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16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1篇
  20篇
综合类   81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113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以南极海域“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the 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Antarctic Marine Living Resources, 简称 CCAMLR) 48.1、48.2 和 48.3 亚区的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渔业兼捕所得 97 份南极鱼样品为研究对象, 经形态学特征分析和 DNA 条形码将其鉴定为南极鱼亚目 4 科 17 属 17 个有效种, 其中依据形态学特征只鉴定出 6 个物种, 其余 11 个物种则依据 DNA 条形码得到准确鉴定。可见, 在形态学鉴定经验不足或样品形态不完整的情况下, DNA 条形码可以有效的实现物种鉴定。继而, 分析了南极鱼类 97 条 DNA 条形码的碱基组成特征, 发现 GC 含量第一密码子最高且第二密码子最低可能为南极鱼亚目类群的特有现象, 但其生物学意义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将本研究采集的南极鱼亚目 17 种鱼类与 BOLD 筛选的 64 种鱼类的 DNA 条形码合并, 构建了南极鱼亚目 4 科 39 属 81 种鱼类的系统关系树, 这是迄今为止包含种类最多的南极鱼亚目鱼类分子鉴别和系统进化关系分析。遗传距离和系统关系树分析进一步证明 DNA 条形码对于南极鱼类物种鉴定的适用性与可行性, 另外还发现南极鱼亚目鱼类的个别物种其分子系统关系与形态学分类地位不一致。本研究结果证实了 DNA 条形码技术对南极鱼亚目分类群的识别效率, 弥补了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的局限和不足, 丰富了南极鱼类 DNA 条形码数据库, 为南大洋鱼类多样性与适应性进化研究奠定基础, 同时为南极渔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2.
小麦转录因子基因W16的功能标记作图和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开发小麦DREB转录因子基因W16的功能标记,进行遗传作图,并结合表型性状关联分析,为利用分子标记进行小麦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以六倍体普通小麦及其野生近缘种的二倍体和四倍体为材料,克隆W16的DNA序列;根据序列多态性设计分子标记;利用中国春缺四体材料对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用DH群体(旱选10号×鲁麦14)进行精细定位并作图;以154份六倍体普通小麦材料构成的自然群体分析表型性状与基因单倍型的关联特性。【结果】利用中国春缺四体材料先将W16定位在1A染色体上。后利用DH群体将W16定位于染色体1A的CWM517和WMC20标记之间,距左、右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7.8 cM和19.4 cM。在小麦自然群体中共检测到W16的3种单倍型,分别与单株穗数、穗粒数、每穗小穗数和籽粒饱满度关联。【结论】确定了W16所在的染色体位置,鉴定出HapⅡ为增加单株穗数和籽粒饱满度的优良单倍型,HapⅢ为提高穗粒数的优良单倍型,该基因的功能标记和关联分析结果为小麦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3.
以圣女果为试材,研究了15%柠檬油微乳剂对圣女果浸泡处理后常温贮藏下的保鲜效果。通过对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筛选,确定了15%柠檬油微乳剂的配方。经冷、热贮稳定性,稀释稳定性检测,其质量检测结果合格,符合国家有关农药加工标准。效果评价结果显示,柠檬油微乳剂对圣女果有明显的保鲜作用,处理15d后,坏果率为14.13%,分别比1-MCP和空白对照处理下降了40.56%和62.89%,可显著延缓圣女果可溶性固形物、有机酸和维C含量的下降,货架期可达到7d。柠檬油微乳剂有进一步开发为商品果蔬保鲜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34.
【目的】克隆小麦蛋白磷酸酶2A(PP2A)调节亚基(PR55)基因TaBβ-1,分析其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特性,为小麦抗逆育种提供候选基因。【方法】以小麦品种旱选10号为材料,通过电子克隆和RT-PCR获得TaBβ-1的全长cDNA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TaBβ-1及其编码蛋白TaBβ-1的序列特征,预测其功能,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技术分析该基因在小麦孕穗期不同组织中、不同生育时期新叶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在PEG、NaCl、低温及外源激素ABA等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检测不同水分条件下成株期转基因拟南芥的叶片细胞膜稳定性。【结果】获得TaBβ-1的全长cDNA序列1931bp,其开放阅读框(ORF)为1539bp。该基因编码512个氨基酸,预测TaBβ-1蛋白分子量为57.1kD,等电点为5.87,含有PP2A调节亚基的1个CDC55保守结构域、1个alpha/beta结构域、2个PR55保守结构域和6个WD重复子。TaBβ-1在小麦孕穗期的根、穗、叶中均有表达,表达量依次为根穗叶;在不同生育时期的新叶中,苗期叶片的表达量最高。TaBβ-1的表达明显受PEG、NaCl、低温以及外源ABA的诱导。【结论】小麦蛋白磷酸酶2A调节亚基家族基因TaBβ-1在小麦苗期叶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根、穗以及其它时期的叶片;TaBβ-1参与对高渗、高盐、低温等多种胁迫以及ABA处理的应答反应,但表达模式不同;在水分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拟南芥比野生型具有较高的细胞膜稳定性。  相似文献   
35.
