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1篇
综合类   5篇
水产渔业   1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电子束辐照前处理对梅鱼鱼糜凝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电子束辐照对鱼糜凝胶嗅感的影响,采用不同电子束辐照剂量处理梅鱼鱼糜,通过热诱导形成鱼糜凝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感官评定和电子鼻分析,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研究辐照前处理对梅鱼鱼糜凝胶挥发性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组鱼糜凝胶鱼香味略有减弱,高剂量组(≥7 kGy)稍有辐照异味;对照组与辐照组鱼糜凝胶电子鼻风味线性判别分析(LDA)图区分明显,其中3 kGy和5 kGy组、7 kGy和9kGy组有重叠,说明2组间挥发性风味相似;辐照后鱼糜凝胶挥发性成分种类增加,含有更高含量的烃类、醛类和酮类物质;梅鱼鱼糜凝胶最关键的嗅感成分为癸醛、1-辛烯-3-醇、3-甲基丁醛、2,3-辛二酮等物质,低剂量(≤5 kGy)辐照对鱼糜凝胶嗅感起关键和修饰作用的挥发性成分的种类没有影响,而在高剂量组中(Z)-2-壬烯醛、(Z)-2-癸烯醛、2-己烯醛等物质变为重要风味成分,2-乙基呋喃、乙酸乙酯对风味的贡献减弱,可能是导致辐照异味的主要原因。利用3~5 kGy电子束剂量前处理梅鱼鱼糜,能较好地保持鱼糜凝胶风味,而高剂量辐照会导致辐照异味的产生。试验结果为利用电子束辐照前处理改善鱼糜凝胶品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2.
利用pH9.5的甘氨酸缓冲液性处理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匀浆液,PEG沉淀病毒粒子的方法对未知的是否污染有诺瓦克样病毒(Norwalk-like Virus,NLVs)的牡蛎样品进行处理,并提取病毒RNA,进行RT-PCR,凝胶电泳检测扩增结果。初步建立了牡蛎中NVLs的检测方法。纯化所得的特异PCR产物,克隆到T-载体中,筛选转化子,提取质粒,并进行PCR电泳鉴定。重组质粒序列测定结果在NCBI上进行BLASTn显示所得产物与已发表的诺瓦克样病毒的相应序列具有极高的同源性(>95%);根据Genebee在线分析系统AliBee-Multiple Alignment进行对中国的诺瓦克样病毒粪便分离株和牡蛎分离株的扩增序列进行相似性分析,结果从我国养殖的牡蛎样品中和胃肠炎病人粪便中分离出2个的诺瓦克样病毒之间无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33.
饥饿对养殖鳗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鳗鲡Anguilla japonica属鳗鲡科,又称河鳗,是海水繁殖、淡水肥育的降河性鱼类,因肉嫩味美,营养丰富而成为公认的水产珍品。我国自1974年开始鳗鲡养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至今已形成一定规模,也是我国水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品种之一。本文对正常及不同停饵时间下鳗鲡血清的生化指标进行测定,旨在充实鳗鲡血液学的基础研究,从而为鳗鲡养殖业服务。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鱼 实验所用鳗鲡采自宁波鳗场,健康无病,体重 200~220g,体长50~52cm。选择投喂3h后的45尾为正常样本,其余暂养在充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