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9篇
  5篇
综合类   42篇
水产渔业   10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91.
对虾高位池循环水养殖系统对水质调控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改善高位池对虾养殖水质,降低养殖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对自主研发的高位池循环水养殖系统调控对虾养殖水质的效果进行研究,设计了3个不同循环量(20 m3·h-1,T1)、(40 m3·h-1,T2)、(60 m3·h-1,T3)水处理系统进行高位池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量的循环水系统均能有效地降低水体中NH+4和NO-2,T1、T2、T3对NH+4的相对消除率分别为46%、56%、57%;对NO-2的相对消除率分别为38%、34%、54%;各处理组对NO-3均没有明显的消除作用.T1、T2对PO3-4无消除效果,T3对PO3-4的相对消除率为36%.T1对COD无消除效果,T2、T3对COD的相对消除率为9%、15%.综合比较可知,60 m3·h-1循环水处理系统对改善水质效果最好,40 m3·h-1次之,20 m3·h-1最差.  相似文献   
92.
我国毛颚类的研究状况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海洋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次级生产者的代表,通过捕食作用控制浮游植物的数量,同时它也被高层海洋动物捕食,因而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毛颚类是海洋浮游动物一个主要类群,种类尽管只有70余种,但其数量比例却仅次于桡足类而居浮游动物各大类群的第二位。毛颚类不仅是其他游泳生物的优质饵料,而且本身可供食用,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其分布广、个体大,对海洋环境的变化敏感,特别是对海流、水团的依存性强,因而常被用来作为识别海流或水团的生物指标种;同时,毛颚动物因其对环境变化敏感的特性而常作为污染生态学…  相似文献   
93.
海水对虾池塘养殖污染物环境负荷量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通过分析广东海水对虾养殖饵料、养殖品种的组成成分、养殖效率和养殖池塘进排水污染物增量的变化,利用质量守恒法和增量估算法,评估了对虾池塘养殖主要污染物的环境负荷量和排放量。结果显示,对虾池塘养殖氮、磷环境负荷量分别为45.8和10.1kg·t-1,其中随养殖废水排放入海的环境排放量分别为1.39和0.65kg·t-1同时,排放废水中COD和悬浮物的环境排放量分别为49.65和179.7kg·t-1。以广东省2001年对虾池塘养殖状况为例,评估了池塘对虾养殖污染物的环境负荷量。结果显示,2001年全省对虾池塘养殖对环境产生的氮、磷负荷量分别为4508.5和994.2t,其中通过养殖废水排入临近海域水环境的COD、无机氮、无机磷和悬浮物排放量分别为4887.5,136.8,64.0和17689.5t;氮磷环境负荷量及污染物的排放量均以粤西最高,粤东次之,珠三角一带最低。与陆源废水排放中氮、磷排放量比较,海水对虾池塘养殖废水排放氮、磷总量分别约为陆源排放量的0.15%和0.41%。  相似文献   
94.
为探究红树林人工湿地对海水池塘尾水中氮(N)、磷(P)元素的净化作用,选择秋茄(Kandelia candel)、桐花树(Aegicerascorniculatum)、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3种红树植物构建人工湿地系统。在试验进行的一个月内,以海水池塘养殖尾水中的N、P为参考,浇灌5、10、15倍和25倍N、P浓度的人工海水,序时收集出水口水样,分别测定不同形态的N、P营养盐含量。研究显示,在N、P浓度升高时,人工湿地系统对氨态氮(NH4+-N)的去除率下降,15倍浓度处理下秋茄对NH4+-N的去除效果显著高于红海榄和桐花树(P<0.05),红树植物处理组能使系统中硝态氮(NO3--N)浓度保持稳定,同时对水体中的亚硝态氮(NO2--N)始终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试验开始后的0~3 d,系统中磷酸盐(PO43--P)浓度显著下降,表现出对PO43--P良好的去除效果。综合来看,红树林人工湿地对海水池塘养殖尾水中N、P的去除效果较好,可作为海水池塘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的修复技术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5.
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984-1985年4个航次、1987年2个航次和2004年4个航次在南海北部大亚湾海域开展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结果,对不同时段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相似性、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大亚湾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方面,表现为:(1)种类数下降,丰富度大幅降低,群落趋向简单化:1987年大型底栖动物的站均出现种数为50.6种/站,最高可达100种/站。而2004年站均出现种数仅为7.6种/站,最高仅为14种/站。(2)种类更替明显,在过去的20年间,几乎完成了整个群落的演替;1984-1985年,大型底栖动物出现98种,软体动物31种,节肢动物30种,棘皮动物21种,环节动物12种。2004年,共出现大型底栖动物79种,软体动物32种,节肢动物17种,棘皮动物8种,环节动物18种。1984年和2004年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相似性仅有25.5%,其中环节动物的改变最为显著,20年前后的种类相似性仅为8.1%。(3)物种多样性水平大幅下降。虽然大亚湾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平面分布趋势未发生较大改变,种类的均匀度略有增加,但多样性指数由1988年的3.38降至2004年的2.08,丰富度由4.46降至1.17。以上结果表明,大亚湾生态环境的改变已经对底栖动物群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中国水产科学,2008,15(2):252-259]  相似文献   
96.
