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5篇
  1篇
综合类   101篇
水产渔业   138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丁人工繁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Tincatinca)隶属于鲤科、雅罗鱼亚科、丁属。广泛分布于欧洲各地,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16~18世纪欧洲有了池塘养殖丁的记载,但是,该鱼的大规模驯化和人工繁殖近年才开始。在我国,由于丁的地理分布偏远,对其研究一直不多。2001~2002年,上海水产大学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额河特种鱼类繁育场合作,成功地诱导了丁产卵,并成百万地孵出仔鱼、育成夏花。夏花远销广东、湖北、浙江和上海等地。一、有关生物学特性1.生态学特性丁为淡水底栖鱼类。喜在静水泥底地区生活,对水中含氧量变化适应力强。…  相似文献   
82.
2010年广东罗非鱼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广东罗非鱼产量约59万t、占全国产量的47%,出口罗非鱼12万t;2010年产量达60万t,罗非鱼行情较2009年回暖,效益提升。但从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广东的罗非鱼产业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如产业发展缺少整体规划、企业无序竞争严重、出口市场单一、缺乏自主品牌和出口渠道等。针对各种问题,广东应该从提高品质、控制总量,确定行业指导价格、试行区域配额,拓展产品类型和销售市场、打造中国品牌,因地制宜选择健康养殖模式等方面入手,保持广东罗非鱼产业的优势地位,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83.
利用18对微卫星引物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国内外8个养殖群体进行遗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8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3.61~5.11,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81~3.76,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861 1~0.925 0,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603 9~0.697 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22 9~0.637 3.表明这8个养殖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2)在对8个群体的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度进行估算基础上所作聚类分析表明, 8个群体分为两大支,3个"吉富"群体明显聚为一支,其他5个群体聚为一支, 反映了这8个群体的亲缘关系.(3)微卫星引物UNH187可以初步作为区分"新吉富"尼罗罗非鱼和其他尼罗罗非鱼群体的特异性标记.  相似文献   
84.

通过6个可数性状、10个可量性状及24个框架性状, 比较分析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 ♂)杂交后代F1F2形态性状的遗传与变异特征,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除臀鳍棘数相同外, 杂交F1F2的可数性状数目相近, 位于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之间; 杂交F1体长/全长、框架参数D3-5/全长、D6-8/全长、尾柄长/全长、D5-7/全长、D8-10/全长等参数显著大于萨罗罗非鱼, 体厚/全长、体高/全长、D1-6/全长、D3-4/全长、尾柄高/全长等参数显著大于尼罗罗非鱼; 杂交F216个可量、框架性状与杂交F1间无显著差异, 头长/全长、D5-6/全长、D7-8/全长、D9-10/全长等参数显著大于杂交F1, 躯干长/全长、尾柄长/全长、D1-2/全长、D5-7/全长、D7-9/全长等参数显著小于杂交F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杂交F2与杂交F1先聚为一类, 再依次与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聚类。分别建立了不同群体的可数性状、可量与框架性状的判别公式, 判别正确率高低依次为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F1>杂交F2; 利用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的判别公式对杂交F1进行判别, 被判入尼罗罗非鱼的比例较高(可数性状92.9%、可量与框架性状57.1%); 利用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及杂交F1的判别公式对杂交F2判别, 被判入杂交F1的比例较高(可数性状68.6%、可量与框架性状77.2%)。主成分分布图显示, 杂交F1F2均位于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之间, 杂交F1与尼罗罗非鱼重叠分布较多, 杂交F2分布重叠区域较F1分散。以上结果表明, 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F1形态性状介于亲本之间, 遗传了双亲的形态特征, 且有一定的偏母遗传; 杂交F2大部分形态特征遗传了杂交F1, 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2个杂交世代中亲子间形态性状的遗传规律, 为罗非鱼杂交育种研究与生产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85.
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回交子代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6对微卫星引物对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及其正反杂交鱼的正反回交子代共6种遗传型(genotype)罗非鱼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探讨回交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1)6对引物均有较好的多态性,可用于这6种罗非鱼的遗传变异分析;(2) 6个微卫星位点在6种鱼中的平均杂合度为0.562~0.731,其中正回交鱼萨尼×尼罗最高(0.731),原始亲本尼罗最低(0.562);多态信息含量为0.510~0.685,也是萨尼×尼罗最高(0.685),尼罗(0.510)最低;有效等位基因范围是2.71~3.85,也是萨尼×尼罗(3.85)最高,原始亲本尼罗最低(2.71).(3)两种反回交子代的Nei's遗传距离都与亲本尼罗接近,采用UPGMA和NJ法构建的聚类图表明, 回交种与原始母本尼罗罗非鱼为一组,原始父本萨罗罗非鱼为另一组.萨尼×尼罗群体内遗传变异水平最高,是最有育种潜力的回交种;母本尼罗对回交子代的遗传影响大于父本萨罗,回交子代表现了一定的母本效应.  相似文献   
86.
