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37篇
农学   35篇
基础科学   12篇
  9篇
综合类   111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22篇
畜牧兽医   46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91.
在8~10℃,相对湿度>60%,光照和黑暗12 h交替的条件下对国我主栽的20份烤烟品种(系)进行发芽试验,评价其耐湿冷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发芽率为78.67%~98.00%,变异系数为6.62%。浸泡液电导率和相对电导率与种皮色泽a值呈显著正相关,与种皮色泽h值呈显著负相关;发芽率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浸泡液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20份烤烟品种(系)可划分为耐湿冷型、普通类型、湿冷敏感型等3个类群。依据种皮色度、活力和发芽率筛选出贵烟201、K326、云烟87、红花大金元等耐湿冷品种。  相似文献   
92.
为了发现具有良好抑菌和除草活性的1,2,4-双三唑化合物,以草酸二乙酯、85%水合肼、水杨酸等为原料,合成了一个新的标题化合物4,4’-二(苯并[e][4H-4-氧-1,3-]恶嗪并[2,3-c][1,2,4]-三氮唑)。标题化合物的结构经IR、1H NMR和13C NMR进行确证。采用生长速率法和琼脂混药法研究了标题化合物的抑菌活性和除草活性。结果表明:标题化合物对小麦赤霉病原菌(Gibberella zeae)、棉花枯萎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ium)、苹果腐烂病原菌(Valsa mali)、苹果轮纹病原菌(Physalospora nasei)、番茄早疫病原菌(Ternaria solani)和黄瓜疫霉病原菌(Phytophthora melonis)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活性尤为突出,其抑菌率及EC50值分别为86.6%和24.8 mg/L。标题化合物对生菜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浓度为50 mg/L和200 mg/L时对生菜胚根的抑制率分别为94.5%和95.8%;浓度为200 mg/L时对胚轴的抑制率达到93.8%;当浓度为400 mg/L时对生菜胚根和胚轴的抑制率都接近100%。  相似文献   
93.
从农药正确选购、施药原则、复配混用农药、轮换使用农药和禁用农药几个方面探讨了农药的选购和安全使用技术。  相似文献   
94.
玉米C4型PEPC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GeneBank上注册的玉米C4型PEPC蛋白质序列进行氨基酸组成成分、功能域、二级结构、疏水性、亚细胞定位、导肽及进化树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玉米PEPC蛋白是等电点5.77的亲水性不稳定蛋白,包含一个CYTH保守结构域,定位于细胞质中,具有中央中间代谢功能,属于连接酶类.α螺旋和不规则卷曲是其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结构元件,β折叠和伸展链散布其中;玉米PEPC与高粱、水稻等植物的PEPC亲缘关系较远,不属于同一分支.  相似文献   
95.
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GeneBank上注册的玉米C4型PEPC蛋白质序列进行氨基酸组成成分、功能域、二级结构、疏水性、亚细胞定位、导肽及进化树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玉米PEPC蛋白是等电点5.77的亲水性不稳定蛋白,包含一个CYTH保守结构域,定位于细胞质中,具有中央中间代谢功能,属于连接酶类。α螺旋和不规则卷曲是其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结构元件,β折叠和伸展链散布其中;玉米PEPC与高粱、水稻等植物的PEPC亲缘关系较远,不属于同一分支。  相似文献   
96.
为了明确氢氰酸释放量与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的关系,本研究以全国主要烤烟区域的代表性等级烟叶为材料,运用数理统计相关和回归方法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烟叶中的总氮含量(x_1)、总糖含量(x_2)、钾氯比(x_3)对主流烟气中的氢氰酸释放量(y)有重要影响,回归方程为:y=1.98+120.08x_1+1.50x_2-3.20x_3,其中总氮、总糖含量与氢氰酸释放量呈正相关,钾氯比与氢氰酸释放量呈负相关。因此,在烟叶生产或叶组配方中可通过生产或选择钾氯比高、总氮和总糖含量相对较低的烟叶降低氢氰酸释放量。  相似文献   
97.
