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2篇
综合类   18篇
水产渔业   58篇
畜牧兽医   6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喹乙醇(HMQ)是一种较好的生长促进剂,可显著提高畜禽水产养殖效益。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确定适宜剂量和动物体内残留问题上,而有关喹乙醇作用后的生化效应研究较少。本试验就喹乙醇对草鱼组织中影响蛋白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的主要代谢酶——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力及耗氧率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喹乙醇在鱼类养殖中促生长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测得南方大口鲶胃内、胆汁和肠内pH分别为5.5~6.5,6.5~7.0,6.5~7.5,长吻鱼危胃内、胆汁和肠内pH值分别为5.0~6.5,6.5~7.0,6.0~7.0。南方大口鲶胃、胰脏和肠蛋白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2.6、6.2和7.0,淀粉酶最适pH值分别为5.0、6.4和7.0;蛋白酶最适温度分别为33、39℃和45℃,淀粉酶最适温度分别为45、39℃和41℃。长吻鱼危胃、胰脏和肠蛋白酶最适pH值分别为3.0、6.2和7.4,淀粉酶最适pH值分别为6.6、6.6和7.4;蛋白酶最适温度为39、36℃和41℃,淀粉酶最适温度分别为45、36℃和39℃。两种鱼胃内pH值较高,均高于胃蛋白酶的最适pH值。而肠内pH值范围适合蛋白酶和淀粉酶最大活性的作用。两种鱼蛋白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均高于鱼体生活的水环境温度。两种鱼肠蛋白酶活力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鲇消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对鲇(SilurusasotusLinnaeus)消化道各部位的pH值和比肠长、比肠重、比胃重、比肝胰脏重、比内脏重等消化道指数及消化道内主要消化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鲇消化道从胃到后肠的消化液pH值变化较大,从胃液中的4.8 ̄6.2到后肠中的6.5 ̄7.0。胃液的酸性较强,不但有利于对食物的酸化,而且有利于胃蛋白酶作用的发挥。鲇比肠长为0.726±0.061,比胃重为0.027±0.006,比胰脏重为0.022±0.0029,低于杂食性鱼类和草食性鱼类,且随着鱼体的生长,其比胃重、比肠重、比肝胰脏重和比内脏重相对降低。鲇胃、前肠、中肠、后肠和胰液中蛋白酶的活性分别为(152.27±3.53)μg(/g·min)、(254.55±2.74)μg(/g·min)、(75.55±2.69)μg(/g·min)、(64.59±3.16)μg(/g·min)和(179.08±1.97)μg(/g·min),淀粉酶的活性分别为(242.05±4.24)mg(/g·h)、(196.67±1.59)mg/(g·h)、(166.41±1.06)mg(/g·h)、(151.28±2.25)mg(/g·h)和(1013.58±4.83)mg(/g·h),且差异显著(P<0.05)。这说明鲇为肉食性鱼类,其消化能力和消化道结构与食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14.