人工鱼礁附着生物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工鱼礁是用于营造海洋牧场、调控和优化海洋生态环境、增殖生物资源的人工设施.人工鱼礁投放入海后,受海水环境和气候等因素影响,礁体附着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出现明显的时空变化.文章综述了影响人工鱼礁附着生物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及其它因素,探讨了目前人工鱼礁附着生物研究的主要方向,以期为我国人工鱼礁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7.
小球藻与芽孢杆菌对对虾养殖水质调控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添加小球藻和芽孢杆菌,研究其对养殖水质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小球藻和芽孢杆菌联合处理组对水质的调控效果优于只添加芽孢杆菌组或小球藻组。菌-藻联合处理组能很好地降低水体中氮、磷的含量,对氨氮的作用尤为明显;实验进行的第5天内,NH4 -N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降低率为32·94%,NO2--N降低率为10·29%,PO34--P降低率为36·02%。小球藻 芽孢杆菌组NH4 -N含量平均为0·277mg/L,日均积累速率0·0135mg/L·d,而对照组为0·0472mg/L·d;NO2--N平均含量为0·334mg/L,日均积累速率为0·0617mg/L·d。小球藻在调控水质的同时也向水体释放有机物,从而引起水体COD的上升。  相似文献   
98.
大鹏澳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对沉积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了评估大亚湾大鹏澳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对养殖区及其邻近海域(对照区)沉积环境的影响,于2001年6月-2004年10月按季度对该养殖海域进行了8个航次的调查。对所获沉积物样品的理化因子按《海洋监测规范》和《海洋调查规范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规定的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养殖区和对照区沉积物类型均是黏土质粉砂,没有明显差异;养殖区沉积物含水率、有机碳和硫化物含量平均值分别为60.5%、2.82%和562mg·kg^-1,均显著高于对照区的55.8%、2.42%和238mg·kg^-1(P〈0.05);养殖区底层海水溶解氧(D0)浓度平均值为5.25mg·L^-1,显著低于对照区的6.48mg·L^-1(P〈0.01);养殖区沉积物有机碳、硫化物含量和底层海水DO浓度的超标率(我国适用于海水养殖水域的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和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分别为90.9%、100%和62.5%.而对照区的分别为76.2%、14.3%和20.0%;养殖区沉积物有机碳和硫化物含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特征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而对照区的季节变化均较为稳定,差异不大;养殖区与对照区底层海水DO的季节变化特征基本相似,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已对养殖区沉积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其污染程度的季节变化与养殖生产的季节周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9.
北部湾海域秋、冬季毛颚类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和掌握北部湾渔场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规律,于2001年11月至2002年1月对北部湾海域进行了2个航次的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毛颚类种类组成较为简单,样品中共鉴定出13种,其组成无明显季节变化。调查期间毛颚类栖息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76—45.70/m^3、2.00—70.04mg/m^3和0.18—1.99;秋、冬季平均值分别为12.03/m^3、23.19mg/m^3、0.81和6.29/m^3、19.61mg/m^3、0.90。主要优势种为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小箭虫(Sagitta neglecta)和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三者栖息密度分别占毛颚类总栖息密度的10.4%、3.1%和1.8%。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分布总体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趋势,不同季节表现略有差异。多样性指数以湾口较高、湾顶较低,呈湾口向湾内西北方向递减趋势。此外,本研究对毛颚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与水系、水团、水温及盐度等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0.
珠江口重金属变化特征与生态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2年5月和8月珠江口生态环境调查的数据,对水体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u、Pb、Zn、Cd的含量与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讨论,并对研究海域的生态环境进行质量评价和生态危害性评价。结果表明,珠江口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6、48.9×10-6、153.3×Cu、Pb、Zn、Cd的平均含量分别是6.53μg/L、2.22μg/L、48.3μg/L、0.16μg/L和43.8×1010-6、0.82×10-6;沉积物对Cu、Pb、Zn、Cd的富集倍数平均在1.5~3.3。水体中Cu、Pb、Cd的含量在河口不同区段(上、下游)季节变化特征不同,这种变化与水体中Cu、Pb、Cd的存在形态、迁移转化过程有关;受水动力条件及冲淤特性的影响,表层沉积物中8月份Cu、Pb、Zn、Cd的含量高于5月份的含量。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结果表明,5月份珠江口水体处于中污染状况、沉积物属轻污染状况,8月份水体和沉积物分别为较清洁和中污染;对沉积物的生态危害评价显示,8月份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性高于5月份,Cd的潜在危害性高于Cu、Pb、Z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