基于Fluent平台,选择SST k-ω模型、标准k-ε模型以及RNG k-ε模型对转子发动机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不同湍流模型比较研究表明,RNG k-ε模型的总体预测效果最好,标准k-ε模型预测效果次之,而SST k-ω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差.本研究结果对合理选择湍流模型来模拟转子发动机的流场和污染物的分布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8.
烟草覆盖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烟草覆盖栽培的种类和特点,从增温保湿、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早发快长和提高产量与品质等几个方面阐明了不同覆盖物的作用机理和覆盖效应,分析了当前烟草覆盖栽培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9.
为探究不同水氮配比对新疆阿拉尔地区棉花花铃期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规律以及棉花产量的影响,设置棉花花铃期不同灌水量、氮肥运筹模式的田间试验(N0:0 kg/hm2;N240:240 kg/hm2;N360:360 kg/hm2;W1:3 600 m3/hm2;W2:4 200 m3/hm2;W3:5 400 m3/hm2),分别测定土壤0~30 cm、30~6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以及棉花产量,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得到棉花种植期最优施肥量和灌水投入量。结果显示:N240、N360施氮处理能显著提高花铃期棉花根层硝态氮含量;施肥处理下,随着灌水水平的提高,土壤铵态氮含量会呈现短期上升趋势,之后又降低至灌溉前水平;在W2灌水量、N240施氮量条件下,棉花花铃期施加总肥料用量的42%,总灌水量的57%,棉花产量可达到6 648.05 kg/hm2。研究结果表明,在W2灌水量、N240施氮量条件下,棉花花铃期施加总...  相似文献   
100.
种子活力与萌发的生理与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种子活力形成于种子发育的脱水阶段,与以往理解不同,近来研究表明种子脱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失水过程,脱水与萌发存在一些相同的基因表达和代谢特征。萌发始于吸水膨胀,种子代谢恢复,胚根突破胚乳和种皮等外围包被组织完成萌发。种子萌发的质量关键在于储藏的mRNA的质量,另外,蛋白质稳定性和DNA完整性影响萌发的表型。激素作为一种信号小分子物质,浓度极小甚至是趋于零时对种子萌发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ABA/GAs的阈值范围调控种子休眠与萌发,其中,ABA几乎作用于种子萌发的全部过程,GA的作用并不像ABA那样广泛,主要在胚根突出时发生作用,且ABA和GA彼此抑制对方的合成与分解代谢基因,它们均可调控α-淀粉酶基因的转录。除ABA和GA外,近来发现AUX参与调控种子的休眠与萌发,其对胚根突出的调控比对子叶开展更加精细,AUX信号与ABA信号存在交叉,AUX通过其响应蛋白ARF10/16间接调控ABA信号通路中ABI3的稳定性来调控拟南芥种子休眠与萌发。与光照条件下相比,在土壤中萌发的幼苗将形成一个特异性的组织“顶钩”,它的主要作用是在幼苗“顶土”时保护顶端分生组织,“顶钩”形成与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有关。为了提高种子活力,引发技术被运用于生产,引发的关键在于控制种子“萌而未发”,在“回干窗口”内及时脱水,引发过程中种子储藏的mRNAs和蛋白已经执行功能,回干后这种分子机制被“牢记”,再吸胀的种子可以迅速整齐的萌发。除毒害分子外,ROS还作为信号分子参与调控种子休眠释放、胚乳松弛和贮藏物动员,且其与激素分子ABA和GA等存在交互作用,ROS还参与蛋白的翻译和翻译后修饰调控种子萌发吸水和贮藏物动员。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甲硫氨酸代谢是代谢核心,其代谢产物广泛参与调控种子萌发的一些生理生化反应,如:DNA的合成,蛋白质的稳定性,染色体结构的形成和重塑,生物素的合成等,另外还与激素分子ABA、GA、ETH和CTK及活性氧活性(氮)存在交互作用。近来还发现甲硫氨酸亚砜还原酶决定种子的寿命,它可能是种子活力的一个新的分子标记。本文将围绕上述内容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热点,种子“提早”收获的感官依据,高活力种子田间出苗差异的分子机制,生长素在胚根突出时的重要作用,甲硫氨酸代谢,种子活力检测方法的选择等内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