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4篇
综合类   51篇
水产渔业   123篇
畜牧兽医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净化养殖废水投放密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将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la tenuistipitata var.liui)分成0,10,20,25,30,35 g·L~(-1)等6个密度组,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其24 h 之内对对虾养殖场排水沟废水营养盐 NH_4~ ,NO_2~-,NO_3~-,PO_4~(3-)的吸收降解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各密度组对 NH_4~ 和 PO_4~(3-)都有明显的降解效果(P<0.05)。通过比较得出最优密度组为30 g·L~(-1)对 NH_4~ 和 PO_4~(3-)的相对降解率分别为69.69%和92.62%。  相似文献   
172.
一、常见病毒病及预防(一)常见病毒病1、白斑综合症由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感染引起的,发病前期虾须、尾扇发红,身体消瘦,摄食尚可,体表无其他异常。病虾漫游于水面,不久便下沉死亡,这时用显微镜检测病虾头胸甲中央部位,发现有雪花形、放射状白色斑纹。到了发病后期,大多数病虾残胃或空胃,头胸甲向外张开(鳃丝肿胀所致)且极易剥离,肝胰脏肿胀,外观模糊,手捻易碎,有红色组织液流出,甲壳与附肢上出现明显的白色斑纹,游泳缓慢无力,不久便死亡。2、挑拉病毒综合症(红体病)由桃拉病毒(TSV)感染引起,症状是虾体虚弱,甲壳变软,不摄食,空胃,体色素扩散,附肢呈红色,尤其是在尾扇、尾节和腹肢更明显,有时整个虾体变成红色,全身暗红的症状,尤以尾扇与游泳足明显,病虾肝胰脏肿大变白。一般集中在池边和下风处缓慢无力游动或漂浮于水面,反应迟钝。患病的虾大部分死于蜕皮期,幼虾急性死亡,成虾呈慢性死亡,感染后的幸存者一旦表皮蜕落,甲壳角质层出现黑斑化现象。(二)常见病毒病的预防措施1、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1)在放苗时,使用“加强型利生素”和“肥水师傅”“、单细胞生长素“培好水色,营造良好养殖生态环境。(2)养殖全过程,每隔7~10天使用“加...  相似文献   
173.
利用传统的平板培养法和Biolog ECO微平板法调查了罗非鱼养殖过程池塘底泥异养细菌数量和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底泥异养细菌数量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均较稳定,其波动高峰出现在6月份,波动范围为(8.4±5.7)×106~(5.2±4.2)×107CFU/g;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和功能多样性以在各个月份之间的差异性均不显著.此外,还分析了底泥微生物群落的碳源代谢特征,底泥微生物群落对4大类碳源的利用,各月份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对不同种类碳源的利用存在差异,对糖类的利用率最高,对氨基酸、脂肪酸、代谢中间产物和次生代谢物的利用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4.
众所周知,养虾的关键在于“养水”,水质的良莠直接关系着养殖的成功与否。在现有的养殖结构中,虾池中培养优良的浮游单细胞藻类是保证虾池物质正常循环,维持生态平衡,调节水质的基本措施。优良的浮游单细胞藻类的正常繁殖,可以增加水中的溶氧,吸收氨氮、亚硝酸盐、  相似文献   
175.
为筛选新的益生菌菌源,从罗非鱼养殖系统分离筛选6株有机物降解菌,研究其对罗非鱼饲料浸出液和饲料原液的降解能力以及菌株对碳源的利用能力。结果表明6株菌对饲料浸出液的有机物均有明显的降解作用,实验72 h后,菌株D51对饲料浸出液有机物的降解率最高,达53.49%,其次为菌株D11,降解率为48.83%。各菌株对饲料原液的有机物均具有明显降解作用,菌株D51、D11和D45的降解效果最好,实验15 d饲料原液的COD分别降低了52.46%、46.03%和46.03%,饲料干重分别减少了58.25%、53.08%和52.08%。各菌株对碳源的利用能力有所差异,菌株D45对31种碳源表现出很强的代谢活性,菌株D51和D11次之,菌株D52和D53对碳源的利用能力相对较低。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D11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菌株D45、D51、D52和D53属于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 sp.)。鉴于菌株D11、D45和D51对有机物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可将其作为降解养殖池塘有机物的备选菌株开展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176.
