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4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9篇
综合类   44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脂肪酸甲基酯制备及其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溶解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同定化酶催化大豆油合成脂肪酸甲基酯,与市售生物柴油中脂肪酸甲基酯含量进行了对比,建立了脂肪酸甲基酯中多环芳烃的分析方法,研究了脂肪酸甲基酯溶解多环芳烃的性能.结果表明:脂肪酸甲基酯的最佳合成条件为20%的固定化酶,醇油摩尔比3:1,分3次加入,摇床转速160r·min-1,反应体系温度38℃,反应时间48h;在上述条件下,甲酯转化率大于95%.制得的脂肪酸甲基酯总量与市售生物柴油中脂肪酸甲基酯含量相当.脂肪酸甲基酯对典型多环芳烃的溶解阈值大于250mg·L-1,可直接溶解土壤中的多环芳烃,上述结果为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82.
以拟南芥为供试材料,从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分子指标3个层次研究了镉(Cd)的毒理效应,筛选Cd敏感生物标记物.分子指标的研究以18S rRNA为看家基因,错配修复基因MutS 2 homolog(atMSH2),atMSH3,atMSH7,细胞增殖核抗原1和2(atPCNA1和atPCNA2)为检测目的基因,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研究Cd胁迫对上述错配修复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0、0.125、0.25、1.0、3.0mg·L-1)Cd处理7 d后,根长随Cd胁迫强度的增加而降低;0.125mg·L-1Cd处理下,地上部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增加,而在0.25、1.0和3.0mg·L-1Cd时降低,但仍高于对照;幼苗叶片数、地上部鲜重、叶绿素含量变化与对照相比差异均不显著.地上部atMSH2,atPCNA1,atPCNA2基因表达量的变化与Cd胁迫浓度呈明显的倒U字型关系,分别在0.125,0.25和0.125 mg·L-1cd时达到最大值.以上结果表明,地上部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与上述3个错配修复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改变趋势相符,且均对Cd污染胁迫较敏感,可以作为检测Cd污染及其相关生物学效应的潜在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83.
夏初辽东湾海蜇放流区大型水母和主要浮游动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5~2007年6月上旬和7月上旬在辽东湾海蜇放流区进行的大型水母调查及同期进行的浮游生物调查数据,分析了该区域大型水母及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特点以及海区中浮游动物的生态类型和优势种,并且试图寻找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与大型水母的数量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为小型桡足类及桡足类幼体: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桡足类幼体、无节幼体。大型水母主要有: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沙蜇Nemopilema nomurai、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大型水母的高密集区往往位于浮游动物高丰度区的附近。  相似文献   
84.
采用野外现场生态调查、实验室分析和现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电厂废水农业利用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结果表明,以目前达拉特电厂的水质状况,在库布其沙地进行合理的农业利用,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20a),不会导致土壤盐渍化和重金属污染现象的发生,因此,电厂废水的农业利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5.
氯苯甲酸植物毒性实验中两类指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对氯苯甲酸敏感的2种白菜进行种子暴露试验,研究表观性状指标与生物化学指标对3种氯苯甲酸的敏感程度,以便更加全面地反映氯苯甲酸的植物毒性和筛选能指示氯苯甲酸的敏感因子。结果表明,在3种氯苯甲酸对2种白菜根伸长10%~50%抑制区间内,氯苯甲酸剂量-发芽抑制率和氯苯甲酸剂量-根伸长抑制率均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从拟合方程的斜率可以看出,3种氯苯甲酸浓度的变化对2种白菜发芽率抑制的影响幅度大于对根伸长抑制的影响幅度。氯苯甲酸剂量-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抑制率之间和氯苯甲酸剂量-CAT(过氧化氢酶)活性抑制率之间均存在二项式关系(P<0.05),氯苯甲酸剂量-POD(过氧化物酶)活性抑制率之间存在线性关系(P<0.05)。根据拟合方程求出相应的半效应浓度(IC50),3种氯苯甲酸的SOD和CAT的半效应浓度均在试验区间之外,POD的半效应浓度则在试验区间之内,表明在试验区间内,SOD和CAT活性不敏感,POD是个有效指标,且对于3-氯苯甲酸和4-氯苯甲酸的敏感程度高于发芽率和根伸长抑制率。拟合直线方程的斜率可考虑作为“辅助性指标”去评估植物毒性,因为越大的斜率值意味着在试验过程中该指标的单位变化幅度越大,也就越容易观察。  相似文献   
86.
