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60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26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76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61.
三角帆蚌HcCUBDC基因cDNA的全长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方法,获得了三角帆蚌HcCUBDC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共5158bp,开放阅读框(ORF)1920bp,编码639个氨基酸,5′端非编码区576bp,3′端非编码区2662bp,GeneBank登陆号为KP067952。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三角帆蚌HcCUBDC蛋白含有一个由19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和4个CUB结构域,但未能比对上已知的蛋白。经荧光定量PCR检测,HcCUBDC基因在紫色和白色蚌前端缘膜、后端缘膜、中央膜、鳃、斧足、肝胰腺、肠和肾8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并且都是肝胰腺表达量最低。在紫色蚌中,后端缘膜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前端缘膜;在白色蚌中,前端和后端缘膜之间表达差异不显著。HcCUBDC基因在紫色蚌后端缘膜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白色蚌,在紫色和白色蚌前端缘膜中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外套膜原位杂交结果显示,HcCUBDC基因主要在缘膜外上皮细胞中表达。研究表明,HcCUBDC基因在三角帆蚌内壳色形成中发挥作用,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基因在珍珠颜色形成过程中的功能及其调控机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62.
采用群体选育辅助种内群体间杂交选育的方法,以内壳色、体质量作为选育性状,经过连续4代的选育获得了紫色选育系F4。本实验以F4为亲本进行繁殖,利用6对微卫星标记,对15个同批繁育的F4母蚌的1龄后代进行亲子鉴定,鉴别出了来自12个父本、15个母本的42个全同胞家系,使用ASREML软件的约束极大似然法对三角帆蚌内壳色及生长性状进行了遗传参数分析。结果显示,内壳色颜色参数L*、a*、b*、dE*的遗传力分别为0.31±0.22、0.11±0.08、0.36±0.18、0.29±0.19,L*、a*、b*之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较低,范围为0.08~0.47和0.04~0.32,L*与dE*相关性最大,遗传相关为-0.94±0.06,表型相关为-0.96±0.01;生长性状壳长、壳高、壳宽、体质量和壳重的遗传力分别为0.24±0.19、0.37±0.27、0.26±0.16、0.26±0.17、0.31±0.19,各性状间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为正相关,分别为0.71~0.92、0.66~0.94;颜色参数与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很低,为0.02~0.18。三角帆蚌紫色选育系1龄阶段内壳色和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多为中高水平,对其继续进行遗传改良预期能够获得良好遗传进展。内壳色与生长性状的相关度很低,无法实现相互选择,体质量与其他生长性状相关均较紧密,表明将内壳色、体质量作为目标性状进行同步选育的方法合理,可实现同时改良壳色及生长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263.
为研究草鱼MSTN-1基因多态性及与早期生长性状和肌肉成分的相关性,本研究扩增出全长为3824 bp的草鱼MSTN-1基因,用长江选育草鱼群体对MSTN-1基因多态性进行筛选和验证。结果共发现3个多态性位点(Locus 1:C1799T,野生型EE/突变型EF;Locus2:C1842T,野生型HH/突变型HI;Locus 3:TGAAGCGCTGGTTCT/2585-,野生型BB/缺失型BD)。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3个位点及其组合型(剔除个体数少于3的组合)与生长性状和肌肉成分的相关性,发现2个位点对幼鱼生长性状表型差异有显著影响,但3个位点对肌肉成分差异均无显著影响。多重比较发现,单倍型HI突变组的体长和体质量显著高于HH野生组,BD突变组的体长和体质量显著性低于BB野生组;多倍型中存在HI突变组合的体长、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存在BD突变的组合在体长性状方面显著低于其他组。表明草鱼MSTN-1基因3个SNPs中,HI突变是对草鱼生长性状的有利突变,BD突变是不利突变,而EF突变无显著影响,可将MSTN-1基因作为分子标记辅助草鱼选育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264.