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芽孢杆菌具备许多其他益生菌所无法比拟的优点,是公认有发展前景的优良菌种.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中应用,能够促进养殖动物生长、减少病害发生、改善养殖环境.综述了目前在水产中常用芽孢杆菌的作用机理及应用效果,以期为生产中更好地应用芽孢杆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7.
有益活性微生物在对虾健康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虾池经长时间的高强度养殖,底质逐年老化,水质条件下降,细菌丛生,生态环境恶化。以往治理水质底质恶化的措施,一是养殖过程频繁、大量换水,二是收成后进行清淤。但是,随着养殖面积的增大和规模化程度的提高,海区污染和水源不足已大大限制了换水的频率和数量,有时甚至出现无水可换的局面,如每年的4——5月和9-10月,因季节变动,海区水理化因子变化较大,虾池在这段时间进水往往造成养殖虾死亡。收虾以后的清淤也同样由于条件、人力等方面的限制而无法有效的进行。而巨,大量的换水和清淤给养殖大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带来交叉感…  相似文献   
178.
复合微生物对养殖水体生态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78,自引:0,他引:78  
本文研究了在罗非鱼养殖池中放以芽胞杆菌为主体的复合微生物对池塘微生物菌相,水质条件,藻相和罗非鱼生长状况的影响,菌剂含活菌数为1)69个/g,用量为1.5mg/L,一个月的试验表明:(1)投放的芽胞杆菌繁殖成鱼池的优势菌群,高峰时占异养菌数的50%,但这种优势不能长久维持,约15天后需再次投放;(2)鱼池投放菌剂后,能有效改善水质条件,底层溶氧明显增加溶氧量增加2倍以上;有效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营  相似文献   
179.
响应面法优化芽孢杆菌(Bacillus sp.)A4的培养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芽孢杆菌(Bacillus sp.)A4的菌浓度,采用响应面法对其培养参数进行优化。以单因素实验为基础,筛选适合A4菌生长的碳源和氮源,采用Plackett-Burman实验方法确定影响菌浓度的显著因子;通过最陡爬坡实验逼近菌浓度最大值响应稳定区域;最后根据Box-Behnken实验确定显著因子的最佳水平,建立相关参数的回归方程,得到优化培养参数,并以摇瓶培养实验验证理论参数及方程的科学性。结果显示,最适碳源、氮源分别为玉米浆、大豆蛋白,且它们与温度均为显著影响A4菌浓度的因子,其最适水平分别为20.06 g·L~(-1)、13.29 g·L~(-1)、30.26℃。采用优化后的参数进行摇瓶培养(24 h),A4菌浓度达1.19×109CFU·mL~(-1),与理论计算值(1.24×109CFU·mL~(-1))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未优化菌株培养浓度(2.69×107CFU·mL~(-1))(P0.01)。可见,运用响应面法优化芽孢杆菌A4的培养参数,能显著提高A4菌的菌浓度。  相似文献   
180.
强降雨对粤西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强台风"莫拉菲"环流云系带来的持续强降雨天气前后(2009年7月14日和7月28日),对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凡纳滨对虾半集约化养殖土池的水样和泥样进行调查,研究施用微生态制剂和未施用微生态制剂的虾池水体及底泥中的异养细菌、弧菌和芽孢杆菌的变化情况,并利用BIOLOGECO微板对水体和底泥的微生物群落代谢变化进行探讨。结果发现,定期施用微生态制剂的虾池水体和底泥中的细菌数量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在强降雨前后基本保持稳定;未施用微生态制剂的虾池在强降雨后,水体的弧菌数升高,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显著降低(P0.05),水体和底泥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率变化明显。研究结果表明,与施用微生态制剂的虾池相比较,未施用微生态制剂的虾池在强降雨后,水体及沉积物环境波动变化明显,强降雨对其水域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建议在对虾养殖过程中定期施用微生态制剂,并针对恶劣天气采取有效措施,以稳定虾池水体及沉积物的微生物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