研究日粮锌水平对4~6周龄肉仔鸡生长性能、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360只1日龄Arbor Acres(AA)肉公雏,0~3周龄统一饲喂同种日粮(含锌86.25 mg/kg),于22日龄从中选取288只鸡按体重随机分成8个处理,每个处理分6个重复笼饲养,每个重复笼6只鸡。分别饲喂不添加锌的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对照组,含锌27.66 mg/kg)和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20、40、60、80、100、120和140 mg/kg锌(试剂级硫酸锌)日粮。试验期21 d。研究结果表明,日粮锌水平对4~6周龄肉仔鸡生长和胴体性能均无显著影响(P>0.10),但日粮中添加适宜水平的锌可显著降低肉仔鸡胸肌、腿肌的滴水损失和胸肌丙二醛含量,提高胸肌L*值(P<0.10)。  相似文献   
36.
对57周龄金定鸭蛋(青壳蛋)和麻鸭蛋(白壳蛋)的主要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新鲜的青壳蛋和白壳蛋的蛋重分别为80.57g和64.03g,青壳蛋比白壳蛋重;青壳蛋的蛋壳厚度(0.33mm)较白壳蛋(0.32mm)厚,前者蛋壳较坚实;青壳蛋、白壳蛋的蛋型指数分别为1.43和1.40,青壳蛋的蛋型稍大;新鲜青壳蛋的哈夫单位(86.35)与白壳蛋的(88.55)较接近,差异不大,但青壳蛋的蛋黄指数(8.30)较白壳蛋的(10.05)低。从外部品质可以看出青壳蛋的蛋品质比白壳蛋相对高,而其内部营养成分的对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7.
全文就番鸭本品种人工授精的关键技术,包括种公番鸭的培育与选择、精液的采集方法、精液的稀释和输精技术进行论述,对目前番鸭生产实践中广泛采用的人工授精技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8.
厌氧氨氧化及其在低碳源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缺氧条件下,厌氧氨氧化菌可以直接以NO3-或NO2-为电子受体,以NH4+为电子供体,将2种氮素同时转化为氮气.这种厌氧氨氧化作用无需有机碳源、供氧能耗低,运行费用少.本研究从厌氧氨氧化机理出发,介绍了厌氧氨氧化技术的应用,并针对其在低碳源废水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9.
西北地区种植甘草对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西北地区植被特征指标与土壤表层盐含量、碱性间的相互关系,为该区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植被和其下部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甘草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其下部土壤表层(0—5cm)的含水率、pH值、电导率、盐含量等指标,并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甘草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其下部土壤的含水率均随甘草生长年限的增加呈显著升高的趋势(p0.05),而土壤的pH值、电导率、盐含量正好相反,均表现出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耕地表层土壤的pH值、盐含量与甘草植被特征指标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的大小顺序均为:植被盖度植株高度地上生物量;回归分析显示,土壤pH值和盐含量与甘草植被的这3个性状指标间均表现为负线性函数关系,甘草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每提高1个单位,可使土壤表层的pH值分别下降0.012,0.011和0.002,盐含量分别降低0.108,0.107,0.015g/kg。[结论]西北干旱地区耕地中种植甘草对其下部土壤表层的盐含量和碱性(pH值)影响显著,其中植被的盖度对表层土壤的盐碱影响最大;从耕地表层抑盐角度考虑,应优先选择种植枝叶稠密、植株高大的作物。  相似文献   
40.
2006-2013年黄海秋季头足类资源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摸清中国黄海秋季头足类的资源状况,本研究根据2006–2013年秋季黄海渔业资源调查所取得的292个站位底拖网资料,以渔获率作为头足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分析黄海秋季头足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年度变化以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黄海秋季分布的头足类有14种,隶属于3目6科8属,不同年度头足类的种类变化为(8±2)种/年,以温带种占优势,也有一定数量的暖水种,未出现冷水种,明显反映出暖温带海区的动物区系特征。黄海秋季头足类的优势种为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剑尖枪乌贼(L.edulis)、针乌贼(Sepia andreana)和双喙耳乌贼(Sepioda birostrata),年际间优势种稍有不同。更重要的是,此阶段调查捕获了3个黄海新记录种:罗氏乌贼(Sepia robsoni)、多钩钩腕乌贼(Abralia multihamata)和真蛸(Octopus vulgaris)。根据这3个暖水种在黄海其出现的位置、频率和数量,分析可能的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头足类暖水种分布的纬度发生变化,导致其栖息范围扩大。调查还发现,柔鱼类和枪乌贼类为秋季黄海头足类优势类群,不同类群头足类的渔获量在年际间存在一定波动,且过去的十多年间黄海秋季头足类资源组成结构已有所变化。黄海不同区域间头足类资源量从北往南呈现递增趋势,黄海北部、中部、南部头足类的平均渔获率分别为0.55 kg/h、0.67 kg/h、0.98 kg/h。本研究结果可为黄海头足类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