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57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为找出最适合的人工鱼巢材料,形成产黏性卵鱼类产卵场修复技术,该研究于2019年3—5月在西江肇庆江段利用芦竹(Arundo donax)、芒草(Miscanthus sp.)、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仿真水草、尼龙网布共6种材料制作人工鱼巢,分析了材料及环境因素对鱼巢实施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鲤(Cyprinus carpio)鱼卵对黏附介质具有较强的偏好性,芦竹制作的鱼巢有卵黏附的比例和单件鱼巢黏附鱼卵数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材料制作的鱼巢(P<0.05),可知芦竹是制作鱼巢的最佳材料。有卵黏附的比例和鱼卵数量均随着入水天数的延长而下降,主成分分析表明鱼巢入水天数是影响实施效果的最主要因素,径流量和水位的上涨可促使鲤到鱼巢产卵,而天气状况对鱼巢效果影响不大。此外,还讨论了鱼巢投放时间、地点对实施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2.
西江鱼类群落多样性及其演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05-2008年对珠江下游西江江段6个采样点进行鱼类多样性调查,共采集鱼类96种,隶属于13目29科75属,辐斑虫纹东方鲀(Takifugu vermicularis)、南方波鱼(Rasbora steineri)、西江鲇(Silurus gilberti)等8种为西江新记录鱼类。西江鱼类群落多度大于1%的种类有17种,前5位依次是鲮(Cirrhina molitorella)、(Hmiculter leucisxulus)、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广东鲂(Megalobrama hoffmanni)、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多度小于0.1的有28种。西江鱼类群落以定居性、杂食性种类为主;与历史比较杂食性、定居性鱼类种类所占百分比上升,肉食性、洄游性、半洄游性鱼类所占比例下降。聚类分析发现西江鱼类群落可以分为3个类群,即:上游类群、中游类群和下游河口类群;物种组成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江段鱼类群落有明显的差异,相同生境类型江段的鱼类物种相似性较高;上游的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下游。通过个体生态学指数(autecology index)分析,西江鱼类群落底层生活、口下位、喜急流生活、肉食性种类受影响程度大,而口端位、杂食性、喜缓流的种类演变成优势种群。航道整治、大规模无序挖沙、河口水体污染、过度捕捞等因素是影响西江鱼类群落变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3.
珠江中下游鲮早期资源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7年通过弶网定点周年采样和圆锥网流动采样相结合的方法,在西江肇庆江段对珠江中下游鲮(Cirrhina motitorella)早期资源进行了调查.鲮全年有多次产卵活动,鲮鱼苗主要出现在5-9月;鲮鱼苗全长(5.5±0.4)mm,主要发育到鳔一室期至卵黄吸尽期.根据发育期和平均流速推断,鲮产卵场主要位于距离采样点170~380 km的黔江和浔江江段.鲮鱼苗占漂流性鱼苗总量的3.71%.鲮鱼苗晚上的密度显著高于早上和中午(n=29;P<0.05).鱼苗总密度与采样点离岸距离有关,靠近两岸的鱼苗总密度极显著高于河中央鱼苗总密度(n=6;P<0.01).鱼苗总密度、鲮鱼苗密度与水温、径流量、水位和浊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与水温、采样时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14.
淡水湖泊和水库底部沉积物产生的甲烷(CH_4)常以气泡方式从水中逸出,由于气泡目标强度(target strength, TS)分布范围与鱼类目标强度高度重合,导致信号误判而影响数据处理。2017年7月,使用分裂波束渔探仪Simrad EY60(120 kHz, 200 W)在北江水系乐昌峡水库进行声学探测,研究不同航速下的信号类别,为水下气体跟踪、温室气体释放通量、水体底质演变及渔业资源评估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气泡(多数)和鱼类(少数)为乐昌峡水库主要声学散射体,与鱼类信号的随机性相比,气泡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直上升且水平位移较小,气泡与鱼类在相对游泳速度、垂直方向变化、目标轨迹的垂直变化等变量存在显著差异(P0.01)。气泡在水中的平均上升速度为23.95 cm/s, 95%置信区间为23.17~24.74 cm/s;平均气泡目标强度为-60.09 dB,分布范围为-73.82~-33.29 dB,半径范围0.20~21.65 mm;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速度逐渐减慢,半径逐渐减小,与水深呈显著相关关系(r=0.99,P0.01)。船速3 km/h,回波图能清晰分辨气泡和鱼体信号,可作为目标运动轨迹识别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