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松嫩平原盐碱土盐碱胁迫对水稻分蘖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盆栽法研究了不同盐碱度对水稻分蘖数、分蘖前期和分蘖末期干物质积累状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胁迫推迟了一次分蘖的时间,降低了水稻分蘖数和有效分蘖数约50%。随盐碱胁迫加强,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变化趋势为轻度>对照>中度>重度,产量的变化趋势为对照>轻度>中度>重度。  相似文献   
32.
养殖鱼类脂肪肝成因及相关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杜震宇 《水产学报》2014,38(9):1628-1638
养殖鱼类脂肪肝病,是困扰水产养殖业多年的广发性病害,虽经多年研究和防治实践,至今尚不能得到根本遏制。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在养殖鱼类脂肪肝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从营养和饲料、养殖环境、鱼类生理特性、物种差异和遗传变异等5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导致养殖鱼类肝脏脂肪过量累积的原因。在综述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鱼类脂肪肝研究和防治实践中存在的可能误区,并结合自身多年在鱼类、哺乳动物和人类脂肪肝研究中的成果和经验,探讨了养殖鱼类脂肪肝发生的生物学机制,提出了"营养型脂肪肝"与"氧化型脂肪肝"的区分标准,揭示了当前鱼类脂肪肝防治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并对今后鱼类脂肪肝研究和防治实践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方向和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33.
集约化、高密度养殖已成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趋势。在这种养殖模式下,如何保障鱼体健康是人们关注的焦点。20世纪80年代,益生菌在水产养殖行业中首次应用,这种环保且有效的水产养殖策略获得了业界的关注。目前,鱼类养殖中常用益生菌有芽孢杆菌属、乳酸杆菌属、乳球菌属和酵母菌属。添加的益生菌通过抑制病原微生物的增殖、改善鱼类肠道屏障完整性、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成和调控肠道免疫功能等作用维护鱼类肠道健康。但是,益生菌发挥功效的具体机制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本文综述了目前鱼类养殖中益生菌的使用情况及其作用机制,同时也探讨了益生菌在水产行业中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4.
以适宜牡丹江地区种植的3个玉米品种龙单37、鑫鑫1号、龙育4为试验材料,采用垄距65 cm、垄上种植双行、2比空,结合基肥增施氮肥增效剂(沸石)的栽培方式,研究不同玉米在超密植(比常规密度高1/3)条件下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小垄超密植栽培条件下,龙单37、鑫鑫1号、龙育4的产量增加幅度分别为18.5%、39.6%和14.2%,造成龙单37和龙育4增产不增收的主要原因是密植条件下,其百粒重降低,空秆率和倒伏率增加。在牡丹江地区可选择鑫鑫1号,采用小垄密植方式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35.
本试验旨在评价补充微囊氨基酸条件下鱼粉蛋白和发酵酶解豆粕蛋白不同配比对日本沼虾生长和免疫性能的影响。试验配制5组等氮等能饲料,以发酵酶解豆粕分别替代饲料中0(FM组)、25%(R25组)、50%(R50组)、75%(R75组)以及100%的鱼粉(R100组)(鱼粉蛋白与发酵酶解豆粕蛋白配比分别为1∶0、3∶1、1∶1、1∶3和0∶1),对平均体重为(0.103 0±0.000 2)g的日本沼虾进行8周的饲养试验,随后对各组虾进行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试验。每组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虾。结果表明:当鱼粉蛋白与发酵酶解豆粕蛋白配比为1∶1时,日本沼虾的增重率达到最大,显著高于FM和R100组(P0.05),各组日本沼虾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日本沼虾的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FM组日本沼虾的血细胞总数及血淋巴吞噬活性均显著高于R100组(P0.05);肝胰腺中热应激同源蛋白70和热应激蛋白90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在FM和R25组达到最高,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当发酵酶解豆粕替代鱼粉比例超过50%时,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日本沼虾的累计死亡率显著增加(P0.05)。由此可见,发酵酶解豆粕可作为日本沼虾饲料中较好的蛋白质源,在氨基酸平衡条件下鱼粉蛋白和发酵酶解豆粕蛋白的最佳配比为1∶1。  相似文献   
36.
