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9篇
  5篇
综合类   42篇
水产渔业   10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0 毫秒
71.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湿地的概念功能、湿地生态系统评估的重要性、国内外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研究进展,以及当前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叙述,综述了相关研究的现状及进展.同时还针对当前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进展中的关键限制性问题,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72.
对虾高位池循环水养殖效果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降低高位池对虾养殖风险,减少养殖环境污染,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于2010年8~11月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rnei)为试验对象,研究了高位池循环水对虾养殖期间的主要养殖参数变化.设计了3个不同循环处理量试验,即20 m3/h、P1组,40m3/h、P2组,60 m3/h、P3组,对不同循环量水处理组对虾养殖参数,包括特定生长率(SGR)、相对增重率(WG)、肥满度系数(K)和饲料系数(FCR)等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其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循环量的循环水系统均能有效地提高特定生长率,P1、P2、P3塘的对虾相对特定生长率为0.13%、0.28%、0.18%,P1、P2、P3塘的对虾体重的相对增重率、肥满度系数分别为11%、23%、15%;24%、40%、29%,而对虾饲料的增效率为16%、26%、19%,综合比较发现,40 m3/h的循环量对提高对虾养殖效果最好,60 m3/h次之,20 m3/h较差.  相似文献   
73.
工厂化养殖是未来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养殖模式.在工厂化车间养殖条件下,共放养驼背鲈60 000尾、波纹唇鱼2 600尾,进行名贵海水鱼类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驼背鲈养殖成活率30.8%,波纹唇鱼养殖成活率81.9%.试验证实工厂化车间养殖系统可以用于名贵海水鱼类驼背鲈和渡纹唇鱼的养殖生产.  相似文献   
74.
为探讨西沙海域氮(N)和磷(P)对浮游植物生长限制的影响,2014年秋末在永兴岛附近海域S0站(111°59.843'E,17°30.364'N)进行了N、P营养盐的现场添加实验。添加氮的浓度依次为4μmol·L-1、8μmol·L-1、16μmol·L-1、32μmol·L-1,添加磷的浓度依次为0.25μmol·L-1、0.5μmol·L-1、1μmol·L-1、2μmol·L-1,添加氮和磷的浓度组合依次为4μmol·L-1+0.5μmol·L-1(N∶P=8∶1)、8μmol·L-1+2μmol·L-1(N∶P=4∶1)、16μmol·L-1+0.25μmol·L-1(N∶P=64∶1)、32μmol·L-1+1μmol·L-1(N∶P=32∶1)。结果显示:加富N+P后,叶绿素a浓度显著增长(P0.05),其中,32μmol·L-1NO-3-N+1μmol·L-1PO3-4-P添加组和4μmol·L-1NO-3-N+0.5μmol·L-1PO3-4-P添加组叶绿素质量浓度从初始的0.06 mg·m-3分别达到1.71 mg·m-3和1.10 mg·m-3,说明添加N/P范围在8~32之间可以促进浮游植物生长。在单独加富N和P后,叶绿素a浓度均无显著的增加(P0.05),说明单独添加N和P不能促进浮游物生长。限制因子分析表明,S0站点的浮游植物生长为N+P共同限制。  相似文献   
75.
大亚湾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全面掌握南海北部大亚湾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利用2007—2008年在大亚湾开展的4个航次124个站次的海洋生物调查数据和历史资料,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对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亚湾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明显、种类更替频繁;(2)优势种组成简单,季节变化明显,单一种的优势地位显著。与过去相比,大亚湾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的组成基本稳定,但种类和优势种的更替率均呈现逐步增大的趋势,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趋于简单、单一种优势地位明显提高。大亚湾生态环境随季节的变幅增强,群落的稳定性明显下降。海水温度的升高,改变了大亚湾暖水性浮游动物种类的生活周期;而且营养水平的提高也促使赤潮种类夜光虫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76.
