膜。消化管内黏膜皱褶、胃腺、黏膜上皮杯状细胞的数量在稚鱼、幼鱼、成鱼之间呈递增趋势,体现结构和功能逐渐发育完善的规律。  相似文献   
94.
利用石蜡组织切片和透射电镜技术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肾脏进行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研究。结果显示,根据卵形鲳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结构特点,将其划分为颈段、第一近曲小管、第二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小管5个部分。卵形鲳鲹肾小体长径平均70μm,短径平均40μm;比淡水鱼种类的肾小体直径要小。肾小管中第一近曲小管的上皮细胞游离端具有丰富的微绒毛,并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应为重吸收的主要场所。而第二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游离端微绒毛较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内壁均没有微绒毛,但三者均可见有较多的线粒体,表明它们仍具有一定的重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95.
运用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丁氏鱼或Wak tingi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 4种鱼的21个形态性状的种间形态差异进行了定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4种鱼的所有性状差异显著(P〈0.01),头部性状以及臀鳍条数、脊椎骨数、幽门盲囊数是区别4种鱼的主要性状,黄唇鱼与丁氏馘、大黄鱼、棘头梅童鱼的差异逐渐增大;大黄鱼与黄唇鱼、丁氏馘的差异相当,而大黄鱼和棘头梅童鱼形态差异较小。以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4种石首鱼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8.31%~100%(P1)和98.36%~100%(P2),综合判别率为99.46%。  相似文献   
96.
花尾胡椒鲷幼鱼的呼吸和排泄代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对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tus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花尾胡椒鲷的耗氧率逐渐降低,耗氧率与放养密度的相关关系可用幂函数方程Y=8.1304X-1.0512(R2=0.9879)表达;排氨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排氨率与放养密度的相关关系可用二次方程Y=-0.0047X2+0.0542X+0.0776(R2=0.5806)表达.花尾胡椒鲷幼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着鱼体重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体重与耗氧率和排氨率的相关关系可分别用幂函数方程式Y=2.163X-0.8495(R2=0.9273)和Y=0.2394X-1.0344(R2=0.7794)表达.白天平均耗氧率和排氨率低于夜间值,耗氧率的低谷值为高峰值的89.19%,排氨率的低谷值为高峰值的22.01%.花尾胡椒鲷的活动耗氧率为基础耗氧率的1.19~1.39倍,活动排氨率为基础排氨率的1.23~1.96倍.  相似文献   
97.
盐度对卵形鲳鲹胚胎发育和早期仔鱼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观察比较了10种不同盐度(5.0~50.0)条件下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受精卵的沉浮性、孵化率和畸形率,以及8种不同盐度(10.0—45.0)下仔鱼存活情况及不投饵存活系数(survival activityindex,SAI)。结果表踢,受精卵在不同盐度下表现出不同的沉浮性,在盐度为25.0以下的海水中呈沉性;在盐度30.0时为半沉浮性;在盐度为35.0的海水中呈浮性。盐度低于10.0或高于50.0,胚胎均不发育;在盐度15.0—45.0范围内,卵形鲳鲹胚胎能完成发育过程孵出仔鱼,但盐度对早期仔鱼的成活和畸形率的影响比较大。统计分析了总孵化率与盐度、畸形率与盐度的相关关系,求得胚胎孵化的预测适盐范围为14.9—39.4,最适盐度为26.0~28.2。在盐度25.0—30.0和无投饵状态下,仔鱼的SAI值为44.19~47.44。  相似文献   
98.
研究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大规格幼鱼(全长10.53±1.41 cm,体质量15.02±2.46 g)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在不同消化器官中的分布,以及5、15、25、30、35五种盐度对肠、幽门盲囊、胃和肝脏中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盐度下,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在各消化...  相似文献   
99.
比较研究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成鱼和幼鱼阶段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在不同消化器官中的活性.结果表明:1)成鱼蛋白酶在不同消化器官中的活性大小依次为胃>前肠>中肠>幽门盲囊>后肠>肝;淀粉酶活性为前肠>后肠>幽门盲囊>中肠>肝>胃;脂肪酶活性为前肠>中肠>后肠>幽门盲囊>肝>胃.2)幼鱼蛋白酶在不同消化器官中的活性大小依次为胃>肠>幽门盲囊>肝;淀粉酶活性为肠>幽门盲囊>肝>胃;脂肪酶活性为肠>幽门盲囊>肝>胃.3)成鱼不同消化器官中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均小于幼鱼,成鱼胃和幽门盲囊的淀粉酶活性与幼鱼的差异显著;幼鱼胃脂肪酶活性大于成鱼,但其他器官的活性均小于成鱼.卵形鲳鲹幼鱼不同消化器官中的3种消化酶活性大小顺序与成鱼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00.
为探究急性离水操作胁迫对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幼鱼组织结构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组织切片和酶活性测定来观察及检测鳃和肌肉显微结构的变化、抗氧化酶活性以及Na+-K+-ATP酶活性,以探究四指马鲅应激反应规律。结果显示,急性离水操作胁迫2 h后,鳃小片、扁平上皮细胞以及线粒体丰富细胞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肌肉从肌纤维变性、肌纤维束之间的间隙增宽、空泡化至肌肉组织整体失去固有形态,并且呈逐渐分解的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胁迫后的2 h显著下降(P<0.05),但12 h时则升至最高值。过氧化氢酶(CAT)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在处理后2 h无显著变化(P>0.05),之后升高,直到12 h达到峰值。丙二醛(MDA)含量在胁迫后的2 h无显著差异(P>0.05),直到6 h达到峰值。SOD和CAT活性在处理24 h后显著低于处理前,其他酶变化不显著。Na+-K+-ATP酶活性在处理后2 h显著升高(P<0.05),12 h达到峰值,24 h恢复到处理前水平。本研究表明,操作胁迫会对鳃和肌肉的组织结构造成损伤,而且随时间持续,损伤呈现加重趋势;肌肉抗氧化酶系统在受到氧化压力2 h后才启动,处理后12 h肌肉受到的氧化压力最大,抗氧化酶活性最强;在受到外界刺激时,SOD和GSH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MDA可以作为四指马鲅氧化损伤的快速响应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