赵金良  李思发 《水产学报》1999,23(4):331-336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比较了分布于我国大陆沿海6个主要水系的两种绒螯蟹(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结果发现:(1)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中华绒螯蟹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不显著,国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0.0006~0.0053,属种内群体间差异。(2)珠江和南流江日本绒螯蟹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也不显著,两个群体间遗传距离D=0.0007,尚未达到亚种分化水平。(3)辽河、黄河  相似文献   
87.
通过对线粒体DNA控制区和COⅠ基因序列的联合分析,研究了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3类遗传生态群体(包含4个野生群体、2个驯养群体、1个选育良种"浦江1号"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情况.结果表明:(1)在所分析的7个群体中,共确定了64种单倍型,群体间无共享单倍型.(2)4个野生群体内线粒体DNA的单倍型多样度(Hd)在0.857~0.943之间,核苷酸变异位点数在31~40之间,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在0.275%~0.461%之间,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的范围为4.043~6.800;2个驯养群体的相应参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714~0.800、18~21、0.122%~0.175%、1.800~2.586,均低于野生群体;选育群体的相应参数分别为0.843、23、0.193%、2.843,低于4个野生群体,但高于2个驯养群体.以上4种多样性参数在7个群体中的变化趋势一致.(3)7个群体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在0.000 6~0.003 5之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在0.010 9~0.133 1之间.4个野生群体间FST值差异不显著(P>0.05),而2个驯养群体间FST值差异显著(P<0.05),它们与选育群体间的FST值差异也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生存环境的殊异(敞开的天然水体,封闭的驯养池塘)和人工选择(严格有序的科学选育)对种群遗传结构影响巨大,导致鱼类不同遗传生态类型群体间产生遗传变异和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88.
长江天鹅州故道鱼类群落种类多样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3年2月至1994年1月,在长江开敞型的天鹅洲故道采集鱼类49种,分属5目13科,其鱼类群落由湖泊型鱼类和江河型鱼类组成。Shannon指数、Wilhm改进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为3.70、4.19和0.89;均度为0.66。年总渔获量为374530.8kg,其中青鱼、草鱼、鲢及鳙共占17.97%。由于捕捞过度,天鹅洲故道鱼类群落表现为强烈的小型化、低值化趋势,年总渔获量的66.18%为小型、低值鱼类。  相似文献   
89.
唐首杰  杨洁  赵金良  王成辉  李思发 《水产学报》2016,40(12):1850-1865
人工驯养和选育是家养动物适应性进化的主要动力之一,中国大陆尼罗罗非鱼引进群体经历了长期的人工驯养和选育,是研究鱼类在驯养、选育条件下适应性进化的良好材料。本实验以尼罗罗非鱼1个埃及土著群体为对照组,以中国大陆具有代表性的尼罗罗非鱼5个驯养群体和4个选育群体为实验组,采用12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分析了驯养群体和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瓶颈效应。结果显示,土著群体、驯养群体和选育群体平均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AE)分别为5.433、5.113~6.515和3.239~6.734,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812、0.796~0.859和0.657~0.858,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768、0.753~0.819和0.601~0.818,近交系数(FIS)分别为0.323、0.166~0.342和0.249~0.314。LSDt检验结果显示,受人工选择的群体(驯养群体、选育群体)与土著群体间遗传多样性水平(AE和HE)无差异,3个驯养群体(EGY群体、WY群体和GD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HE)显著高于1个选育群体(XJF群体)。瓶颈效应分析显示,尼罗罗非鱼土著群体、驯养群体和选育群体在历史上都曾发生过群体缩小的现象。其中,土著群体、2个驯养群体(WY、EGY)、2个选育群体(JNM、XJF)在近期可能经历过遗传瓶颈,其他群体在新的突变和基因流的作用下,群体规模可能已恢复。有效群体大小分析显示,土著群体、驯养群体和选育群体的有效群体数量分别为177、29~117(平均值为57.4)和84~123(平均值为102.8)。本研究结果不仅为尼罗罗非鱼驯养群体的持续利用和选育群体的进一步遗传改良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而且为鱼类在驯养和选育条件下群体遗传结构和种群动态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0.
为了解"新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选育后期世代在长期选择下获得的遗传进展,对"新吉富"罗非鱼选育后期连续12个世代(F_9~F_(20))的生长性能进行了连续12年(2005-2016年)的跟踪评估。结果显示:随着选育世代的累进,"新吉富"罗非鱼选育后期世代F_9~F_(20)的生长速度、体重变异系数并没有呈现持续升高或持续降低的趋势,而是在世代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经过12个世代的连续选育,选育系F_(20)的生长速度比F_8提高了25.23%~69.34%,平均每代获得的相对遗传进展为2.00%~5.29%,不同世代的选育效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动。研究结果表明,在选育后期连续12代的混合选育过程中,"新吉富"罗非鱼选育系获得了持续的遗传进展,由此推测,对"新吉富"罗非鱼的选育工作尚未达到选育极限,选育系F_(20)仍具有进一步选育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