菲对河蚬的急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条件下通过半静态实验方式,根据对数间距法设置了5个菲浓度梯度,分别为30.00、37.08、45.83、56.64和70.00 mg·L-1,以观察菲对河蚬(Corbicula fluminea)96 h内毒性致死效应。结果得到菲对河蚬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分别为123.75、67.59、56.44、46.76 mg·L-1,安全浓度(safe concentration,SC)为4.676 mg·L-1;当菲含量大于30.00 mg·L-1的条件下,河蚬死亡率与菲溶液间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及时间-效应,其中24、48、72、96 h河蚬死亡率与菲浓度之间的拟合度分别达0.869 1、0.926 3、0.936 1、0.974 7,其它各浓度组(70.00、56.64、45.83和30.08 mg·L-1)河蚬死亡率与暴露时间之间也是高度拟合,拟合度分别为0.949 1、0.950 3、0.952 8、0.806 5。根据有毒化学物质对生物毒性的评价标准可推断出菲对河蚬为高毒物质,但与已报道的其它物种比较,河蚬仍属对菲污染耐受性较强的物种;此外,本研究中所暴露的菲浓度超出了该污染物对河蚬的安全浓度(4.676 mg·L-1),最终导致河蚬个体水平上的死亡,且死亡率与高浓度菲之间存在明显的剂量和时间效应,因此当突发水环境菲污染事故时可以选择河蚬这种广布物种作为有效的污染物指示物。  相似文献   
37.
[目的]研究移栽时不同程度断根对水稻根系性状的影响,为育秧方式的采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计5个剪根处理,研究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新根发生情况、根分布、根长、根体积、根干重及根系活力。[结果]移栽时剪根可促进新根的发生与生长,对根系在垂直方向的伸长无影响。剪根处理降低了根系的干物质积累能力,但可以削弱生育后期根系对营养物质的消耗。移栽时根长度在1cm以上对根长、根干重、根体积无影响,且可以提高伤流强度。[结论]移栽时根系长度保持在1 cm以上的育秧方法可保证根系生长与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38.
杜震宇 《水产学报》2002,26(6):542-550
在人工配合饲料中加入3种脂肪源(鱼油、鱼油+玉米油1.34∶1、鱼油+豆油1.34∶1)和两种降脂因子(胆碱10g·kg-1、肉碱350mg·kg-1)饲喂鲈,并用冰鲜杂鱼饵料作为配合饲料的对照。经过8周的饲养,对鲈的生长情况、体营养成分组成和血清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鲈对脂肪肝的耐受性较差,长期大量投喂冰鲜杂鱼易诱发病变,肝脏对病变的敏感性高于肌肉;在满足必需脂肪酸需要量的情况下,不同脂肪源对鲈生长差异影响不大,但对体脂沉积有一定影响;胆碱和肉碱具有一定的降体脂作用。  相似文献   
39.
开花期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构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盆栽人工控制水分方法,研究了开花期水分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湿润处理(H1)水稻千粒重27.1 g,比对照重12.9%,差异极显著(P<0.01),处理H1每盆产量152.1 g,高于对照(146.6 g),但差异不显著;中度水分胁迫处理(H2)每盆产量124.4 g和重度水分胁迫处理(H3)每盆产量118.6 g均低于对照,差异极显著(P<0.01)。水稻开花期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籽粒增重,提高产量又节约水资源。  相似文献   
40.
脂肪严重沉积是当前养殖鱼类普遍发生的代谢障碍病症,其原因复杂多样。近年来,已有较多研究提示,广泛存在于自然水环境中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除了对多种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产生持久的慢性毒理效应之外,也对鱼类脂质代谢过程造成影响,导致脂肪沉积异常,并影响养殖鱼类的品质与食用安全性。本文首次系统回顾了近年来在EDCs影响鱼类脂质代谢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成果,并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重金属、环境雌激素和人工合成药物4大类污染物,系统总结了不同EDCs对鱼类脂质代谢的干扰作用。辨析了不同研究中EDCs对鱼类暴露方式、暴露时间和暴露浓度的差异,并由此分析同种EDC在不同的暴露环境下对鱼类脂质代谢产生的差异影响。本文在综述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本领域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旨在为深入研究EDCs对鱼类脂质代谢的影响机制提供更多参考,进一步理解鱼类脂肪沉积的原因,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养殖业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