为评定大鲵幼体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量,以鱼粉为主要蛋白源配制6种蛋白质水平(干样基础)的实验饲料:D1(43.7%)、D2(47.1%)、D3(51.3%)、D4(55.7%)、D5(59.9%)和D6(64.4%),饲喂初始体质量为(20.99±0.15)g的大鲵幼体92 d。结果显示,①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大鲵增重率有显著影响,在D4组达到最大值,较D1组增加了276.4%,且全鲵蛋白质沉积率和肌肉RNA、RNA/DNA值、胃蛋白酶、H^+-K^+-ATPase、胰蛋白酶、脂肪酶和Na^+-K^+-ATPase、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均在D4组达到最佳,而肝脏和肠道丙二醛(MDA)在该组均达到最低;②随饲料蛋白质水平增加,肌肉粗蛋白线性增加,全鲵脂肪线性下降,全鲵水分和粗灰分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全鲵粗蛋白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在D4组达到最大;③大鲵皮肤胶原蛋白含量在D4组达到最高,较D1组增加了27.83%。研究表明,以增重率、肌肉RNA/DNA值、蛋白质沉积率和皮肤胶原蛋白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回归方程分析得到大鲵幼体饲料的最适蛋白质水平为55.9%~58.3%(干样基础),该饲料蛋白质水平能显著提高大鲵幼体胃的泌酸能力、机体消化吸收和抗氧化能力,增加鲵体营养素的沉积,从而促进生长和饲料的转化;而低蛋白质水平饲料显著抑制大鲵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草鱼体组成的数学描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拥军  邹滔  林仕梅  罗莉  李云 《水产学报》2016,40(4):566-576
为了对草鱼体组成进行定量描述,本研究从中外文数据库收集并采纳了51个草鱼营养生理相关研究的数据,数据点约3700个,草鱼体质量为1.52~694.80 g。通过数据整理、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草鱼蛋白质含量和内脏重(y,g)与体质量(x,g)间的线性关系分别为y=0.1604x–0.3645,R2=0.994;y=0.1059x–0.3097,R2=0.9875。随着草鱼体质量增加,草鱼脂肪和灰分含量(尤其是脂肪含量)受饲料组成的影响逐渐增加。草鱼全鱼每沉积1 g蛋白质伴随着4.57 g水分保留,而每沉积1 g脂肪会导致水分含量减少0.95 g。草鱼肝脏每沉积1 g脂肪会导致其水分含量减少0.66 g,说明草鱼不同组织沉积脂肪导致的水分损失率不尽相同。本研究亦表明,肠系膜是草鱼脂肪沉积的重要部位,肠系膜、肝脏和肌肉脂肪的积累是全鱼脂肪含量上升的重要原因,全鱼脂肪累积伴随着内脏重的增加。本研究的执行有利于定量描述草鱼体组成规律,为草鱼的生产和销售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猪油对罗非鱼生长及餐后脂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用饲料配方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5%、10%猪油组成试验饲料饲喂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初重43 g)8周,比较研究猪油不同添加水平对罗非鱼生长及餐后脂质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罗非鱼的末重(FBW)、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和饲料效率(FE)随着饲料中猪油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升高。而摄食量(FI)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即高水平猪油组显著低于对照组。随猪油添加水平增加,罗非鱼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力显著降低,而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血清中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含量均随饲料中猪油水平增加而显著升高。各试验组罗非鱼血清中CHO、TG、LDL-C和VLDL-C含量随时间推移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TG和VLDL-C的峰值出现在餐后6h,而CHO和LDL-C峰值在餐后9 h。但HDL-C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即先降低后升高,在餐后6 h达到最低值。总之,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猪油会促进罗非鱼生长,但会影响罗非鱼的肝功能以及餐后脂质代谢,罗非鱼抗氧化能力也相应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7.
镁对草鱼生长和脂肪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试验在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的纯化口粮(镁含量76.9 mg/kg)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镁(0、150、300、600、1 200和2 400 mg/kg),研究了镁对草鱼生长和脂肪代谢的影响.选取540尾体重为(10.68±0.14)g的草鱼,随机分入6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进行为期10周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1)日粮中添加适量镁显著提高草鱼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饲料效率(P<0.05),当饲料镁含量为692.0 mg/kg时,以上3项指标均达到最大值;2)日粮中添加适量镁能增加草鱼体脂沉积率、血脂水平、肝胰脏脂肪酶和节果酸脱氧酶活性(P<0.05),降低肝胰脏脂蛋白酯酶活性(P<0.05),但对肠道脂肪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知,日粮中适当添加镁能显著促进草鱼生长,添加量为600 mg/kg(日粮镁含量692.0 mg/kg)时效果最好;镁能够增慢草鱼肝胰脏的脂肪合成能力,降低其脂肪转运能力;镁使肝脂蛋白酯酶活性降低,导致高血脂.  相似文献   
18.
