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67篇
农学   47篇
基础科学   28篇
  75篇
综合类   317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20篇
畜牧兽医   145篇
园艺   80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71.
棉铃虫的防治策略是:采取综合措施压虫口,科学用药抓战机,兼治1代,控制2代压基数,狠治3、4代保蕾铃,巧治5代抓重点.  相似文献   
772.
水资源短缺是我国西北旱区沙漠化防治和植被恢复重建的主要限制因子。揭示典型治沙植物根系吸水来源及其主控因子可为该地区科学治沙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本研究选取毛乌素沙地东南缘圪丑沟小流域樟子松人工林(18 – 20 年)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期采集和测定植物木质部水及其各种潜在水源(降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δ2H和δ18O),结合多元线性混合模型研究樟子松根系吸水来源、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监测期间(6—11月)樟子松木质部水、降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δ2H值变化范围分别为?69.95‰~ ?49.25‰、?144.81‰ ~ ?6.60‰、?83.62‰ ~ ?48.57‰和?65.63‰ ~ ?53.65‰,δ18O值变化范围分别为?8.77‰ ~ ?8.21‰、?18.86‰~ ?2.07‰、?9.45‰ ~ ?6.54‰和?9.97‰ ~ ?8.26‰。雨季(7—9月)降雨量、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位分别高于旱季(6月,10月和11月)24.8 ~ 90.10 mm,3.36 ~ 8.40%和5 ~ 15 cm。樟子松根系在6月主要利用深层土壤水(> 90 cm)(15.40%)和地下水(70.10%),7—9月逐渐转变为以吸收浅层土壤水(< 80 cm)为主(61.03%),10—11月随着降雨量减少,深层土壤水(> 70 cm)和地下水对樟子松根系吸水的贡献比雨季(7—9月)分别增加5.82% ~ 28.00%和20.64% ~ 23.30%。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根系吸水来源受土壤水分供耗和地下水位季节波动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773.
[目的]碳酸氢铵在土壤中对尖孢镰刀菌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通过比较碳酸氢铵、亚硝酸钠和硝酸钠的抑菌作用,以期探明碳酸氢铵抑制尖孢镰刀菌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土壤培养和平板培养相结合的试验方法,研究不同含量碳酸氢铵、亚硝酸钠和硝酸钠对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西瓜专化型以及甜瓜专化型生长的影响,同时研究了硝化抑制剂双氰胺对碳酸氢铵杀菌作用的影响,最后采用平板培养法分析了培养基pH值的变化对碳酸氢铵抑菌作用的影响。[结果]碳酸氢铵和亚硝酸钠均可以有效抑制3种专化型尖孢镰刀菌在平板上的生长和土壤中的数量,且抑制作用随其含量的增加显著增加,但硝酸钠则无影响;培养基pH值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会对尖孢镰刀菌生长产生显著影响,碳酸氢铵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与pH值有关,但不完全取决于pH值;硝化抑制剂对尖孢镰刀菌生长没有影响,但能够抑制碳酸氢铵对尖孢镰刀菌的杀菌作用。[结论]碳酸氢铵中的氨可以杀灭尖孢镰刀菌,并且其转化产物亚硝酸根离子在土壤中也能起到一定抑制尖孢镰刀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774.
北方旱作区土壤轮耕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旱作农业土壤耕作技术力求纳秋水、抗春旱,但长期单一的耕作措施使中国北方旱作区土壤结构恶化、土壤水分和养分无效损失加重,导致土壤肥力严重下降。合理组合土壤耕作措施,建立适宜的翻、松、免等轮耕技术体系对于旱作农田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刻理解土壤轮耕技术的研究现状及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评析轮耕技术的土壤水肥效应及与作物的响应,阐述土壤轮耕的研究性状、轮耕技术与配套机具,同时就其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建议,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区土壤轮耕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75.
采用沃特和微生物2种不同保水剂,研究不同保水剂施用量(2kg/667 m2、4kg/667 m2、6kg/667m2)对马铃薯各器官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生育前期,施微生物保水剂处理植株器官氮、磷、钾质量分数均高于施沃特保水剂处理,其中施用微生物保水剂4kg/667 m2和6kg/667m2各器官氮、磷、钾质量分数最高,均显著高于不施保水剂处理。施用保水剂均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商品率,其中施沃特保水剂4kg/667m2对马铃薯增产和提高商品薯率效果最佳,较不施保水剂处理显著提高34.6%和15.2%。  相似文献   
776.