缢蛏选优群体和全同胞家系早期生长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比较缢蛏早期的生长性能,以乐清湾的优良群体子四代为亲本材料,分别建立了群体繁育组(QF)、群体选优组(QX)和27个全同胞家系(F1、F2、…F30),其中F18、F24和F28 3个家系由于幼虫死亡率过高而淘汰,全同胞家系建立采用单对配对的方法。对各实验组的受精率、D幼率、变态率、不同阶段的生长速度和规格大小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各实验组受精率、D幼率、D形幼虫大小和变态率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发育阶段各实验组的个体大小、生长速率不同,群体选优组(QX)在幼虫发育的各个时期都显著大于群体繁育组(QF)。全同胞家系间存在着生长差异,其中家系F2、F7、F9、F13、F19壳长显著大于群体繁育组(QF);家系F5、F6、F14、F25、F27壳长显著小于群体繁育组(QF)。通过比较各家系和群体组早期的生长性能,筛选到优良群体和家系资料,为今后缢蛏良种的培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优良实践材料。  相似文献   
265.
对背角无齿蚌稚蚌阶段的形态变化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并详细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背角无齿蚌稚蚌发育过程可分为贝壳增厚期、壳顶突出期、两翼形成期和背角生长期4个阶段.刚脱落的稚蚌平均壳长242.57 μm,在水温为29.0~33.0 ℃的条件下,经过40 d 的生长和发育,进入幼蚌阶段,此时平均全长达12.07 mm,其形态特征与成体相似.背角无齿蚌稚蚌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壳顶位置的变化.在稚蚌发育过程中,壳长生长速度、贝壳性状间的比例关系并不相同.贝壳增厚期的壳长日增长率最高;壳高/壳长比例从稚蚌刚脱落时逐渐减小,到晚期又逐步增加;壳顶前端壳长/壳长的比值在贝壳增厚期逐渐增加,随后又减小,并逐渐与成体的比例接近.对背角无齿蚌稚蚌生长特性的研究表明:壳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 = 370.11-32.66t+14.27t2-0.15t3(r= 0.976).  相似文献   
266.
盐度是影响海洋贝类生长存活、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关键因素,其生命活动时刻受到局部海洋环境中盐度变化的影响。对海洋贝类适应盐度胁迫机制的研究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问题。大量研究表明,盐度胁迫会对海洋贝类的生长存活、渗透调节、能量代谢、免疫反应等生物学过程产生影响。近年来,随着基因组、转录组等组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逐渐从分子水平上探讨海洋贝类适应盐度胁迫的机制。本文综述了海洋贝类在适应盐度胁迫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包括渗透调节、能量代谢、免疫反应以及转录组和基因组在海洋贝类适应盐度胁迫机制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广盐性海洋贝类在盐碱水领域中的开发潜力,为海洋贝类抗逆品种选育以及绿色养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67.
臭氧水处理在甲鱼工厂化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水处理技术是甲鱼工厂化养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之一,臭氧水处理是集约化水产养殖系统中较为先进的水处理技术,本文介绍了臭氧水处理的原理,对水质改善的作用机理和臭氧,臭氧水的制作工艺;着重阐述了甲鱼养殖工厂的臭氧水处理结构,臭氧水的作用,以及臭氧水应用在甲鱼工厂化养殖水处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68.
中国大陆尼罗罗非鱼引进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家乐 《水产学报》2001,25(1):90-95
罗非鱼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世界推广的优良养殖鱼类,已成为世界笥的主要养殖对象之一,我国大陆罗非鱼养殖产量在淡水养殖产量中居第六位,在世界罗非鱼养殖产量中居第一位,罗非鱼类中的主要养殖种类为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引入我国已二十余年,这是我国大陆引进鱼关中养殖最成功者。  相似文献   
269.
三角帆蚌与池蝶蚌杂交繁育初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解决目前我国淡水育珠贝类种质资源退化、缺少优良品种的问题,使用人工自然受精法进行了三角帆蚌与池蝶蚌杂交试验,共获得三角帆蚌与池蝶蚌正交后代20万只,反交后代15万只,三角帆蚌自交后代13万只,池蝶蚌自交后代10万只。养殖及育珠试验表明,以反交F1代生产性能最优,插片手术后第3年的杂交F1代大规格优质珍珠(粒径>8 mm)所占比例达37.98%。  相似文献   
270.
三角帆蚌三种群F1遗传差异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是我国特有淡水经济贝类,是我国最主要的淡水育珠母蚌。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三角帆蚌人工繁殖初步成功,解决了育珠所需的蚌源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三角帆蚌种质退化问题突出,表现在抗逆性下降、经济性状变差,因此有必要开展三角帆蚌良种选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