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4篇
  7篇
综合类   19篇
水产渔业   3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采用荧光模拟底物法监测了精养池塘水中碱性磷酸酶(AP)、β-葡萄糖苷酶(BG)、亮氨酸氨肽酶(LAP)以及脂肪酶(LIP)活性动态变化特征,分析了胞外酶活性在不同粒径生物上的分布,并探讨了池塘水中酶活性与水质理化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养殖周期内,草鱼池塘水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为0.18~1.63μmol/(L·h),亮氨酸氨肽酶活性范围为0.28~1.66μmol/(L·h),碱性磷酸酶活性为0.96~3.49μmol/(L·h),脂肪酶活性范围为1.48~2.68μmol/(L·h)。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池塘水中胞外酶活性呈现明显的月份动态变化。4种典型胞外酶在池塘水中不同粒径生物上的酶活性分布不同。β-葡萄糖苷酶和亮氨酸氨肽酶活性的主要来源是3μm粒径的浮游生物,碱性磷酸酶活性主要来源为0.22μm粒径的游离态,脂肪酶活性主要来源于0.22μm的游离态和3μm粒径浮游生物。养殖池塘水中β-葡萄糖酶活性与NH_4~+-N、TN、TP、IP、COD_(mn)、Chl.a呈极显著正相关,与DO呈极显著负相关;脂肪酶活性与DO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与NH_4~+-N、NO-2-N、TN、TP、IP、COD_(mn)、Chl.a呈显著正相关,与T和pH呈显著正相关,与DO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2.
人工养鳖池水质的理化特征和细菌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塑料棚温室养鳖池 5次的定点采样调查结果表明 :养殖水体的污染特征主要表现为氨氮、亚硝态氮和有机耗氧量的升高 ,平均值分别为 3.85mg/L、0 .0 8mg/L和 78.0 5mg/L ;水体中异养细菌数量为 5.70× 1 0 5~ 1 .33× 1 0 8cfu/mL(g) ,水层和底泥中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分离鉴定出的 1 2 3株优势菌株表现为以降解蛋白质为主的芽孢杆菌属和黄杆菌属以及以分解碳水化合物为主的假单胞菌属共计 1 1个属 ;化能自养菌中的硝化细菌属数量极少 ,波动在 1 2~ 34个 /mL( g)之间  相似文献   
63.
硝化细菌富集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谷  黄正  范玮  刘红艳 《淡水渔业》2000,30(9):36-38
在集约化养殖水体中有机物和“三氮”的浓度往往明显增加 ,随着有机物的增加 ,异氧微生物得以大量繁殖 ,而自养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由于其自身的特点 :自养性、好氧性、生长速度慢、依附性和产酸性 ,在水体中的数量受到相对抑制。据调查研究表明 ,在人工控温养鳖池水体中硝化细菌的数量仅为 1 3(MPN) /ml[1] ,如此低的硝化细菌的存在直接影响到硝化效果和生物脱氮的效率 ,容易导致NH4+ -N浓度升高。一般情况下 ,废水中硝化细菌的浓度与硝化速率成正比。因此 ,提高硝化细菌的浓度对降解养殖水体中氨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 ,国外已…  相似文献   
64.
复合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于2008年6至10月逐月调查研究了新型复合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各塘水体理化和微生物分子特征.通过提取水样中细菌总DNA,扩增其16S rDNA基因V3区,再经DGGE分析获得图谱,选择其中主要的13条特征条带进行克隆测序.研究结果表现为,随水流方向(Pl→P5),各循环塘溶氧(DO)和透明度(SD)依次呈明显下降趋势,而NH4~+-N,TP和COD_Mn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与对照塘相比,循环塘DO和SD升高,COD_Mn和营养盐水平降低.DGGE图谱分析显示,各养殖塘微生物种类丰富,循环塘与对照塘的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主要表现在较弱的条带上;13条特征条带的测序结果表明,池塘优势菌群分属4个门: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其中有2条属于蓝细菌门的条带特定分布于对照塘.典型对应分析(CCA)排序结果显示,DGGE图谱条带分布与理化因子密切相关.与传统池塘养殖相比,该养殖模式有助于改善养殖池塘微生态环境.本研究旨为池塘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功能关系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5.
复合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足迹模型已广泛应用于可持续发展的评估中。将生物塘、人工湿地、生态沟渠等生态工程系统与传统养殖塘有机结合而构建形成的复合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作为一种新养殖模式,它具有循环微流水养殖、种养结合、水陆交互作用的特点。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这一新养殖模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就单位利润生态足迹量而言,复合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为2.92 ghm2/万元,而传统池塘养殖模式为4.91ghm2/万元,复合模式具有更高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更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66.
复合池塘养殖系统湿地水质净化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潜流和表面流湿地组成复合人工湿地,与池塘有机结合构成鱼塘-湿地水循环系统应用于草鱼苗种培育,研究了该系统对池塘水质的改善效果。结果显示:在760 mm/d的水力负荷率条件下,复合湿地系统对NH4+-N、NO2--N、NO3--N、TN、TP、COD和T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3.56±3.71)%、(50.73±3.95)%、(46.33±4.95)%、(27.99±2.78)%、(58.15±3.38)%、(29.60±2.24)%和(84.49±1.77)%;湿地出水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要求。结果表明鱼塘-湿地水循环系统对养殖用水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