福尔马林固定鱼类标本DNA提取方法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胁迫致使许多海洋鱼类种群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了摸清鱼类种群结构对气候变化和人类胁迫活动的响应机理,利用福尔马林固定标本研究较早年代海洋鱼类DNA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为了解决福尔马林固定鱼类样本DNA提取质量差的难题,以福尔马林固定近50年的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标本为例,研究DNA提取过程中多个因素对DNA提取产量的影响。以取样部位、除甲醛处理、消化时间、抽提方法为考察因素,以DNA提取浓度为评价指标,通过SPSS软件设计L8(4×24)正交实验。结果,得到的最优处理组为:肌肉组织样品经GTE缓冲液浸泡与酒精梯度处理后,90℃水浴30 min,真空干燥处理,加入裂解液与蛋白酶K,55℃水浴消化3 h,试剂盒法提取DNA。除甲醛处理是提高DNA产量的关键,处理步骤越多效果越好。90℃水浴后再消化能够显著提高DNA提取效率。通过对比标本DNA与新鲜样品DNA,PCR扩增的结果,证明使用优化方法提取的DNA能够满足后续研究的需求。  相似文献   
77.
水溶性石油烃组分对翡翠贻贝的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半静水的实验条件下,将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分别暴露于0.005、0.010、0.050、0.100mg.L-1的0#柴油水溶液(WSF)中,在污染后1、3、7、15d取样,于15d后转入清洁海水中进行7d污染释放试验,在18、22d采样。测定内脏团和外套膜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结果表明,高剂量组(0.100、0.050mg.L-1)暴污的翡翠贻贝内脏团和外套膜SOD活性和MDA含量变化比低剂量组(0.005mg.L-1)显著(P<0.01),整个暴露过程中呈现先抑制后诱导再抑制的波动变化趋势,无明显的剂量-时间-效应关系。WSF暴露初期,内脏团组织中GSH含量和GST活性反应灵敏且受到抑制,此后受到明显诱导而升高,在暴露第7d达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外套膜各剂量组GSH含量和GST活性存在此消彼长的趋势,剂量-时间效应明显。污染解除后,4种生理指标均缓慢恢复至空白对照组水平。  相似文献   
78.
为探讨大亚湾海域水体和沉积物中石油烃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2015年4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和12月(冬季)对大亚湾海域的石油烃进行了4个季度调查。结果显示,大亚湾表层水体石油烃质量浓度为0.005~0.268 mg·L~(–1),均值为0.067 mg·L~(–1),水质为国家三类海水,平均污染指数(Pi)为1.34,水体已经受到石油烃的污染。水体中石油烃的分布主要受湾内顺时针方向水平环流的影响,春季石油烃的高值区位于湾内东部海域,夏季位于湾内南部海域,秋季位于湾内西南部海域,冬季则位于湾内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烃质量分数为7~559 mg·kg~(–1),均值为183.4 mg·kg~(–1),平均Pi为0.367,表明大亚湾表层沉积物除了A9站位受污染之外,整体未受石油烃污染。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烃呈点源分布,高值区位于中央列岛区、南澳镇东北海域以及大辣甲东面海域,主要分布于石化排污区、进港航道和油码头附近。  相似文献   
79.
为了解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动态变化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研究通过2016年冬季在胶州湾12个站位采集到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66种,其中环节动物32种,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分别为17种、9种和3种,脊索动物2种,纽形动物、头索动物、半索动物各1种。优势种为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丝异须虫(Heteromastus filiformis)、青岛文昌鱼(Brachiostoma belcheri tsingtauense),优势度分别为0.02、0.147和0.024。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栖息密度为176.7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159.5 g/m~2。水平分布显示,栖息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湾内近岸海域、湾外海域、湾内离岸海域,生物量水平分布湾外海域湾内海域。多样性指数(H')取值为1.19~3.54,平均值为2.65;丰富度指数(d)取值为0.91~2.29,平均值为1.47;均匀度指数(J′)取值为0.46~1.00,平均值为0.87。根据Cluster结果,可将调查站位划分为4个群落。ABC曲线显示,群落Ⅰ受到严重的扰动(H'=1.65),群落Ⅱ(H'=2.84)和群落Ⅲ海域(H'=2.32)有轻微的扰动,群落Ⅳ未受干扰(H'=3.54)。BIOENV分析表明,与群落结构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因子为水深、溶解有机碳(DOC)、中值粒径和Zn含量(r=0.524)。胶州湾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多,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不稳定,需进行长期监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80.
以海洋微藻为原料提取生物燃料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蒙  李纯厚  戴明 《南方水产》2009,5(2):74-80
能源短缺已经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各国科学家将目光投向生物燃料.然而由于大量使用玉米、大豆等农产品生产生物乙醇等燃料,导致生物燃料"与人争粮"和"与粮争地"现象严重.文章综述了用于提取生物燃料的海洋微藻藻种的筛选、纯化、大规模培养及采收方法的优缺点以及生物燃料的提取工艺等方面的主要进展,并对该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