采用点滴法测定了吡虫啉、噻虫嗪、醚菊酯及其混配对贵州3个县(黄平、开阳、桐梓)褐飞虱三龄若虫的毒力,并通过交互测定法筛选出对褐飞虱具有明显增效作用的优选配方.结果表明:噻虫嗪、吡虫啉和醚菊酯对3县稻飞虱的LD50范围分别为0.00125~0.00175、0.00135~0.00169、0.01739~0.01850 μg/头;与敏感品系相比,褐飞虱对吡虫啉表现出中等水平抗性(19.9~24.9倍),而对醚菊酯仍表现出敏感性.吡虫啉与醚菊酯和噻虫嗪与醚菊酯有效成分分别以1∶5和1∶7混配时对褐飞虱具有较高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66.93~198.23和174.29~188.74,其结果可为防治褐飞虱药剂汰选、混配用药及制剂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77.
血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核心,为了对其进行精细的类群划分和功能分析,了解动物免疫防御的机制,实验以体质量为17~23 g的凡纳滨对虾为对象,分别根据显微观察的胞内可辨颗粒结构和流式测量的细胞侧向散射特征探讨了其血淋巴的细胞类群,并进一步探讨了在副溶血性弧菌和白斑综合征病毒两种病原感染早期,主要响应的血细胞类群及其数量变化等特征。结果显示,两种方法都能从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辨识出无颗粒、小颗粒、中颗粒以及大颗粒四种血细胞,其中无颗粒细胞占比都接近70%,另外3种颗粒细胞合计占比均为30%左右,但细分比例统计有差异。脂质染料DID显示胞内颗粒普遍被膜,中颗粒和大颗粒细胞内的颗粒大小较均匀,提示了其内源性的形成机制;大颗粒细胞大小分布区间最窄且充满颗粒,表明其可能处于发育终末阶段,功能与分泌相关。通过测量发现,在两种病原感染早期,承担吞噬功能的无颗粒细胞和小颗粒细胞是主要响应类群,总体趋势均表现为细胞计数先降后升,推测感染后大量血细胞由于被用于清除病原而导致短时间内损失较多。副溶血性弧菌感染24 h后细胞总数降至低点,而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后的低点出现在36~48 h,相较略有延后并持续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778.
紫茎泽兰对7种牧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了紫茎泽兰地上部分榨取液对7种牧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1)紫茎泽兰地上部水浸提液对7种供试牧草种子的萌发均表现为强烈的抑制作用(P 〈0.05),对光叶紫花苕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显著小于对紫花苜蓿、白三叶、红三叶、东非狼尾草、非洲狗尾草和鸭茅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P 〈0.05);(2)从幼苗生长的测定结果分析,紫花苜蓿,红三叶和光叶紫花苕对低浓度紫茎泽兰叶片水提液不敏感,对高浓度提取液较敏感。白三叶、鸭茅、非洲狗尾草和东非狼尾草对紫茎泽兰的化感作用较敏感;(3)根据化感作用检测结果,分析认为光叶紫花苕、红三叶和紫花苜蓿是紫茎泽兰替代种植的适宜草种。  相似文献   
779.
不同水、氮供应条件下水稻锰素营养状况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明不同水、氮供应条件下水稻锰素营养状况,观察了不同地下水埋深模拟水分胁迫、铵态氮和硝态氮施用比例对水稻锰素养分吸收的影响,并分析比较了8个水稻品种在水、旱作条件下分蘖期和成熟期植株样品的锰含量。结果表明,在10~50 cm范围内,随着地下水埋深增加剖面各层土壤中有效性锰含量显著下降,平均从3.96 mg·kg相似文献   
780.
箭筈豌豆的植物学特征与分类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又名大巢菜、春巢菜、普通苕子、救荒野豌豆等,为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是豆科野豌豆属中重要的栽培种。主根明显,有根瘤;分枝有10多个,蔓生或攀缘生长,茎有棱条,长1—2米;偶数羽状复叶,叶轴先端为卷须,小叶4—7对,全缘,长圆形或狭倒卵形,先端微凹,小叶轴延伸为一小尖突,呈箭筈状,箭筈豌豆由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