程国玲  李培军 《种子》2007,26(6):24-27
采用发芽实验研究了矿物油对小麦和苜蓿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矿物油对小麦和苜蓿种子的萌发和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油浓度的增加,二者的根、芽、下胚轴生长和发芽率均明显下降。在0~800mg/kg范围内,随着油浓度增加小麦和苜蓿各项指标下降较快,几乎呈直线下降,大于800mg/kg则抑制减弱,1600mg/kg以上变化不大。在二者的各项指标中,根或根与下胚轴的干重均随油浓度增加呈现规律性下降,是衡量土壤油污染程度的一个较稳定指标,小麦发芽率可作为土壤矿物油污染监测的一个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7.
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对玉米吸镉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土壤与河沙)下,3种施Cd水平(0、5、50 mg kg-1)对菌根玉米生长、根系侵染率及重金属Cd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Cd水平显著影响玉米吸Cd能力。随Cd浓度增加,各处理根系与地上部分Cd浓度和吸收量显著增加,各施Cd水平下玉米根系Cd浓度和吸收量远远高于地上部分。不同培养条件下,各处理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以河沙为培养基质,接种菌根真菌显著增加玉米的生物量及根系侵染率;在高Cd水平下,接种处理玉米根系中的Cd浓度和吸收量较对照显著增加,但地上部分的Cd浓度和吸收量却相应降低。以土壤为培养基质,随施Cd水平提高,植株吸Cd量增加,但接种处理植株根部与地上部Cd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试验表明,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可减少重金属Cd向玉米植株地上部的运输,将更多的Cd固持在菌根之中,这可能是菌根减轻宿主植物Cd毒害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8.
采用固定化微杆菌技术修复油污染地表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油污染地表水的特点,采用改进的固定化技术包埋微杆菌(Microbacterium sp.)修复受油污染地表水,在不同接种量、不同系列浓度下,对除油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固定化颗粒最适接种量为10%;在相同时间内固定化细菌对油的去除率高于游离菌,对油浓度为150mg·L^-1地表水,48h游离菌对油的去除率达62.3%,固定化细菌对油的去除率达75.6%;固定化颗粒对pH值变化的耐受能力远远强于游离菌;固定化颗粒再生性能好,可以长期反复使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固定化微杆菌的微观形态进行观察表明改进的固定化颗粒微观结构更适合微杆菌(Microbacterium sp.)生长,为固定化细菌修复油污染地表水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9.
DNA胞嘧啶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形式,在细胞增殖、分化、发育、基因组印迹、基因表达调控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对DNA甲基化研究的深入,各种DNA甲基化检测方法被开发出来满足不同类型的研究需求.通过实验建立的一种改进亚硫酸盐测序技术,将拟南芥基因组DNA经酶切纯化后,用亚硫酸盐修饰液修饰,将PCR产物克隆到pEASY-T1载体上,每个样品随机挑取15个阳性克隆,测序分析,研究拟南芥错配修复基因MutL-homologue 1 (MLH1)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结果表明:与传统亚硫酸盐测序法相比,改进方法有利于DNA完全修饰,既减少了修饰时间,又提高了PCR目的片段的特异性、稳定性和重复性;MLH1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比率为27.3%,而不是45.6%,避免了非甲基化位点的错认.为植物DNA甲基化分析提供了一种更为理想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90.
重金属污染土壤毒性的发光菌法与斜生栅藻法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彬  李培军  王晶  张海荣 《土壤通报》2003,34(5):448-451
应用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和明亮发光杆菌T3(Phyotobacterium Phosphoreum)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毒性进行诊断,结果表明,斜生栅藻的增长率和发光菌的相对发光度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明显相关,并且随重金属投加量的增加,其增长率和发光度逐渐降低,对3种测试参数进行比较,发现采用细胞数增长率作为土壤毒性的检测指标比采用光密度增长率和相对发光度更为敏感。复合污染情况下,由于金属间的协同作用,使土壤的毒性比单一重金属污染时有明显的增强,从而为污染土壤的优先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