用配合饲料Ⅰ,Ⅱ和白鲢肉、泥鳅肉、猪肉、田螺肉等,在室内饲养黄颡鱼60天.结果表明,6种饵料在黄颡鱼消化道中出现率、鱼体重增加率和胃、肠蛋白酶与淀粉酶活性均以配合饲料Ⅰ最高,白鲢肉次之,表明黄颡鱼具有较强的消化能力.在水温21℃时,黄颡鱼耗氧率为144rmg/h@k,比养殖前增高了13.8%,窒息点为0.309 mg/L,与养殖前的差异不显著.因此,黄颡鱼可进行人工养殖.  相似文献   
19.
矿物质元素对斑点叉尾(鱼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L12(211)正交表设计11种微量、常量矿物质元素12种组合的配合饲料,进行54 d的室内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在现有的斑点叉尾(鱼回)微量、常量矿物质元素需要量的基础上,Mn、Cu、Co、Mg增加50%用量后显著促进了斑点叉尾(鱼回)的生长速度;酵母Cr的添加(0.5 mg/kg)非常显著地抑制了生长速度,在斑点叉尾(鱼回)饲料中不能添加Cr;Zn、Fe 、I用量增加显著抑制了生长速度,在实际使用时不能增加用量.Fe、Zn、I、Se、P的用量增加将使斑点叉尾(鱼回)的饲料系数也增加,尤其是Fe、Zn、I、Se较为明显;而Cu、Mn、Co、Cr、Ca、Mg用量的增加使饲料系数降低.Fe、Cu、Mn、Co、I、Mg使内脏比增加,以Fe最为明显;而Zn、Se、Cr、Ca、P使内脏比减少,以Cr最为明显.Fe、Zn、I的增加可使体长/体重比增加、使体长生长快于体重的增长,其结果使鱼体向"长条形"发展;而Cu、Mn、Co、Se、Cr、Ca、P、Mg的增加使体长/体重的值减小,可使体重的增长大于体长的生长,使鱼体向"肥"、"粗壮"体型发展.综合分析以第5组的组合最佳,使斑点叉尾(鱼回)的生长速度比第1组高30%、饲料系数低21%.  相似文献   
20.
按照 L1 2 ( 2 1 1 )正交表设计 1 1种微量、常量矿物质元素 1 2种组合的配合饲料 ,进行 5 4d的室内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在现有的斑点叉尾鱼回微量、常量矿物质元素需要量的基础上 ,Mn、Cu、Co、Mg增加 5 0 %用量后显著促进了斑点叉尾鱼回的生长速度 ;酵母 Cr的添加 ( 0 .5 mg/ kg)非常显著地抑制了生长速度 ,在斑点叉尾鱼回饲料中不能添加 Cr;Zn、Fe、I用量增加显著抑制了生长速度 ,在实际使用时不能增加用量。 Fe、Zn、I、Se、P的用量增加将使斑点叉尾鱼回的饲料系数也增加 ,尤其是 Fe、Zn、I、Se较为明显 ;而 Cu、Mn、Co、Cr、Ca、Mg用量的增加使饲料系数降低。Fe、Cu、Mn、Co、I、Mg使内脏比增加 ,以 Fe最为明显 ;而 Zn、Se、Cr、Ca、P使内脏比减少 ,以 Cr最为明显。Fe、Zn、I的增加可使体长 /体重比增加、使体长生长快于体重的增长 ,其结果使鱼体向“长条形”发展 ;而 Cu、Mn、Co、Se、Cr、Ca、P、Mg的增加使体长 /体重的值减小 ,可使体重的增长大于体长的生长 ,使鱼体向“肥”、“粗壮”体型发展。综合分析以第 5组的组合最佳 ,使斑点叉尾鱼回的生长速度比第 1组高 3 0 %、饲料系数低 2 1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