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水产渔业   44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池塘主养白须公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0.27 hm2土池进行了主养红白须公秋片鱼种试验,放养红白须公夏花33855尾,白鲢夏花6000尾,花鲢夏花2000尾。经97 d饲养,出塘红白须公秋片17360尾,1675.24 kg,平均体重96.5 g,成活率51.2%,花、白鲢秋片580 kg,平均产鱼8457.15 kg/hm2,其中红白须公占77.3%,产值达108 750元/hm2。  相似文献   
22.
辽宁地区河蟹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患暴发性流行病的中华绒螯蟹稚蟹体内分离到5株细菌,其中2株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病原菌,又经形态,生理生化特性测试,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和副溶血弧菌,生物型2。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前者对氯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敏感;后者对呋喃唑酮,磺胺,链霉素,卡那霉素,磺胺+TMP等敏感。  相似文献   
23.
在12块稻田中进行4种中华绒螯蟹饲料配方对比试验,蛋白含量分别为38.06%、33.43%、28.48%、25.32%.经9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蛋白含量为38.06%、脂肪含量为6.01%、钙磷比为1∶1.35的饲料组中华绒螯蟹生长最佳,利润最高.高营养水平的中华绒螯蟹配合饲料能促进生长,提高养殖产品的品质,显著增加效益.  相似文献   
24.
鸭绿江斑鳜胚胎及胚后发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5、2006年,连续观察了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受精卵的胚胎及胚后发育全过程。结果表明:斑鳜受精卵在22.2~25.2℃水温条件下,孵化所需时间约为144 h,胚胎发育到111 h,口裂已经形成,张合自如;破膜后54 h即可捕食活体鱼苗。斑鳜胚胎期即形成口裂、心脏、胸鳍、鳃盖等器官,在破膜前具备了较其它鱼类先天功能更完善、更复杂的生理结构,这一生理特点为其胚后体质强壮,开口即可捕食,消化活体鱼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5.
26.
鲤鱼寄生粘孢子虫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宽  闻秀荣 《水产科学》1992,11(11):23-25
作者在进行辽宁地区池养鱼类鱼病调查时,发现单极虫属Thelohanellus Kudo,1933一新种,命名为清河单极虫,新种Thelohanellus qingho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27.
28.
维生素C对花鱼种生长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饲料中维生素C(VC)的含量对花Hemibarbus maculates鱼种生长和免疫指标的影响。在水温为(25.0±3.0)℃的条件下,将14.84 g的花鱼种放养在12个网箱(60 cm×60 cm×120 cm)中,网箱放在室外2个水泥池(6.0 m×2.0 m×1.2 m)中。试验设F0(对照)、F1、F2、F3 4组,分别投喂按0、1 000、2 000和3 000 mg/kg(饲料)剂量添加含量为95%的包膜VC的试验饲料(粗蛋白37.0%、粗脂肪11.0%)。125 d的饲养结果表明:花的成活率为93.33%-98.67%,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饲料中VC含量的增加,花鱼种的特殊增重率先上升后降低,摄食含973.00 mg/kg VC的饲料时(F1组),鱼的特殊增重率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饲料系数极显著低于其它组(P〈0.01),蛋白质利用率极显著高于其它组(P〈0.01);根据二次曲线拟合计算得出,花特殊增重率最高和饲料系数最低时,饲料中VC的含量为1 415.78-1 451.74 mg/kg;花鱼种血清中γ球蛋白含量随着饲料中VC含量的增加先升高再降低,VC含量为973.00 mg/kg时达最高值,该组极显著地高于其它组(P〈0.01);花鱼种血清中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饲料中VC含量的增加而极显著升高(P〈0.01),分别在VC含量为2 857.00、1 882.00 mg/kg(F3、F2组)时达最大值。  相似文献   
29.
水库网箱养鲤烂鳃病极易发生 ,危害严重。笔者对龙屯水库网箱养鲤烂鳃病的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 ,已收到较好效果。1 病因 细菌性烂鳃病是柱状屈桡杆菌 (Fleex ibavtercalxmnaris)引起的鱼病。由于饲料原料来源不一 ,有时保管不善 ,饲料质量得不到保证。饲料中的维生素矿物质添加不足。水库管理不当 ,饲养初期投料不足 ,鱼体质弱 ,抗病力差。又由于水库多年施化肥养鱼 ,水质被污染 ,鱼体免疫力低下 ,易感烂鳃病。2 发病症状  1998年 7月 19日水温 2 7~ 2 8℃ ,龙屯水库网箱鲤鱼发生烂鳃病。病情来势凶猛 ,传播迅速…  相似文献   
30.
黄芪、熟地和山楂等中草药对黄颡鱼生长和消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水温20.0-30.0℃下,鱼粉和豆饼为蛋白源的含粗蛋白42.0%的饲料中分别加入黄芪、党参等(F1);熟地、当归等(F2);山楂、麦芽等(乃)中草药,在60 cm×60 cm×120cm的流水网箱中饲养平均体重15.5g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对照(F0)组不添加任何中草药,研究了中草药对1冬龄黄颡鱼生长与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摄食中草药饲料的鱼特殊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58.33%、8.33%和79.17%(P<0.01).F1和F2组鱼肠道中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分别比对照组高77.61%、47.52%和94.51%,67.07%(p<0.01),而淀粉酶的活性则降低,对饲料干物质、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增高.F1、F2和F3组实验黄肌肉中氨基酸的含量分别比F0组高7.67%、6.60%和6.23%,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高10.30%、7.52%和8.65%,蛋氨酸的增加量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